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扼守历史文明的多元灿烂
时间: 2006-06-09          点击量: 4575
     关于抢救保护陕西民间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傅功振   (陕西师大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时代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恰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当全球化所向披靡地同化着人类的文化时,文化遗产却坚定地扼守与象征着历史文明的多元与灿烂。   所以说,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的另一面,是对全球化负面认识上的自觉。而近年这一课题突然变得急迫甚至自觉,固然有着前述的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更有着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令人触目的事象的出现。陕西因其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位置,其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此,特作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应注意陕西民间文化的悠久性和本源性特色。过去人常说,要了解中国的20年,看深圳;100年,看上海;500年,看北京;5000年,看陕西。中国文化的根在这里。陕西的历史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炎黄尧舜周秦汉唐再到现代社会,这一历史文化链始终呈现出系统型的相接相承,未曾断绝。而渗透流贯其中的陕西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根文化重要的资源,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此际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会过分。从地理意义上看,渭河汉江是黄河长江根源性的重要支流,而在文化意义上来说黄河长江是渭河汉江的余波,也并非纯文学性的夸张。而且作为居于黄河长江文化上游位置的优势,陕西民间文化也兼融着我国南北两大水系的特色,这在我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其次,陕西民间文化有着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格局。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一提起陕西自然就会线性思维地想到西安的周秦汉唐13朝建都;想起骊山烽火台,想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想起新丰的鸿门宴,想起马嵬坡,想起五间厅等等;想起诗经史记李杜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自有其连城价值,是值得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毕竟是皇家文化、庙堂文化、精英文化,且不能涵盖陕西文化的全部。   就是庙堂文化,也并非人们感觉到的那样单一和正统。且不说汉唐大有胡风,六朝时期,宋元时期在陕西这块大地,尤其是渭河以北长期为少数民族所占据,其多种文化长期的交流互渗便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呈的格局。加上陕北的游牧文化,这一领域需要研究与挖掘的文化矿藏的丰富就自不待言了。第三,陕西民间文化研究成绩可喜,但需要提升。多年来,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陕西有一批埋头于民间文化的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为整理挖掘保护陕西民间文化遗产尽心尽力,执着追求,搞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可喜可贺,值得我们尊重,应为他们记一大功。但由于我国长期对于民间文化的漠视,甚至将民俗看作旧俗而在扫荡之列,遂导致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先天性的理论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基本停留在田间调查的层面,整理挖掘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如木版年画、泥塑、剪纸、鼓乐、地方剧种、灯影等,但总体看缺少深层的理论透视和梳理研究。这方面是我们的不足,却也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无限的空间。第四,我们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几千年的积淀,要真正实施抢救保护工程,现在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工程量浩大,不是少数人,甚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学者为主脑,以大众为主体,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更需要培训年轻人,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何做?除了体制性的支持政策性的引导而外,要有几个有机结合,发挥我省高校科研力量强这一优势,高校与社会研究力量、民间研究结合起来;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社会关注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自主研究开发与吸引外 资结合起来,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并前行,滚雪球式地向前推进。   第五,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首先是对于古村镇的保护。古村镇既是民间文化代表性形态和形式,又是它的民间文化各个细部(即在当今时代处于濒危形势下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知识、民间技术和民间信仰等)展示呈现的平台。可展开地毯式地田野调查,建立陕西古村镇名录。如果说古村镇是有形的物质的文化遗产,那么更多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则依附于古村镇这个载体之上。同时应特别关注民间艺术的传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活财富”体系。所谓“人类活财富”是指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传人。民间艺术的传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的个人或群体。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挖掘研究来确定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并具体地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传人。从199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些具备条件的成员国,特别是已建立起人类活财富保护体制的成员国,轮流举办人类活财富保护体制国际培训班。我们还可逐年计划推出《陕西“人类活财富名录”》。如果说,物质遗产,如古建筑、古文物、古遗址,是因为创造他们的人早已逝去,后人只能见物不见人而静观其物;那么,非物质遗产就是或主要是见人不见物的,有艺人在,传人在,才能定为非物质遗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陕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脚步稳实,道路越走越宽阔。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