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戏剧舞台比天大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发展纪实
时间: 2016-05-20          点击量: 5386

    这里是跨越“时空隧道”,演尽古今爱恨情仇、人间悲欢离合的历史大舞台;这里有一群人掩去了自己的眉目,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奉献给一代代三秦人民;这里的声音穿越了繁华都市,到达过偏远山区,飘扬在黄土高原,穿透过沙漠戈壁,甚至唱响在大洋彼岸;这里的人在大雪纷飞里穿着单薄的衣衫演绎“汗流浃背”,也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穿着棉袄诠释着“瑟瑟发抖”;“戏剧舞台比天大”是这里永远抹不去的初衷,这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2732052016155852_1.gif

《迟开的玫瑰》剧照。


37320520161632_3.gif

《西京故事》B组领衔主演谭建勋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为观众签名。


37320520161632_2.gif

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李东桥领衔主演《西京故事》A组剧照。


37320520161632_4.gif

《大树西迁》剧照

  

历史溯源 成果丰硕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融创作、研究、教学、示范演出于一体的戏曲艺术院团,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下设秦腔团、青年实验团、眉户碗碗腔团、小梅花秦腔团及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基地等机构,各门类艺术精英荟萃。 

    历经78载春秋寒暑,承载无数戏曲珍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创作演出了《中国魂》、《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等优秀剧目,进行了革命文艺的实践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建国初期,《梁秋燕》、《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等剧目曾进京献演并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誉满京华,蜚声南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演出了《千古一帝》、《杨贵妃》、《西湖遗恨》、《杏花村》《漂来的媳妇》、《留下真情》《臂塔圆舞曲》、《杨七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彰显了剧院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在78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置身于时代进步、文化发展的前列,以文化建设者的心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耕耘,以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形式改编传统戏、创作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600多部,对发展老剧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创作的艺术作品共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等国家级大奖近40个,各类省部级奖项多达180多个,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形成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被誉为“秦腔最高学府”,是西北秦腔艺术的人才高地,目前有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13位,其中李梅、李东桥都是“二度梅”得主,“梅花奖”人数位列全国艺术院团前列。还有150多位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艺术家,数十位研究人员。另外,以小梅花秦腔团为代表的110位秦腔新秀已经逐步成长为戏曲舞台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先后以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樊梨花》、《刘海戏金蟾》以及新版《铡美案》、《周仁回府》、《龙凤呈祥》、《赵氏孤儿》等30多台剧目和60多个折子戏亮相在国内外舞台上。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托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三个梯队,即:以“梅花奖”演员和数十位国家一级演员组成的第一梯队;以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组成的第二梯队;以百余名演员训练班学员为代表的青少年后备人才梯队。艺术人才队伍结构形态的日臻完善,保证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强大发展势头,打造出了陕西戏曲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多年来构建的人才梯队建设密不可分,更与多年来实施的精品剧目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精品剧目的创作和生产,一直以来都是戏曲研究院的立院之本。作为国家级的重点院团,创作出更多、更好、拿得出、叫得响、站得住、叫好又卖座的精品力作,是戏曲研究院发展的一贯做法。如今的研究院,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立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戏曲艺术发展殚心竭虑,延续并创造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古老剧种永不衰竭的强大生命力。


                                         精品立院 文化惠民

    近年来,从《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再到《西京故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一部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迟开的玫瑰》从1998年创演至今,已经连续演出18年、演出场次近800场,并且被全国十多个剧种移植上演1000余场。《大树西迁》演出11年、近300场,《西京故事》也已经过了5岁华诞、演出超过500场。“西京三部曲”不仅囊括了中国戏剧类的所有奖项,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且两次荣登榜首,而且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嘉奖及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赞许,实现了精品剧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除此之外,《凤鸣岐山》、《杜甫》、《雀台歌女》、《大秦将军》、《大唐纪事》等一部部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杨门女将》、《王宝钏》、《梨花情》、《满江红》、《天鹅宴》、《画龙点睛》、《徐九经升官记》、《九江口》、《金沙滩》、《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刘海戏金蟾》、《珍珠塔》、《春江月》、《福寿镜》等几十余部改编和移植剧目争奇斗艳,得到观众和专家的广泛肯定,并且在国家级平台上屡屡获奖。去年以来,戏曲研究院继续加大剧目建设力度,2015年5月,由二度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二度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秦腔首位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李梅领衔主演的秦腔古代戏《再续红梅缘》推上了舞台,李梅在剧中跨行当分饰李慧娘、卢昭容两角。9月,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创排的大型秦腔历史剧《大唐玄奘》、小梅花秦腔团创演的秦腔古代剧《丝路长城》相继登台亮相,演出广受好评。与此同时,剧院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两部舞台剧——新编秦腔历史剧《诗圣杜甫》和新编碗碗腔秦腔历史剧《李十三》也正在不断地打磨与精益求精之中。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号召,进一步加大惠民演出力度。在剧目生产、重大艺术活动、“西安天天有秦腔”、深入基层举办惠民演出等方面,为各界群众带来艺术享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天天有秦腔”这个品牌从2007年至今已累计演出2500余场,给农民工免费赠票近8万张,成为戏曲研究院剧院为社会做出的特殊义务和特殊贡献。与“西京三部曲”一样,“西安天天有秦腔”已然成为陕西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认可。
    省戏曲研究院院属四个团在保证重点剧目生产、城市剧场演出的同时,积极履行公益演出的职能,坚持为基层群众多演戏、演好戏,每年送戏下乡、下厂矿、下学校,年演出场次达400场以上,足迹遍布陕西省及西北五省区,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实施文化惠民的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还积极拓展秦腔在国内外的演出市场。近年来,已把演出的触角延伸到内地20几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同时,还展开了美国、希腊、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芬兰、伊朗、日本、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文化交流访问演出,为弘扬、传播秦腔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年愿景 美好未来

