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岳西高腔,延续古剧种血脉
时间: 2006-07-21          点击量: 4938
  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岳西高腔,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如今它的遗脉正在大别山腹地安徽岳西流传。   渊 源   《中国戏曲史话》写道:“到了万历年间,大城市中,青阳腔最为盛行。当时人们把它与昆山腔并称,呼之为‘时调青昆’。”青阳腔与徽剧、湖北花鼓、黄梅戏都有着血缘关系,但于明末清初开始走向衰落。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青阳腔就已在岳西流行传唱。1880年,一位倪姓高腔艺人,漂泊至岳西,秀口一吐,技压群芳,课徒3年,在当地开辟了“万家欢乐唱高腔”的局面。200多年风雨后,在大别山腹地,这个古老的剧种有幸得以传承。1957年,文化部根据其发现地将这一古老戏曲遗脉定名为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现存250多个剧目,演出的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喜曲”传入岳西较早但为数不多,剧情简单,内容实用,直接在各种民俗活动上表演,如灯会上唱《天官赐福》等。“正戏”则占据岳西高腔剧目主流,以明代传奇剧目为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表演时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围鼓”,属清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类是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导地位的表演形式,化装登台演出。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特 点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滚调”的大量运用,带有明显的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变化的印痕。从音乐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特点,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   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发 展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戏曲研究专家王兆乾以战地记者身份来到岳西,接触了一批民间高腔艺人,并搜集了部分流传在他们手中的明代青阳腔手抄本,其中包括岳西老人王会明唱的一曲《槐荫开口把话提》。以后,这段《槐荫开口把话提》词曲唱腔被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电影《天仙配》中。   岳西高腔现在仍保留着20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保留着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专家建议,当前,抢救和保护工作可从几个方面入手:由专业剧团组织演员,精选部分传统剧目排练,进行艺术传承与创新;在有高腔演出传统的乡镇,发动群众,恢复业余班社,进行小型演出,并组织人员学习、收集、整理、编纂岳西高腔艺术资料和研究成果;和旅游开发结合,发掘高腔艺术资源,探索新形势下岳西高腔走市场化经营的新路。                 (转自人民网 )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