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戏曲音乐人才匮乏所带来的创作窘境(作者:李想)
时间: 2019-04-16          点击量: 5090

QQ图片20190416181118.png

      著名秦腔作曲家姜云芳去世三周年,易俗社为她举办了简朴的追思纪念演唱会。在姜老师生前,我有过不多的几次采访和接触,对易俗社“清秀淡雅”的音乐风格有了大致的印象。

 

      近年来,很多剧团受各类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人员不断精简,加上演职人员自然老化,逐渐出现了编剧、作曲、导演匮乏的局面。陕南某剧团的乐队,一度只剩下6名队员,整场演出都不能进行,当时的团长无奈只好到省城请乐队录制了文场伴奏,演出的时候现场乐队只负责锣鼓节奏,一到演唱环节就只能靠录音,演员们戏称“把戏曲唱成了卡拉OK”。

 

      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好歹也算是解决办法,更严重的则是作曲匮乏导致的“面貌相似”,就好比红烧肉虽然好吃,但满桌都是红烧肉,吃几口也就倒了胃口。

QQ图片20190416181221.png

      地方戏的基本旋律是方言的夸张和变形。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管哪个剧团的豫剧作曲者,所创作的唱腔旋律都是豫剧;不管是什么单位的秦腔作曲者,只要按照秦腔的基本板式和行腔规律来作曲,所创作的都是秦腔。

 

      但是,戏曲团体特别是老牌的戏曲院团,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或者至少也会有自己的音乐特点。同样是豫剧,专演现代戏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在王基笑、梁思晖、姜宏轩等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根据演员的声腔基础,在旋律创作、演唱演奏上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用不同的板式结构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留给观众鲜明印象,让观众记得住戏、记得住人。可以说,豫剧三团流派的诞生,三团作曲家功不可没。

QQ图片20190416181315.png

      而在秦腔里,易俗社的音乐风格也颇显与众不同,清秀淡雅的音乐风格,与其他特征共同凸显了易俗社文人办社的文化基因。易俗社的音乐系统,使伴奏变为演奏,一改“为演唱而伴奏”的单调随意,增加了秦腔音乐的丰富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易俗社形成了“清秀淡雅”的艺术风格,将“雅美秦腔”的艺术理念深入整个舞台呈现,改变了外界对秦腔粗、野、喊的错误认识。

 

      易俗社的看家戏《三滴血》,编演之初音乐相对简单,但经过几代易俗社音乐人的努力,其中的旋律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变化。周仁瑞出场的旋律是在传统曲牌《纺棉花》和《张良归山》之中选取精华,融合为一体才形成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挑选其中出彩的地方进行加工融合,缩减了时间,形成一个新的演奏形式。

QQ图片20190416181416.png

      在新编秦腔现代戏《日本女人关中汉》作曲过程中,姜云芳将秦腔音乐中清新淡雅的成分提炼出来,为戴春荣所扮演的“日本女人”赋予独特个性,据说当时西安市有关领导在观看完《日本女人关中汉》的演出之后,对这台剧目的定义是“雅美秦腔”,就是易俗社的秦腔音乐清秀淡雅的体现。

 

      而在现代戏《大木匠》中,“母女轰鸡”的伴奏音乐是在秦腔老戏《拾玉镯》的基础上进行改动而得出的;而“翁婿锯木”的伴奏音乐,则是在广东戏曲的音乐成分中加入了陕西元素才形成的。上述两个例子,恰好都是易俗社“古调独弹”的具体体现。


QQ图片20190416181512.png

      在很长时间里,地方剧团主管部门或者剧团本身,可能都存在着重视演员而轻视创作团队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有演员就有票房、有收益,至于其他都可以通过外请。但殊不知长此以往会出现“造血能力”缺陷,导致“供血不足”,让剧团的剧目特征泯然众人,对剧团是长远的伤害。因此,当下各剧团还是应该在现有的团队之中培养出熟悉本院团风格的创作团队,以确保风格鲜明。

 

      好在一些剧团还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演职人员中选取了有志于从事作曲的青年人,送出去上学,并跟随本团老师实践。易俗社就有几个青年作曲,在实践中也获得了进展。纪念姜云芳老师,最好的方式还是继承她对易俗社音乐特征的孜孜追求,继续保持易俗社清秀淡雅的音乐风格。

QQ图片20190416181623.png

文章/李想

转载自/陕西戏曲广播


QQ图片20190404204142.png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