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来自上海的声音——上海专家谈《西京故事》
时间: 2012-09-21          点击量: 4358

 陈达明(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一级编剧)

    《西京故事》是这次艺术节我所看到的最精彩的戏。陈彦通过罗天福一家人来到西京城圆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事,选取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情节,把农民工进城后他们的遭遇、思想上的变化,相当细致、生动地表现出来,从整个戏的人物、情节、戏剧矛盾、戏剧冲突的设置,情感的渲染来看,陈彦都是写戏的高手,连同陈彦以前的几部戏,都给上海戏剧界、上海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团队强强联合,给了我们非常过瘾的观剧感受。作为现代戏很突出的一点,它在戏曲化的探索上取得了成功。演员虽然演的是现代戏,但没有脱离戏曲、秦腔本土应具备的元素,把现代生活和戏曲化表现手段融合的非常好。《西京故事》告诉了我们戏曲现代戏应怎样演,怎样才能演得精彩,让我们在感受新时代生活气息的同时,还欣赏到非常精湛的戏曲本体的技艺。

    毛时安(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戏剧评论家)

    从《西京故事》在上海演出时剧场的反应,已足以证明它的艺术力量。我认为,这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戏剧最重要、最成功的收获,是现实主义的杰作!从编剧、导演、表演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我看过的现实题材当中,让我最受震撼、最受教育、最受感动的戏,我看过的戏已经几千部了。

    这几年,大量的戏剧作品有严重的概念化、符号化倾向,“三贴近”变成了“三突出”,败坏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形象,给观众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有很多写民工的戏、小说、新闻报道极端化、偏激的例子,只是情绪化的渲染,除了引起社会的骚动,没有好作用。一个艺术家必须有良知,站在国家和人民共同的立场上关注现实,表达现实。首先,陈彦有良知,有勇气,《西京故事》直面现实成功描写了很现实的农民工问题。第二,作者有艺术智慧,对题材有取舍,虽然把生活表象直接地、残酷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冷峻当中始终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流动。主人公罗天福不是没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英雄模范,他被压抑,有爆发,有痛苦,有绝望,很真实,体现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最优良传统的深厚积淀,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剧中那棵一千年饱受风雨洗礼,仍然守护着自己子民的唐槐和六百年的紫薇树,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些刻画都非常精准、精细、精到。这个戏是陈彦三部曲的一个新高峰。

吴兆芬(上海越剧院一级编剧)

    作为一个编剧、同行,看这个戏的真实感受,真的是非常感动、震撼。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当下题材的戏,太难写了,但是陈彦却写得这么好,陈彦越写越好了,超过了他前面的几部。完美的演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要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上升到情感的层面才是最高的境界,让人欣赏、震撼、感动,直指人心。看《西京故事》,我感动得三次掉泪,让我们这种经常看戏的老“看手”能够真正地动情、动心,真是太难了,不能不说编剧真是高手里的高手。这个戏第一就是“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农村,贴近民心,有人说《西京故事》是一出贴着老百姓的心窝窝写的戏,我觉得这样的评论是非常精准的。陈彦的思考表现了一个剧作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第二,这个戏揭示了直面社会激烈的、冷峻的、残酷的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的差别,贫富的悬殊,敢于直面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有苦难,有苍凉,有酸楚,有痛苦,不是那种假大空的、概念化的、空对空的,而是人物内心“里三层”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成功的、有感染力的、可信的来张扬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来张扬普通人的平常心以及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优良品德,一个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实现城市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力量,恒常伦理,这些正是我们今天缺少的真正的脊梁。我是非常佩服陈彦剧本语言的高度凝练概括能力、唱词功夫,唱词既有朴实的乡土味用语,又有精心提炼、挖掘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真真切切的“贴肉”的语言,没有概念化的虚拟,没有陈词滥调,唱词既有哲理,又发人深思、韵味无穷,很有感染力,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整个戏色彩很丰富,生、旦、净、末、丑都有表现,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很精准的性格的脉络,导演、舞美、音乐都很过瘾,糅合成一团,体现了作品品质的优秀、精神的力量。

沈鸿鑫(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

    《西京故事》戏非常好,是在我们当前所看众多戏中最好的一部戏,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又充分展示了秦腔魅力。作为观众,我视觉、听觉、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第一,现代戏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这个戏的矛盾冲突却很深刻,敢于、善于写矛盾冲突,展开又充分,这个是很不容易的。《西京故事》展现了当代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又抓住了根本,颂扬普通人身上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我们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第二,这个戏感情非常浓烈,感人肺腑。剧中几段感情浓烈的唱都是在冲突激烈的时候迸发出来的。第三,这个戏的内容跟秦腔剧种结合、交融地非常好,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我觉得陈彦院长很了不起,他的三个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一个比一个好。这几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在传承、创新、发展地方戏曲剧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向全国观众充分展示了秦腔艺术独特的魅力。我们虽然都是南方人,但是现在都很喜欢秦腔,我已经成为了秦腔的一个爱好者,觉得那种豪放、苍凉太过瘾了。希望你们能多来上海演出。

