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李梅两会建议之一“关于如何更好地让戏曲文化进校园”
时间: 2016-03-10          点击量: 3351

201631017138.jpg

      “关于如何更好地让戏曲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     李梅
      

      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近年来,“戏曲进校园”作为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倡导。这项活动以学校戏曲艺术基础教育为途径,在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人文素质培植及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
      为使这一长期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活动更富成效地开展,教育部、文化部等国家多部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挖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形式与新方法。具体的做法包括:2008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由全国优秀剧目组成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十个省市试点推行的“京剧进课堂”;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教学内容等。2012年,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特别是,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特别提出的“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等一系列措施和文件的颁布,更是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给予了政策方面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正渐渐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并自幼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逐渐凸显出来。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在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并会在以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戏曲进校园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教育过程,时间长,见效慢,对于追求应试教育的某些地方教育主管机构,并未真正从素质教育和文化振兴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此项活动的深远意义,因此也就谈不上以宏观的视野、立足长远来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具体措施了。
      二是活动目前尚局限在戏曲的某些剧目进校园上,不仅缺乏通盘考虑和规划,更缺乏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多元选择的自主性。
      三是缺乏相应的师资。现行的戏剧教育体系,都是为培养专业的编、导、演、舞美、灯光等人才而设。而旨在强化人文素质、提高艺术审美和丰富情感感知的“非专业化”戏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当前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音乐、美术甚至舞蹈都是常设课程,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师资保证。遗憾的是,戏剧却从来没有进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成效。

建  议:
      1、遵循三年试点,逐渐普及的目标。三年试点是基于当下还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既然要把戏曲进校园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地制宜,规范并完善教学体系,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实施方方法:首先在各省建立戏曲进校园活动课程试点基地,基地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片,每个片区选入一所学校进行试点。在试点阶段,课程设置实行“三个一”,即:一个星期上一节课(由戏曲专业人士进行基础知识介绍、现场表演示范等),一个月邀请一位戏曲名家讲座,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学生校内戏曲演出活动(前期由于处于学习阶段可改为戏曲欣赏),进而形成学习、感受、参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了解唱腔与身段动作等基本知识,到培养孩子对戏曲的艺术欣赏力和审美情趣,最后让孩子在亲身演绎中,体验角色、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在完成一系列试点任务并得到普遍认可后,再进行全面普及。
      2、设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政府组织文化、戏曲、教育专家对戏曲进校园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从小学到高中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戏曲课程的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要突出灵活、自由的特点,不应硬性规范,而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异地开展活动。例如陕西大地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线戏、跳戏等众多剧种,可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地域文化的背景、学生兴趣的特点以及艺术师资的现状,来机动选择,灵活教授,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完善人文素质的提升。避免像“京剧进课堂”那样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数十首“戏歌”。
      3、加大戏曲艺术教育师资培养力度。第一步,选送中小学相关老师到戏曲院校和戏曲专业院团接受培训;第二步,在戏剧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开办专门的地方戏曲教育专业,为各个学校的戏曲教育培养和输送专门的师资人才。第三步,从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中聘请资历深的表演艺术家为客座教授,赴各个学校进行巡回讲学。
      4、加强院团与地方合作。加强地方戏曲院团与当地文广局、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的系统合作,在各个学校建立秦腔社团,让戏曲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真正实现戏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举一个实例,我院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于三年前开始和西安交大附小联合成立了交大附小秦腔社团。我们一边为孩子们普及戏曲基本知识,一边为孩子们现场授课。秦腔社团的同学们,从身段学起,3年来已经学到了多个折子戏片段,并多次参与电视台的演出与比赛,荣获区艺术月竞赛一等奖等诸多成绩。校园戏曲社团的实践,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获得了相关领导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现在,交大附小秦腔社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该校的戏曲校园活动也进入常态化教学过程。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更多地推广开来。
      5、坚持政府购买,强化戏曲进校园。要真正达到戏曲进校园的效果,政府部门或者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投入。建议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定期为各中小学购买名家进校园、名品进校园、剧团进校园、学生进剧场等丰富多彩的戏曲服务。

                                                                           2016年3月1日

2371032016171457_1.gif

全国人大代表李梅与参会的部分代表合影留念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