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媒体云集 共商文艺宣传事 谈古论今 揭秘太史司马迁
时间: 2006-08-14          点击量: 4217
(一周文坛演义会馆第六十五回 ) 诗曰: 文艺浩繁如烟海,莫将次品撒人间。   名家济济座谈会,剧本皇皇司马迁。   遥看图标满目篆,共期奥运一片天。   同兴陕地文坛事,轻浪微风也巨澜。   省委宣传部主持召开全省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媒体及文艺单位济济一堂,共赴盛会;西影之影片《司马迁》胎在腹中而呼声日高,如何写出千古史圣之非凡人生,编剧陈彦颇费苦心;北京奥组委公布奥运体育图标,热议纷纷。 “媒体文艺宣传座谈会”召开 新闻背景:8月8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传达全国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精神,并制定数项制度,成立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小组,共促媒体文艺宣传工作。 文艺作品浩如烟海,文化现象波诡云谲。媒体文艺宣传之重要性,不可估量,媒体阵地之上,文艺大旗迎风招展处,旌旗蔽日月,战鼓动天地,观者当然甚众;而文艺鲜花缤纷灿烂之际,媒体之颜面亦顿生荣光,二者相辅相成。8月8日,陕西媒体与相关文艺单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集会,共论媒体文艺宣传之大计,省委宣传部传达中宣部此前之成都会议精神,部署陕西媒体文艺宣传工作,可谓群贤毕至。 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阿莹之长篇讲话,将媒体文艺宣传之重要性、必要性一一道来。白阿莹不时感从中来,称自己曾去商洛、咸阳等地考察,纵是深山巨壑、穷乡僻壤之中,农户家中壁上亦多悬有婚纱照,除有感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外,白阿莹亦慨叹西方之洋节洋风俗之无孔不入,小小婚纱像便可见一斑,西方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对国人之潜移默化,不可不警惕。时下,传统文化为何日益缺失?不免令人慨叹,今后各媒体必须加大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宣传力度。 对于时下文艺宣传阵地缺失,人才匮乏,评论家失语诸等情况,白阿莹亦多所论及,力陈其弊,希望媒体及评论界有所改进。媒体宣传陕西优秀地域文化氛围尚嫌不够,对陕西文艺作品、人才之关注度须进一步加强,某些过度媚俗之报道,群众并不喜闻乐见。白阿莹一席话,简而言之,曰“坚持导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四句,媒体与媒体、媒体与文艺界、文艺界内部若通力合作,则陕西媒体文艺宣传之前景,可谓风光无限。 而除管理工作外,白阿莹亦是一写手,曾有访问俄罗斯之一组散文,令人一“望”便知,迢遥关山之隔,依稀可见昔日之流风余响,感悟时代之沧桑变迁。 会议主持人为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李敬寅。李敬寅长于艺术评论及书画创作,尤其所绘寒梅傲雪之图,令人望即凛然。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齐雅丽所言近期陕西文艺界之大事要事,如央视陕西戏曲演播周等事,颇令人欢欣鼓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协先后交流其文艺精品之生产情况,群情振奋,欲大有所为也。 编剧陈彦揭秘《司马迁》 新闻背景:电影《司马迁》烟云再起,制作方已着手考虑导演与主演人选,编剧陈彦则于沉默许久后,将创作《司马迁》之甘苦和盘托出。 “祖籍陕西韩城县,黄河岸边有家园”,司马迁为两千余年前之陕西乡党,继《白鹿原》之后,西影下一盘大菜即为《司马迁》。2004年春,编剧陈彦受命为影片《司马迁》编剧,自此便“如入乱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为解读司马迁,陈彦煞费苦心矣! 西影当初“圈定”陈彦后,陈彦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从此可上下求索,与此千古大才做一番神游。陈彦虽写过古典剧目,然以现代情感戏为最擅长,如何面对千古史圣之悲壮凄美人生?陈彦一度诚惶诚恐。于是,陈彦开始通读《史记》,仅长安地面,寻访得今人所著之司马迁传记便有11种之多。陈彦一度“走火入魔”,但凡于大小书摊所见“司马迁”三字,便驻足不前,乃至购回一观。为感受司马迁身后之流风余响,陈彦曾数次寻访司马故里,拾步于司马古道,回想史圣昔日之种种情状,不禁百感交集,多有感喟。此一番寻寻觅觅下来,陈彦倍感司马迁实乃一座精神富矿,掘之无尽,取之不竭,果真是星汉灿烂,若出其中。尤其是读罢司马迁自传体之《报任安书》后,亦同感“肠一日而九回”。清晨于西安环城公园散步时,陈彦安步当车,口诵《报任安书》之名文片段,背诵未熟,搔首徘徊,引得晨练老人驻足指点,耳语而笑。 坊间有言“能写好司马迁的人尚未诞生”,陈彦闻之,初而一笑,既而沉思,再而感从中来。其实每个时代皆需对司马迁进行解读,自有其时代特点。2005年金秋,于兰州城中,小二赴第三届秦腔节,得知陈彦之《司马迁》剧本刚刚脱稿,遂软磨硬泡,曾先睹为快,真正是“落花时节读华章”,于电脑上夜观《司马迁》剧本,五万字读来,夜听黄河涛声,与“司马迁”一夕晤对,颇多感慨。因西影其他事宜一直未定,完成剧本已近一年,陈彦对外一直秘而不宣。 “一个人一生研究司马迁,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因为司马迁理性与感性皆备,有此二者结合,复有何求?”此为陈彦与司马迁“神交”后最大感受。陈彦时下已成三秦梨园总班头,称放目全国,《霸王别姬》等百余梨园名作、趣话均来自《史记》,陕西人司马迁居功至伟也。 奥运图标问世,有“篆书之美” 新闻背景:8月7日,北京奥组委公布奥运体育图标。由中央美院与清华大学美院联手设计完成的35个体育图标简洁生动,彰显“篆书之美”。 运动即美,书法即美,运动、书法携手而成此体育图标“篆书之美”。细观此组图标,健儿健女们或扭腰送胯、劈腿挥拳,或狂奔踢球、扬桨击浪,使人观之而手足发痒,直欲杀奔绿茵场或大江大浪中动作一番而后快。 图标公布之日,省书协主席雷珍民正于塞上榆林会见京城书友,遥闻此讯,连唤三声“好、好、好”,激赏之情,可以想见。书法家、省书协理事郑玄真最近颇爱篆书名帖,称此组图标颇有意味,其最大特点为“细”,比如同为皮筏艇运动,以几根线条而区别激流与静水两种。书法家史星文称大多数图标虽与汉字不甚象形,但颇有篆书笔意,流利而不失力度。如今,“中国印”几乎印遍大地,此番“篆书之美”,书法热、篆刻热有望再度汹涌而来。 “看似猴子捞月,怎么是沙滩排球?”为此组图标大唱赞歌者外,亦有不少持异议者。称未见到原先各方之应征图标,不知中央美院之“以篆书为创意来源”,与清华大学美院之“以线为创意来源”,两种方案,孰优孰劣,此番双方“共同打造”所面世之最终图标,究竟是相得益彰呢,还是各自妥协? 篆书之美,人所共知,但若寄希望于小小一方“中国印”及35个体育图标,便可振兴篆书、篆刻甚至中国书法,毕其功于一役,恐怕有些期望过高。毕竟书法并非如此简单,不是草草几笔便可了事。民族传统文化之兴,此番不妨暂借奥运图标“上位”,毕竟宣传机器轰然开动,奥运图标普及推广力度之大,可以想见,传统文化爱好者不妨循此小径柴门而入,而提高之处,须往里走得更远才行,所谓曲径通幽是也,而往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柳暗花明之更多美景,尚在遥不可知之深处。(《华商报》记者 王锋)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