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浅说秦腔《西京故事》的现代特性
时间: 2009-09-25          点击量: 3791

2009级MA  周  南

    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家来自农村的父母兄妹四口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自力更生、圆梦西京的故事。全剧取材现实生活,人物鲜活,父亲罗天福乐观不服输、求己不求人的脊梁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浓郁的秦腔曲调和方言俗语又增添了许多独特的地域风味。

    “秦腔现代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冠名,既没有否认以秦腔为音乐声腔的戏曲因素,又可以有丰富的空间在现代性上做文章。走进剧场,呈现在舞台上的并不是传统戏曲观念中的写意虚空或者一桌二椅,三面墙围成的一个封闭院落,墙上还写着一排黑字,连墙上的砖块都好像能数得一清二楚;两架真实的楼梯一架连接上场门,一架通到墙上屋顶;舞台中央还悬吊了一大截树干,完全是话剧舞台剧的现实主义布景。可想而知,这场由话剧导演操刀,戏曲演员表演的现代戏曲演出,现代因素是全剧的主要特点和看点。

    剧本现代性:农民进城务工,这是近一二十年来涌现出的新现象,从刚开始的零星尝鲜到现如今的大批量迁徙,农民民工及其子女在大城市务工、学习中的艰辛和不平等也日益成为当下的社会问题。起早贪黑身兼数职、省吃俭用衣着不究、住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常常受人鄙夷遭人误解。曾经,考出了个大学生是整个村的骄傲,因为他们笃信,依靠书包就能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然而,真正走了出来才发现梦断楼空,拥挤狭小的生存空间,比乡下还差的生活条件,城里人投来的微妙眼光就分明表示了他们并不欢迎农村人的到来。编者以其敏锐的视觉捕捉到了这群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人群,将这群无法选择社会大环境、无法选择自我出身却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把握命运的小人物,把他们的努力、忍耐、不解、迷茫、反抗、妥协以及各个生活和心理的细节用戏剧的手法统统揉进了剧本之中。丰富的情节信息既给予了全剧以生活的真实,又掀起艺术性的冲击,让坐在剧场中的现代观众在戏剧中感悟生活,又用生活去观照戏剧。

    表演现代性:全剧一开场,一位身着工人服、头戴安全帽、手拿扳手工具的民工伴着音乐鼓点以戏曲身段亮相,紧接着,一群上述打扮的男女民工跳起一段集体舞,或一字并列,或雁队排开,手脚动作全是诸如挖掘、擦窗等对现实生活中从事行业的写实模拟。大学场景中,活力青春的大学生们两两成群翩翩起舞,以及表现旺春嫂为首的四个农村妇女初次进城的快乐兴奋东张西望,采用的也完全都是戏曲化的舞蹈动作,可见,现代戏曲有更强的艺术包容性,可以借鉴其它的艺术表现样式来为己所用。

    而且,本剧将戏曲程式水乳交融地化入了表演的现代性中。如金锁醉酒回家时的一段与椅子共舞,以及剧末房东家起火时的连续筋斗相对集中地展现了戏曲的身段技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场,姐姐甲秀毕业,儿子甲成和父亲罗天福在校园里一顿激烈争吵之后,父亲有一段独自一人挑着扁担在大街小巷中穿行的场面。这段长达七八分钟的独角戏,演员一边唱一边在景片中穿梭,不时配合手中的扁担道具做着动作,时而双肩抖动扁担,时而又步履蹒跚,忽而一个踉跄劈叉开去,很有些传统戏曲中“帽翘功”的味道。

    舞美现代性:设计者采用了百叶窗似的背景布置,将景片印在了“窗帘”的两面,一面是租住地的门墙,翻过另一面则变成了大学校园的茵茵花草。同时,布景间还装有电子伸缩装置,可以将整片布景推前拉后,也可以将单独的房间板块凸显于舞台中央。真实的房间中,有板凳,有大饼台,有发霉的窗帘,晾衣绳上还挂着衣服,房间外,真实的楼梯,真实的花坛草木,真实地为千年古树吊点滴,真实地倒出一口袋的硬币来数钱,真实地让电线冒火花,最后一幕表现房东家的着火,上场门里浓烟滚滚红光冲天,这些都是写实戏剧的表现手段。

    《西京故事》作为地方戏曲,我认为,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它必将在中国戏曲现代戏历史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