    邹平(上海文艺创作中心原副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从编剧角度说,陈彦院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比如说怎么写现代戏,比如怎么把握戏的高潮。从评论家角度谈,我想探讨的有几点: 

    第一,作者很好地处理了领导干部身份和艺术家身份这两个身份的统一。很多现代戏都是两个身份在打架,这个戏几乎没有。我们理论创新很快,主流价值体系一直在更新,而在这个过程中,陈彦抓住了其中永恒的东西,将这两者融合得很好。慷慨激昂好写,有点苍凉的戏也好写,但在一个戏里既要体现出慷慨激昂,又要体现出苍凉,却比较难。我们需要慷慨激昂来激励人们,也要表现现时社会普通百姓的苍凉。

    第二,三位一体的融合和张力。这个戏编、导、演都很见功力,融合很好。剧本达到了一定深度,二度创作又把其中的思想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导演给它加分,演员给它加分,极有张力,整体感非常强。

    第三,这个戏既是现实主义力作,又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唐槐的象征意义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相呼应。艺术手法既有现代因素,又是完全戏曲化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和创新的成果。

端木复(上海《解放日报》资深记者、戏剧评论家)

    《西京故事》让每个人心灵都受到撞击,受到感动。它成功的在剧场里产生震撼、感动,源自什么?很多专家从理论上做了分析,举了大量的细节、唱词例子,从编导演、作曲、舞美方面做了探讨,我都同意。还想说的是,它成功是因为真实、感人,感人的力量完全来自于真实,来自于作者那一颗真诚的心。陈彦给我们很重要的启迪,就是他不是为了应景而写,而是有感而发,真诚地想写。我们要向它学习的,是戏外的东西,艺术的精神。《西京故事》是民工题材?是家庭题材?还是教育题材?都不尽然,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这部戏成功的地方。文学就是人学,戏剧也是人学,说到底就是真实。这个戏坚持了真实是戏剧的生命,没有有意识的拔高任何人。陈彦院长有智慧,他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写农民工,不光是纯写实的,而是有象征意味的,用戏曲化的手法,幽默、诙谐展现其他农民工的梦想。在陈彦院长笔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平常人,是在不同环境熏陶下,大小环境影响下造就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剧中很聪明地用中国戏曲传统的龙套展现了农民工的形象,但又不是普通的龙套,而是有性格有思想有情感的,这就高于一般的戏曲。艺术家要做的事,戏剧要做的事,就是把一段历史里活生生的人真实地留在书上,留在舞台上。国内其他院团也有现代戏创作,但像戏曲研究院这样,一台又一台推出成功的剧作是没有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海创作力量是不错的,但我们几年没有大作,没有陈彦院长这样对生活有深刻体察的大作。陈彦创作《西京故事》用了三年,改了七稿,没有这种精神搞不好戏,这是生活的感受、生活的冲动,沉下去才能分析生活中的矛盾,陈彦很多经验值得全国创作人员学习。所以陕西不仅送来一台好戏,也送来很好的经验,对我们是一种鞭策,给我们带来思考。

戴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昨天我从剧场出来以后,还听到那首民谣被观众不断地吟唱,整个路上都有人在唱,这个情况在上海从来没出现过。感谢陕西给我们上海带来《西京故事》这么好的戏。这个戏不是用一般的赞美词汇可以描述的,它被评价为新时期名列前茅的作品,当之无愧。作品深刻挖掘了人性,每个人物都很鲜活,真实、立体,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了。人物虽然性格不同,但是组成在这台戏,就能看到人性中美的、闪光的东西。这个戏最成功的地方,就在真实。剧作家的感情、喜怒哀乐和普通百姓非常亲近,心灵相通,这是文艺界目前所缺少的,值得敬佩。我们最初审节目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戏最好。这个戏编导演舞美音乐,全面叫好。主题民谣粗粝、沙哑,把民族的精神贯穿了起来,也把西北地区的精神传承了下来,越听越好听。《西京故事》是编剧和全剧组、研究院共同努力的成果,应作为新时期创作的高峰来看待。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剧作家)

    这部戏太精彩了,是一部难得的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好戏,让我们很振奋!今天上海的编剧差不多都来看了,我们出不来这么好的本子,要向陕西学习。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我们学习了很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编剧对老百姓的人性关怀。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碰撞很激烈,很多编剧都去写历史题材,不敢碰这些,好像这样就保险了。《西京故事》这样的现代戏,写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正是因为作者有这样的人文情怀。秦腔是很古老的剧种,这个戏旧中出新,新而有根,与剧种结合得很好,充满西北黄土高原朴实、壮烈的风骨!

    何占豪(著名音乐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

    这个戏故事很让人感动,主题歌是硬汉的气质,很激越,很苍凉,反映了西部人民遇到无论什么困难、艰难都不屈不挠的精神。男主角,女儿、儿子等,都演得很好,唱得很好。整个音乐唱腔很有气魄,保持了西部的风格,管弦乐运用的很到位,把剧种中原来表现厚度不够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好。有些苍凉的地方,管弦乐设计得既符合剧情,又很有风格。打击乐的运用也有特色,把不同角色、不同感情展现的很充分。戏曲表达现代题材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很不容易!

