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青春·人物志——焦柳清 孟书宇
时间: 2019-03-21          点击量: 3595

QQ图片20190321181933.png

18岁


焦柳清

行当:正小旦

《杨门女将》柴郡主扮演

剧目:《杨门女将》饰柴郡主

《表花》饰黄桂英


QQ图片20190321182133.png

青春·人物志——焦柳清

我是第十期学员班的焦柳清,在这次演出中有幸饰演柴郡主一角。光阴飞逝、转眼六年的学员生涯即将结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刚进研究院时,我还是个孩子,充满好奇,怀揣着小小的并不伟大的“绿色”理想,憧憬未来。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最高学府”,这是许多和我一样的人都想踏入的梦寐以求的殿堂。想成为这里的一份子,成为真正的秦腔继承人,我们必须勤奋学习,苦练本领。

研究院的前辈师长们对我们十分关爱,把我们当成自己家的孩子悉心培养。为了能使我们拧成一股绳,成为新生代的合格戏曲接班人,院里为我们排练了青春版《杨门女将》作为我们的毕业大戏。

这是我们首次的全体亮相,正呼应了刚进学员班时,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作为学员班的一份子,在这部戏中,我有幸获得了柴郡主的角色。

《杨门女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柴郡主也不例外。我认为,柴郡主虽为周王室皇家的五公主,但并未过着我们想象中理应该有的两耳不闻天下事、娇宠难惯、锦衣玉食的千金生活。集智慧与英勇为一体的她嫁给杨六郎为妻,并多次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国土。

得知分到这样一个分量的角色,我感到非常欣喜和兴奋。当我拿到剧本反复研读后,发现柴郡主的重要戏份和讲述整个事件的核心就在第一场。柴郡主和儿媳穆桂英在给儿子杨宗保置办五十寿辰时,惊闻杨宗保战死沙场的噩耗。在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柴郡主,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既要安抚儿媳又要瞒着年迈的佘太君,不让其在这大喜之日经历噩耗,更要稳住阵脚,顾全大局,这是戏剧冲突非常强的一场戏。

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诠释出悲喜隐忍交加的情绪,内心活动丰富而强烈,柴郡主作为一个出身皇家,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身份感和年龄感,顿时令我压力倍增。

我平时扮演的角色都是和我年龄差不多十七八的姑娘,而这次的角色是一个如此有身份的正旦角色。以前从未接触过正旦,说实话一开始是找不到感觉的,很难体会到一个有儿子、有孙子的皇室女子的感觉。后来经过反复排练,在导演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慢慢有了感觉。可戏不能只演皮毛,身份感、年龄感和情绪波动都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支撑,我感觉自己在这一点上还是离柴郡主一角差的很远。

我的演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演出排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会一次次找感觉,一次次推敲。也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让我再一次得到了锻炼,充实了自己。

在此,我特别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不只是演员,还有舞美、道具、乐队等各个岗位的同学和老师,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帮助着我。当我排练出现瓶颈期的时候,看到主演们对台词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一个小兵即使受了伤也咬牙坚持。不敢说豁出命,但大家的那种用心努力的状态打动到我,把我从消极的状态中拉回来。每当一次演出谢幕时无论台上台下,每一个工作者都给予我们赞许和鼓励。

当我们随着音乐,向大家深深鞠躬的时候,所有感情涌上心头,不是仿佛,而是我们就是像杨门女将一样的大家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件事做好、做得漂亮,为观众尽可能的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而作为其中小小的一份子,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感受体会角色。为我们这个集体贡献我的力量,为大家争气,争取并坚信下一次会更好!感谢《杨门女将》!

感谢关注我们第十期学员班、感谢为我们付出每一个的人!杨门女将精神永不停歇!

QQ图片20190321181453.png

QQ图片20190321182159.png

24岁

孟书宇

专业:板胡

《杨门女将》板胡

主奏剧目:《安安送米》《断桥》

眉户《揭榜定亲》

碗碗腔《桃园借水》《梳妆迎亲》等

 音乐会曲目《秦腔牌子曲》《秦川行》

《秦川新歌》《秦川忆事曲》等

青春·人物志——孟书宇

时隔6年,当初对戏曲懵懂的我们,现如今可以站在舞台上为观众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也非常荣幸能担任复排青春版《杨门女将》上半场的伴奏,从去年的3月到今年3月,整整一年时间,经历了寒冬酷暑和日夜艰辛,几乎天天在功场跟演员同学们细心打磨此剧。在这期间遇到过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各位前辈老师们的细心教学指导,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今天的我们,离不开所有老师对我们细心的栽培。在剧目尾声的时候,每当音乐响起,我的眼眶都会湿润,这就是我们努力奋斗一年的成果,我们可以与领导、老师、家人、观众一起分享我们的硕果。

演出期间观众每一次的掌声,叫好,都是对我们这6年努力的认可和赞扬。尤其通过最近的演出,我们得到大量的锻炼,也是对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的鼓舞。我们不会辜负剧院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有信心,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剧院的栋梁之才,继承剧院的戏曲风格,为弘扬秦腔戏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

编辑:梁雨晗  审核:贺建忠 王引娟 李文瑶

222.jpg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