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九届戏剧节《凤鸣岐山》报道之十二
时间: 2005-11-30          点击量: 2649
戏剧节组委会组织召开《凤鸣岐山》等剧目研讨会 11月30日上午,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研讨会在宁波文昌酒店举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九届戏剧节组委会主任董伟,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九届戏剧节组委会副主任季国平与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何孝充、康式昭等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九届戏剧节组委会评论组主任薛若琳主持会议并作了发言。我院副院长徐光明,秦腔团党支部书记舒东琦、秦腔团团长赵扬武,《凤》剧导演杨君以及理论研究室主任戴静代表我院出席会议,并与各剧主创人员共同听取了专家们对秦腔《凤鸣岐山》、桂剧《大儒还乡》、晋剧《满都海》、越剧《藜斋残梦》四部剧目的意见。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康式昭,中国戏剧前主编黄维钧,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戏剧处主任王敏,广西剧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麻先德等十多位专家在谈到《凤》剧时一致认为,该剧蕴含着深厚的秦腔风韵,给人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是本届戏剧节上的一大亮点;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非常紧密,无论唱腔设计、形体、语言还是身段造型,都充分展示了戏曲传统的功力,尽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专家王敏说,这出戏好看好听,让观众领略到三秦大地的黄钟大吕;整个舞台上没有血腥的裸现,显得干净利落;演员表演激情饱满,浑然一体,唱念做打到非常到位。专家安自强说,戏曲需要“小桥流水”,同样需要“大江东去”,而秦腔就具有这种美,用它来表现兴周灭纣的历史最为合适,这是包括京剧在内的其他剧种无法替代的。还有专家认为,《凤》剧可以借鉴京剧《狸猫换太子》的作法,编写一个《封神榜》系列的连台本戏,并尽可能再融入更多的传统因子。专家黄维钧认为,剧中没有刻意地追求思想层面的深邃,而是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演绎得合情合理,让观众看到了历史的必然。 研讨会上,河北梆子著名演员、“二度梅”获得者刘玉玲等多位专家还分别从发音、行当、舞台美术等方面,对当前戏曲的现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