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10-17
【西安天天有秦腔】10月18日、19日折子戏专场(一)即将上演
2025-10-17
秦腔《再续红梅缘》绽放奥地利 搭建中奥青少年文化交流新桥梁
2025-10-16
靶向施训研学问道 助推党建提质增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办党务知识培训班
2025-10-16
一部震撼人心的秦腔历史剧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不能忘却文学的庄严目标—对雷达先生《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
时间: 2006-07-23
点击量: 6529
作者:王久辛 读罢雷达先生的文章,备觉神清气爽、痛快淋漓。这篇文章是对30年来中国文学的一次厘清式的总结。他从四个“最缺少”谈起,纵横开阖,拨云见日,显示了中国文学评论家面对时代不甘缺席、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他提醒中国作家,尤其是最优秀的作家与诗人们,文学不是游戏,也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它是关乎人的灵魂,关乎整个民族灵魂的不朽盛事。不能无立场写作,不能放弃责任与道义。作家当然要坚持审美的立场,但这立场之上的立场则是对天良与公正的追寻,剔除芜杂的表面现象对真理的追寻,在人性美的比较中对人格重建的追寻。然细读之后,又觉言犹未尽,便不揣冒昧,薄续“四个最缺少”以就教于雷达先生及诸位大家。 一、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说,最缺少深邃的历史目光 我们说历史始终具有不间断的完成性,既是不断吸收、丰富的过程,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它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动态之中完成历史递进的。就文学来说,它不可能背离这个基本的历史逻辑。因此,就需要作家具有一种不同于寻常人的历史洞穿力,以把握好、表现好历史前进的本质力量。在过去的30年里,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而它们的创作者们,也都是在获得了这种纵深的、深邃的历史目光之后创作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才具有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的广泛的传播力量。像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正等优秀作家的创作,就具有这种洞穿历史本质的能力。它不是跟风式的创作,而是对历史严肃、认真,甚至是庄严、神圣的校勘。对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的人性深浅的把握、品质尺度的把握以及对其情趣品味简丰的把握,等等,都是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与创造的。这种洞穿与沉入式的创造,摆脱了文学时尚的干扰,以其独特的历史把玩表达了作家对历史的审美认知,是极为难得的。而在他们之后,刮起的仿效之风,就均因实力不济而难成大器。1985年前后,文坛刮起一股股模仿西方各种文学流派之风,作为文学普及、启蒙,乃至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未尝不可,事实上也确实提升了中国文学整体的审美水平,但很快便被时尚化了。一段时期以来,如果不仿艾略特、尤利西斯、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等等,似乎就很不“文学”。我们说,对于任何先进文化、先进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对于有志向的作家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自觉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吸收与借鉴这些表现手法,即使借鉴也是化为血肉的借鉴,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我认为,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吸收与借鉴,永远是观念的吸收与借鉴,而不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的吸收与借鉴。不论外国文学多么的卓越与伟大,它都是用他们本土的语言在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相反,我们一些作家写的作品,仿佛是捏着鼻子哼哼,阴阳怪气说话,基本上是用翻译文学的方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与情感。读者读得别扭,所以就不愿意读,何谈引起共鸣,传之久远?所以说,要获得一种深邃的历史目光,就必须有主心骨,就必须有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弄清楚哪些是最起码要坚守的,哪些是要坚定不移捍卫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创造的极端化追求,还要有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 二、从横向的现实角度来说,我们不缺少“水落石出”的回望式创作,最缺少对现实“水涨船高”的把握与创造能力,换句话说最缺少洞穿未来的前瞻性、牵引性作品 如果要罗列的话,我们不乏写过去时的优秀作品,新中国以来,像《红岩》、《林海雪原》这样回溯历史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写“现在进行时”的优秀作品,像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康濯的《春种秋收》(短篇集),王汶石的《风雪之夜》(短篇集)等等,就乏可陈之。今天,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但这崛起中难道不包括文学的崛起吗?这里,我引用“崛起”一词,来表达我对文学成就巨大的嘉许与赞叹,以表达我渴望文学要耸起三山五岳——成就一代大家的强烈愿望,而并非要将文学与其他可以崛起的事业硬拉在一起。近年来,我欣喜地读到了几部写“现在进行时”的优秀作品,例如柳建伟的《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石破天惊》,张平的《抉择》、《国家干部》等等。我认为,这两位作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的形势,在与时俱进地把握着现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毕竟数量有限,如果再把他们的作品质量定在经典的高标上来衡量,这些作品距离经典都还有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他们作品的感染力、塑造力、征服力等等,都未能达到雷达先生渴望的那种伟大的经典式作品的高度。在我看来,即便如此,他们的创造无疑是高贵的创造。理由是:当经济异峰突起,伴之而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变异与更新,这样的作品,既具有扼守人性底线的固执与坚韧的价值,又具有与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开拓与牵引的精神。