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5-16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2日-23日秦腔《花烛恨》即将上演
2025-05-16
八面锦旗映丹心 一纸长信诉深情——八家单位致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共谱军民鱼水新篇
2025-05-14
我院离退办联合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眼科义诊活动
2025-05-11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2日-13日秦腔《卷席筒》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梅兰芳墓地与大“梅”字石刻
时间: 2007-10-28
点击量: 5272
梅兰芳墓地与大“梅”字石刻 常华 北京的地域文化十分丰富,历史名人墓便是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从地理位置来看,历史名人墓主要集中在西郊,其中在香山脚下就长眠着百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墓地便在其间,这里还有一处胜景即梅先生留下的大型“梅”字石刻。 情有独钟万花山 万花山是香山东面的一座小山,因山上有一座娘娘庙,供着一尊万花肉胎娘娘,晚清民国之际香火鼎盛,万花山的名字才渐渐流传开来。 相传,有一位在婚姻上遭遇不幸的妙龄淑女,为求解脱,从千里之外的山西来此朝拜。进香时她看到一座没有神像的莲座,于是她就越身其上,希望以此召回离去的神灵,解脱痛苦。谁料不意间,她自己骤然变成了肉身菩萨,此后被奉为万花娘娘,为苦难的姐妹显现神灵。可惜,那尊肉胎娘娘后来在“文革”当中被当作“四旧”破掉了。 梅兰芳大师名澜,字畹华。他对万花山情有独钟,其墓地安于此就是自己选定的。原因有二:一是梅兰芳对这里的美景非常满意,特别是“畹华”与“万花”谐音,其乃天意;二是这里和他青年时代亲手刻的大“梅”字遥遥相对,可以日夜相望。于是“就此吉壤,预起佳城,四周基址,树以短碣,刻缀玉轩三字……”。梅的第一位夫人王明华病故后即安葬在此。 梅先生生前对生死很达观,曾表示死后火葬。1961年8月8日,梅先生去世,享年67岁,在筹办葬礼时,夫人福芝芳不愿将先生火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经请示后,决定将梅先生归葬于此。梅家墓地精心设计,正中央用水泥浇铸成巨型梅花,花心处安葬着梅大师和两位夫人,墓后立2米多高白色大理石碑,中央镌刻着戏剧家、书法家许姬传书写的“梅兰芳之墓”行书大字。许先生谈及墓碑时,曾深情地说:“畹老不论人品还是艺术,都令人敬慕不已,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用艺术大师头衔反而限制了人们对梅先生的敬仰,反复思索还是就这五个字为最好。”墓地随处可见梅花图案,墓地的右侧安葬着前夫人王明华的棺木,左侧是福芝芳的寿穴。雨香馆小住,蛤蟆峰刻“梅” 梅兰芳酷爱香山,这里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来香山,他均下榻在雨香馆。雨香馆建于清代,为静宜园28景之一。此处,虽晴雨朝暮各具特色,但惟雨景最奇。雨来之时,苔草花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故名。原建筑由宫门、翠微山房殿、洒兰书屋殿、林天石海殿、揽秀亭等组成。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民国时期曾被银行家冯幼伟改建为别墅。冯与梅兰芳是挚友,故梅先生常常应邀在此小住。别墅现仅存残垣断壁。 1922年春,梅先生住香山雨香馆期间,一日,他与几位好友游至蛤蟆峰。这里山高峰险,游人罕至,梅先生发现童石(静宜园内凡有石宜刻处,大多被乾隆题刻诗字殆遍),一时兴起,即在巨石上写下一“梅”字,此字高1.95米,宽1.9米,笔势潇洒清劲,下方署名“兰芳”,右下方刻有李释戡的题记,全文为:壬戌三月二十有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戡同来,兰芳写梅,释戡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题记下方有“齐如山监制”5小字。人称“五君子刻石”,也叫“梅石”。 梅字石色青质坚,整个石高约4.5米,镌刻面宽4米。整幅刻字犹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画卷,掩映在青山红叶之间,至今保存甚好,是来香山的游人乐于寻觅的名迹。 