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谁来关注基层剧团
时间: 2006-06-14          点击量: 4665
  (作者:刘云程)提笔写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很沉重。因为我曾在县剧团工作过20年,深知县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更深知广大农民对戏剧的热爱和渴求。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我所在的县剧团一年365天天天演出,节假日还要加演,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每天一大早售票窗外就有观众排队,窗口一打开,个把小时戏票就一售而空,演出前还要卖站票。下乡演出更是盛况空前,一场观众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后面看不到的就站在板凳上,或是坐在墙头上,爬到树干上。隔河观众哪怕是三九寒天,也是赤着脚涉水过来,又赤着脚涉水回去。那情景我至今想起来仍很激动。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盛况消失了,而且还不是慢慢消失的,是消失于一夜之间。 何以至此?原因很多,比如多元文化的出现,分流了戏剧观众。比如传统戏剧不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改革步伐太慢。但我认为对县以下农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经济问题。文化大革命前我所在的县剧团,每张戏票仅售0.2元,农民卖几个鸡蛋就能进剧场看一场戏。而现在由于排戏成本和演出成本提高,一张戏票动辄几十元,农民进剧场看一场戏需要卖100斤稻谷。这在温饱刚刚解决或是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谁舍得l 由于农民看不起戏,县剧团也就无法演出。这就造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农民出现文化饥渴,另一方面则是剧团瘫痪。去年我回到故乡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县城,看见县剧团的灯光师在修锁配钥匙,鼓师在卖烧饼,演员在开饭馆。我问,你们不排戏、不演戏吗?他们回答说,排什么戏,演什么戏,每天上午到剧团点个卯,每月领百分之六十的工资,不够开销怎么办,只有搞副业补贴。后来一了解,这个市的下属8个县剧团大都如此。推而广之,全国大多数县剧团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情况是如此严重,为什么有关方面视而不见,或是见而不理?文化部门的许多赛事,各地的戏剧节、艺术节等活动,目光都盯在省市以上大院团的“精品”,县剧团无缘参加。声势浩大的院团体制改革,重点保护的也是省市以上的大院团,而对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县剧团,则未拿出激活的举措。这就使人产生疑问,县剧团到底还有没有人管?谁来管? 不是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吗?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出现文化饥渴,执政为民在文化这一块如何体现?不是说戏剧要坚持“二为”方向吗?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看不到戏,“二为”方向如何落实?建议活跃于上层的文化界人士挤时间到县剧团走一走,解剖解剖麻雀。如果实在太忙,分不开身,可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跟20年前相比,县剧团的演出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二、演职员的阵容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三、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四、政府投入是随着国民经济增长而增长了,还是低于20年前的投入比例?五、演出场地是改善了,还是更陈旧了?调查结果,肯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县剧团不是不需要,现在的县人口一般都在百万左右,一个县剧团一年即使演300场,每场以1000人计算,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农民一年能看一场戏。也不是养不起,在过去贫困年代养得起,现在富裕起来反而养不起?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心里是不是想着农民,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 我认为,当前县剧团需要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准确给县剧团定性,县剧团是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就要赚钱,事业主要是为农民服务,是给农民雪中送炭,而不是老糠里榨油。现在各条战线都在向农村倾斜,比如教育,农村孩子上学不仅学费全免,课本也不收费,寄宿生还发寄宿补贴,文化也应制订惠农政策。二、因此就必须加大对县剧团的投入。近20年来,由于集中力量抓经济,忽视协调发展,政府对县剧团的欠账太多:剧场年久失修,服装、道具陈旧破烂,灯光器材、乐器得不到更新,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再生产的能力几近于零。县剧团如同快要旱死的苗,急盼降一场春雨,重获生机。三、必须实行演出补贴制。目前戏剧市场化叫得很响,但在农村戏剧走市场之路恐怕行不通,县剧团不能靠农民养活。据了解,县剧团到农村演出,每场收费不过3000元,演职员以50人计算,平均每人只有60元,不够车船费、住宿费、伙食费、演出成本费开销,更别说赢利。所以不实行演出补贴,剧团就会多演多赔,没有演出的积极性。补贴看起来是补给了剧团,实际上是补给了农民,保障了农民的文化权利。四、必须充实县剧团的演职员阵容。由于县剧团的不景气,多年来基本不进人。城市戏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人愿意到县剧团去,宁可在城里漂,宁可转行,以致多数县剧团都是行当不全,头发花白的男演员还在演小生,满脸皱纹的女演员还在演花旦。如不更新充实,不出10年,多数县剧团都要自然死亡。 尊重并保障农民文化权利,应是我们文化的基本国策。而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县剧团紧密相关。因为农村文化还不像城市那样有多元选择,看大戏仍是农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目前县剧团已是积重难返,洽重病需下猛药,需上级花大力气推动,不能指望县里自身解决。县一级领导人(不是低估),尊重并努力保障农民文化权利的人不多,有的甚至视县剧团为不挣钱反而花钱的败家子,总想找个借口把剧团砍掉,以减少财政负担。县剧团也是要进行体制改革的,但改革是为了将剧团激活,而不是促死。卫生体制改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教训,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大医院,而无视农村,其结果改得农民看不起病,怨声载道。文化体制改革可千万不能走卫生体制改革之路,改得农民没有戏看。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2006年1期 责任编辑姜志涛)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