这样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可以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亦对净化人的心灵、纯洁社会空气,起到不可估量的精神鼓舞的作用。我认为,文学是开拓之学,没人开垦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文学巨树生长的精神沃土。我想,只要我们的作家不放弃对民族、对国家有所担当的追求,不放弃对时代生活的热忱投入,写出当惊世界的伟大作品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迟早的事。 三、从纵横之间寻找结合点的创造来说,最缺少铸造人格精神的创造能力 如果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引起争议的话,那么作家是铸造人格精神的创造者。在我看来,这主义、那主义,这潮流、那潮流,这手法、那手法,万变不离其宗——写作或创作,终究是要“经世致用”的。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来说,哪一部不是如此呢?从中国的四大名著、唐宋诗词,到国外的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等作家的作品,如果探究的话,这些大家的每部作品,都有灌入其中的思想内蕴,都有干预生活的巨大激情,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情怀,都有人格塑造的坚定信念。就我国当代文学现状来说,我认为,从历史现实的聚焦来看,当代文学最缺少的作品,是对与时俱进的崭新人格塑造式的大作品。近30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人的精神世界更是日新月异,呈五彩缤纷的状态向外扩散,这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令人担忧。因为,在五彩缤纷的背后,是无根漂萍式的精神流散。尤其是上世纪末以来,文学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热衷小资、玩味感官、追逐时尚等等思潮的左右下,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越来越弱化,作品中的人物不仅严重缺钙,而且看不出历史传承过程中的品德传承与递进,更谈不上人格魅力与精神升华。从文学作品中所弥漫出的对人格的追求来看,鲜见前仆后继的继承性作品,更难见到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的史诗性作品的诞生。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还是从现实的横向来看,聚焦今天,我以为,是到了该出大作品、大作家的时候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这些年没有出现人们渴盼的那种经典式作品,但佳作、力作却也不胜枚举,有些力作甚至已初具史诗雏形。在我看来,徐贵祥的以描写革命历史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凤毛麟角,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无论是从作品内蕴的丰厚程度,还是从人物心理与命运的精微状态,也无论是从超越意识形态的本真追寻,还是从人格铸造的深刻与丰富程度来衡量,我以为都还“稍逊风骚”。这也正是我强烈呼唤作家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格魅力、人格精神、人格风采俱佳的时代英雄的大作品的理由。 四、从发展趋势来审视作家的素质来说,最缺少那种学贯中西的学者化作家的深厚积淀与精神储备,以完成百科全书式的大创造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王蒙就提出了“作家要学者化”的呼吁。虽然和者盖寡,但这个“作家要学者化”的概念,却无疑提醒了中国当代的作家与诗人。事实也证明,真正的优秀作家,必定是大学问家。像唐浩明、二月河就都是当之无愧的清史专家,而熊召正则是当之无愧的明史专家。读他们的作品,真有如读清史百科全书、明史百科全书之感。他们是对清史、明史研究到了往外横溢的程度,才开始创作的。据我所知,唐浩明先生是在编辑完成《曾国藩全集》后,才开始写作《曾国藩》长篇历史小说的,可见作家学养之丰厚。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作家不要说像唐先生那样成为专家学者了,就是作为一位作家来要求,阅读量也远远不够。许多作家不读书,或者读书也是急功近利式的读法。常常是写不下去了,临时抱佛脚似的找来相关的书籍读读。没有探究,没有系统,更很少有丰富的储备。满足于会码字、能挣钱、会编故事。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成功作家”虽然“成功”了,但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人格并没有提高,甚至滑坡。对社会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对人没有起码的关爱心。有利就上,没利就撒丫子走人。还有些作家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作家,作为谦虚为人的操守,如果写作时也用这么一种心态来写作,其作品就很令人生疑了。当然,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稿酬又低得可怜。如果作家要进行神圣的、庄严的文学创造,要完成“学者化作家”的必修功课,就不能不考虑其生存需求。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生存的压力大,才愈显得那些穷且愈坚的作家更难能可贵。当前中央倡导各级党委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这事实上,就将中国整个领导阶层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来要求提高执政的水平了。权力已不再单纯是权力本身,而是多学科知识托举之上的公信之权,它有了科技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民主法律的复合各种知识储备与运用的理性精神。在我看来,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啊。打个比方说,作家们的创作不可能不写到各级党委政府,那么怎样表现科学决策?又怎样表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我们说要作家成为学者,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考量,不是要作家去背诵科学原理、民主程序、法律条文,而是要作家从对这些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中,获得一种科学的、民主的、法律的目光,从而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实现把握时代,从更高的层面上来启动创造激情、创造智慧,从而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引发文化界热烈反响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