石刻换来露天义演 说起大梅字石刻,当地老人会风趣地告诉游人:那个梅字不便宜,价值一万一!原来,当年熊希龄主管香山慈幼院,他正为办学经费短缺而发愁,闻知此事便借机发挥,要惩梅先生在香山搞一场义演。 有一天,熊希龄专访梅兰芳。刚刚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好呵,不经公园管理方同意,就擅自在园林胜迹私自刻字,如何解释?”梅兰芳自知理亏,连连道歉:“望熊公原谅。”熊接上话:“现在木已成舟,光认错已无法弥补了。”梅先生听出这话中弦外之音,忙笑着说:“愿听候处置。”熊见时机已到,忙说出自己的想法,梅先生欣然同意。 梅兰芳要在香山义演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迅速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谁不愿亲眼看看这位艺术大师的精湛表演,况且就在家门口。演出这天傍晚,慈幼院的学生们早早就排队入场等候。附近的农民也从四面八方赶来。至于住在公园别墅的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们,自然是把前排最好的位置留给他们。 在世界各大剧场演出过,深受各国人民爱戴的一代名家梅先生,这天晚上就在临时搭起的露天舞台上,演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宇宙锋》。博得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场演出,虽因地处偏僻,花钱买票的观众不多,但收入却相当可观。因为坐在前排的显贵们,为顾全面子,大多忍痛解袋。故演出收入达一万一千元,梅先生将全部钱款捐给了香山慈幼院,解决了熊希龄的燃眉之急。 一台永不消逝的戏 自梅先生葬在这里后,在戏曲界,“死后去见梅畹老”蔚然成风,其中最早追随梅先生的墓地就是马连良先生。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回族,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于“文革”初起的1966年去世,当时没有条件按照回族的习俗安葬。其夫人陈慧琏处境也很艰难,在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的关照下,于1972年秋,将马先生骨灰安葬于万花山梅兰芳墓东面高岗。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墓前只立一小碑:“马温如先生之墓”,后面是土丘,很是简陋。2001年10月24日是马连良先生逝世35周年,在那之前对其陵墓作了重新修葺,由黑色花岗岩装饰的陵寝,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马连良之墓”和阿拉伯花体文字图案。 如今迁葬和新葬于这一地段的,已有十几位之多。马墓东南约5米处,是著名须生言少朋墓。言少朋(1915-1984)原名义方,蒙古族,言菊朋之子,著名京剧艺术家。1939年拜在马连良门下,得马连良真传。言少朋墓紧靠马连良墓,一生追随恩师。 在梅墓东约10米处是京剧名净周和桐墓。周和桐(1920-1986),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此凭吊的游人,看到周和桐一名时,不免感觉有些“眼生”,不过一提《沙家浜》中饰胡传魁的,大家就全知道了。周和桐墓紧靠着言少朋墓,在言墓东首。 名丑朱斌仙先生的墓也在这里,他是梅兰芳的外甥。此外,还有琴师徐兰沅、戏曲教育家王少楼等。 有趣的是这些戏曲名家墓葬的排列:在行当上,阵容强大。生、旦、净、丑齐聚;在位置上,有主有从,以梅墓为主,其余巧布四周。特别是终生为梅先生操琴的徐兰沅墓,适在梅墓东南,正是演员与琴师临场的相对位置。看到这一切,人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正在为广大的观众,演着一台永不消逝的戏呵!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往日冷清的梅墓逐渐热闹起来,而且还有更加热闹的趋势。梅墓已不仅仅是个墓地,还成为一处景点、一座地标、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参观、凭吊,缅怀京剧艺术家的功绩。还有许多登山锻炼者,以此为集合地或是途经地。1992年,香港明星张国荣第一次来北京,出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利用工余时间曾到万花山拜谒梅兰芳墓。如今此人也随梅先生而去,令人感慨系之! (摘自 《北京日报》)
1935年梅兰芳掀起苏联“京剧热
京剧“四小名旦”——宋德珠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