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秦腔舞台上的这些饰品,你都能叫得出名字吗?
时间: 2019-04-28          点击量: 7296

QQ图片20190428185733.png

戏曲舞台上不同的角色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服装上

另外

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配饰

对于诠释角色的个性

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让人一看便明了

每一个饰品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也是一出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英武翅

QQ图片20190428190027.png

秦腔头饰,为剧中旦行侠义英勇角色所用,演出前自行制作。方法为:先备两根65厘米长的胶皮电线和一块长170厘米、宽37厘米的彩绸,分从两端将皮线向中间卷裹,卷至相距33厘米左右即止。然后将裹好的皮线联通彩绸向外抽出33厘米,待演员勒好水纱,便可上翘。先将绸子中段贴于前额正中,围绕脑后交叉再绕回前额,此时,将皮线交叉一拧,并折作小水波浪形状,使其伸出额前。翅的定位有左、中、右,按角色而定。

 

QQ图片20190428190040.png

 

秦腔《二堂献杯》中胡凤莲、《武松打店》中孙二娘等均戴湖色英武翅,顿增英武侠义气概。

布结子

QQ图片20190428190052.png

秦腔头饰,亦称“结子”、“英雄结”。用长水纱或黑布条在前额打结缠裹,尖端挽成蝴蝶或镖形即成。剧中英雄豪杰、侠义勇士、武将忠臣多有此装扮。如秦腔《逃国》中伍员、《灭方腊》中方腊、《狮子楼》中武松、《潞安洲》中陆登等。新中国成立前极流行,后渐弃而失传。

 

QQ图片20190428190104.png

战翅

QQ图片20190428190115.png

秦腔头饰,先用铁丝折成环形戴在头上,额顶正中两侧1.5厘米处各竖33厘米长旧铁丝,用红绸缠裹,上扎小红绒球。剧中多用于武功高强和有法术的净行角色。如秦腔《五岳图》中张奎、《大雪山》中黄宗道、《串龙珠》中完颜龙等均用此。新中国成立前极盛行,后渐弃而失传。

 

QQ图片20190428190126.png

茨菇叶

QQ图片20190428190139.png

秦腔头饰,上为尖头,下端开叉如燕尾,与茨菇叶极相似。以铁丝为骨架,外裱黑绸。常与罗帽相配,剧中用于武生角色。旦角行所用茨菇叶分粉红、翠绿等色,彩绸裱制,上缀小绒球一只。

 

QQ图片20190428190149.png

扎判

QQ图片20190428190200.png

秦腔中演员为改变体型所专用的底衬装饰,剧中多用于判官。以稻草扎束,长约六十厘米,直径约十五厘米。化妆时,演员肩部、胸部、臀部须用垫具垫高,造成耸肩、凸胸、撅屁股的特异外型效果,通过扎判演员的身段表演,能从怪异的外观中显出人物的妩媚可爱来。

判官撅屁股的形象神似大公鸡,有没有~

扎肩

QQ图片20190428190211.png

属于扎判一类。剧中多用于垫高双肩以增强其角色威风和怪异之感。如秦腔《五台会兄》中杨五郎穿箭衣打好花样丝绦后,外穿纱褂或黑道袍,并将纱褂袖子窝于肩上,扎出两朵黑绣球;《黄花山》之闻仲则在黑靠上扎肩并在靠背架上扎红、黄、蓝、绿、粉五色大彩球,靠旗挂幡,以突出人物伟奇和神秘之感。

 

QQ图片20190428190220.png

 

这样怪异的装扮会不会吓哭小朋友啊~

 

虽然有部分饰品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鲜少见到

但这些传统的饰品

也见证了秦腔的发展

通过这些饰品

我们可以体会到

饰品背后匠人的智慧与用心

 

 

 

--THE END--

转载自/陕西戏曲广播

QQ图片20190421061324.pn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