    余雍和(上海沪剧院原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西京故事》赢得了那么多赞扬,我觉得作者当之无愧,整个剧院全体人员都当之无愧。这个剧院有深厚的传统,几十年前马健翎先生带着《游西湖》和《赵氏孤儿》到上海,震动上海文艺界。马健翎先生《血泪仇》等系列有影响的作品,都出在这个剧院。他们所创作的现代戏剧目,都是和时代同步,和人民同心的。所以“西京三部曲”也只可能诞生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研究院涵盖了碗碗腔、眉户戏等剧种,在陕西省的地位是很高的,陕西的领导素来关心、重视,这样的土壤,才能产生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并且在戏曲现代戏戏曲化上做了杰出的贡献。“全国现代戏八面红旗”中这面红旗在戏曲化上最鲜艳。李东桥是用心在演,非常好,让人喜出望外,大吃一惊,配角也个个都好。这台戏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致敬。

    刘觉(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

    我看戏从头至尾,不时地掉下眼泪,实在抑制不住自己感动的心情。这有两个层面的感情,一是被剧情感动,被演员、导演、编剧创作的剧情所感动;另一方面,我很敬佩创作者,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这个戏出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我认为和陕西的文化氛围、人文的追求、领导的支撑关怀都是相关的。上海也有这种支撑,但很遗憾上海的作家没有出来这样震撼的作品。我们的民族现在正处于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也是中国所独有的,由此在这种转型中出来的作品,是很有时代意义的。《西京故事》让我们看的很激动,是我这么多年看过的最震撼的戏。它写出了当下最尖锐的矛盾,并且写的那么智慧、鞭辟入里、感人至深,可见陈彦院长是当代的剧作大师。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戏曲工作者在痛苦的探索之路中飞出来令人震撼的火凤凰。李东桥演的罗天福非常了不起,唱演俱佳,唱腔收放自如,嗓音穿透云霄,完全表现出了秦腔剧种和戏里的苍凉感,是原汁原味的戏曲唱腔;他的表演有相当的劲道,心中流出的真实感情深深打动了观众,体现出了秦腔领军人物的实力雄厚。所有演员演的角色都非常成功,舞蹈的运用也相当出色,每一场都有要表达的主题,把戏曲的各种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我们期待陈彦先生更伟大的作品,期待陈彦能继续把转型期题材的作品写得更深入,创作出转型期能够留下去的经典作品,超越我们中国国界的大作。

胡晓军(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戏剧》杂志社主编)

    祝贺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沪演出成功,并祝贺《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三部曲完成,这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系统性的现代创作,体现了剧作家等主创人员“艺术观照现实”、“戏剧引发思考”的思维和行为,是强力的文化自觉。上海也有市民题材的佳作,写小人物及其家庭的悲欢,但与《西京故事》相比,显得细腻有余,大气不足,深刻挖掘社会内涵的力度稍显不足。

    全剧警句不少,朴素而耐人寻味。创作上有几个特点:一是沉重感和幽默感巧妙结合,既有撕心裂肺的宣泄,又有幽默通透的乐观情绪,符合张驰之道和戏曲之道;二是写意和写实的结合,符合戏曲和新编现代戏的创作规律;三是草根气息与现代都市气息的结合;四是现实与象征的结合。紫薇树象征意义丰富,代表了恩情、信义等,而主人公虽然卑微却高洁的心气,是其秉持的传统道德和心灵家园。

    《西京故事》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进城农民,看到了这个社会,看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现状。这个戏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艺术都达到了当代新编现代戏少有的高度。

    胡勖(上海越剧院原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这几年我很有幸和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合作过《杨门女将》《大树西迁》两部作品,所以我对戏曲研究院有半个主人的感觉。看《西京故事》这个戏我很兴奋,两次看都泪流满面。我认为戏曲研究院和陈彦院长是戏不感人誓不休。他追求每一个细节要做到极致,否则绝不拿出来排演,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他创作的作品最基本也是最难得的品质。在每个细节当中他推敲的不是自己的感动,而是如何让观众感动,所以这个戏才这么感人,它歌颂着、呼唤着人的纯粹。这个戏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很鲜明、出彩,他们的这种创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塑造角色的能力都是非常难得并且值得各地剧团学习的。我希望《西京故事》能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峰,在戏曲舞台上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

    陆军(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博导)

    近年我在各种场合一直焦灼呼唤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的诞生,《西京故事》终于让我眼前一亮。一方面,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作品所展示的民族的观念、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已具备了“国家形象”的品质。另一方面,剧中罗天福这个人物形象,吸纳象征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千年古树”的不竭灵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他坚韧、乐观、勤朴、自强的品格,更是让人们能真切感受到舞台上“国家形象”的思想穿透力与艺术震撼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编剧陈彦直面人生,书写当代,勇于担当,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愉悦,思想的启迪,更是在现代戏创作上具有鲜活的示范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研究剧作家陈彦,研究“陈彦现象”。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