    戏曲研究院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辉煌的艺术成就给剧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剧院未来发展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伊始,便信心十足,激情满怀,他们经过扎实的调研和广泛的研讨,提出了“坚持创新强院、坚持精品立院、坚持演出富院、坚持人才兴院、坚持科学治院”的发展基本原则,叫响了全面建成“创新剧院、精品剧院、和谐剧院、幸福剧院”的发展目标,精心规划出剧院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作为专业艺术团体,加强精品剧目的创作和生产,把创作精品剧目放在全院工作的中心位置,是省戏曲研究院一直以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他们未来五年规划中的首要目标和既定任务。如何借鉴“西京三部曲”成功的创作经验,创作出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要求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是剧院新领导班子首要思考的问题。他们首先从一度创作的剧本入手,积极谋划、主动出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比如征集、邀约、定制等方法和手段,配合一整套剧本创作奖励机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考核机制,来争取优秀的剧本,力争在未来五年创作完成1-2部堪称精品的优秀剧目。同时,要求艺研中心必须积极主动推进工作,在广泛征集、搜集剧本的同时,把好剧本质量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排练前的剧本准备工作,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再诞生出1-2部群众期盼、时代呼唤、剧院需要的精品力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发展根本。人才队伍建设,是院团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剧院质量的杠杆和尺度。研究院不仅要为表演艺术人才提供展示机会,还要积极为舞美设计、灯光、音乐、导演等各方面的人才寻找机会,提供深造和实践平台。在未来5年规划中,弥补导演、舞美、灯光设计人才这一短板,选拔热爱本职专业、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人才培训计划,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来的发展基础保障。而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后继人才的培养。据了解,研究院第10期训练班的孩子们五年内将面临毕业,从2016年起,训练班学习的科目从基本功的学习已经逐渐转为剧目课程的学习,怎样从现在开始提升孩子们这个弱小团体的剧目数量,怎样让这一班孩子健康的步入社会,走好他们事业发展的第一步,继而逐渐提升孩子们在这个领域的知名度,真正成为秦腔事业的接班人,将是未来五年省戏曲研究院必须考虑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是秦腔的未来,抓紧抓好训练班学生的成长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研究院事业的未来和发展的希望。同时,研究院还必须做好人才队伍的服务保障工作,争取到更多的高级职称指标、初中级指标,让接班人们能够心无旁骛的做好本职工作,更好为广大群众谋福祉。
    注重品牌意识,从树立品牌形象的角度,继续抓好“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坚持低票价和为农民工赠票等形式,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演出持久、市场认可、群众喜欢,就是生命力所在。未来五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继续坚持“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要通过策划中青年演员专场演出、马健翎诞辰110周年演出等各种主题演出活动,不断丰富演出内容,争取在未来五年后剧场演出达4000场,让“西安天天有秦腔”品牌就像戏曲研究院一样,深入人心,得到大家的爱戴。继续抓好政府指令性演出活动。未来五年,力争让《西京故事》一剧走遍全国剩余的省份,创造出戏曲研究院乃至秦腔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第一。另外,使更多的优秀剧目走进大学校园,并策划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参加冬、夏令营观看传统文化演出等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来自全国各地孩子们纯正的心灵,从而使得学生们开始宣传秦腔,宣传优秀戏曲艺术。最后要继续抓好农村演出市场。农村一直是秦腔演出的最大市场,也是院团发挥公益性演出职能的阵地,下一步,研究院要继续巩固、开拓省内乃至西北农村基层演出阵地,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努力开掘更广阔的演出市场。
    未来五年,省戏曲研究院计划完成院网站改建和网站手机版以及微信平台的建立,让宣传与策划挂钩,策划好的项目在第一时间利用新兴媒体宣传出去。宣传部门以重大活动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地宣传院团。在外联方面,及时做好同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等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同时,运用国家非遗专项资金和国家艺术基金这些平台,在非遗保护、后继人才培养,与其他省份的优秀剧目交流巡演,新剧目的资助等许多方面,寻找支持。在硬件建设和产业开发方面,以丰富多彩的优秀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为“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全力打造一场(西部文化广场)、两院(西京剧院、院剧场)、三中心(非遗传承示范中心、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艺术制作中心)、四基地(演出基地、创作生产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实验示范基地)的标志性秦腔文化园区,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真正成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
    为了实现五年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戏曲研究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运筹帷幄,最大限度地激活内部生产活力,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坚持院长法人制,剧院实行全员聘任制,一级演员到没有定级的演员全部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两年。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剧院实行一院多制下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除基本工资外,根据考勤、排练、演出等的比例考核来确定绩效工资,做到绩优薪优,从而形成有利于出戏、出人、出效益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全院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的不断激励下,戏曲研究院已形成了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士气高涨,一个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必将谱写出戏剧舞台上新的华彩篇章。


 转自《陕西日报》记者 樊蓉 实习生 牛倩

相关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0520/html/page_13_content_000.htm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