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京城学子谈秦腔——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座谈会摘要
时间: 2012-09-21          点击量: 4571

    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文化部特主办了“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作的、以“梅花奖”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的秦腔《西京故事》,作为参演剧目于7月3日、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并取得了演出成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的多位博、硕士研究生观看了演出,会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人老师的主持下,同学们进行了座谈、讨论,下面是座谈会上同学们的发言摘要。

    张   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艺术硕士)

    写现代戏难,尤其是写真人真事的戏更难。《西京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型,但是都代表着社会民众的不同角色,力求于通过小人物反映大时代。这个戏从形式到内容来看,给人很清晰的层次感。加之由李东桥领衔的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使全戏血肉丰满。

    这个戏的层次感,可以从空间、时间、人间三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是空间的设计上,舞台分成了上下两层,下一层的表演区域中讲述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上一层表演区域中的老人与大树,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矛盾冲突时成为舞台的主角,表现出一种信念的指引;其次在时间的安排上,按照不同的剧中人物,设计了三条时间线索:弟弟上大学到大学毕业、父母进城打工到回乡、出租屋的两次火险,这几个时间节点使《西京故事》首尾相呼应,构建了情节的起承与转合;其三表现为人间情,一群社会基层百姓,职业不同,家境不同,个性不同,却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这些冲突放在一起,透视出了当下社会的一系列现实矛盾。

    凡人无小事,《西京故事》从头至尾贯穿着一种浓浓的奋斗精神,而且总喻示着生活的希望。剧作将人性之美与和谐之美融为一体,是一曲真善美的时代颂歌。

    刘   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9级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随着这激昂苍凉的“吼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西京故事》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带来一股浓郁的西北风情。

    剧作讲述农民罗天福一家因儿女双双考上城里重点大学,举家迁往西京的故事。一家之长罗天福与妻子一起,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儿子甲成、女儿甲秀在西京城求学。甲成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日渐迷失,将一家人拖向几近崩塌的边缘。与此同时,房东西门锁与妻子阳乔、儿子金锁,也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演绎着“有钱也过不好的”日子。没钱的房客一家与有钱的房东一家,几股命运的绳索拧在了一起,缠绕成看似解不开的“疙瘩”。最终,罗天福凭着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又硬将这“疙瘩”解开了、理顺了,将迷途的儿子拉了回来,苦难中又具有着乐观的精神。

    该剧的唱腔时而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时而悲愤、凄凉。唱词语言朴实而又生动,像“正像那火红的晚霞烧出的火凤凰”、“打你个雷劈彩霞”等形象化的语言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厚重而又浪漫。故事演进中,每一段落插唱着:“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恰到好处点出主题。

    在这部现代戏中,戏曲典型的传统身段动作巧妙地融入进来。儿子金锁醉酒后与道具板凳互动的动作技巧,既巧妙地展现了戏曲身段的魅力,又形象地表现出金锁的人物性格;失火时,连用大量翻跟斗的技巧,展现急切救火时的情形;罗天福在闹市街头中那段挑着千层饼的扁担身段,充分展现出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剧本和表演均很“给力”,是部令人震撼的优秀作品。

    何雨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9级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从直击人心的感动中获得现实主义的教育是我观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后的最大感触。古老的唐槐、普通的小院、青涩的校园,一群朴实的西北人在舞台上上演着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却就像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剧中一张一弛的剧情节奏,让人时而揪心时而发笑的故事情节,都伴着秦人特有的旋律牵动着观众的心。

    作为一出新编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非常注重情景音乐的营造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并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尝试。比如第二场校园,换景中圆舞曲式三拍子的开场音乐,在没有画面之前,就让观众在脑子里就勾勒出了校园那种青春甜美的画面,自然地转换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救火一场”,火势蔓延时创作组根据住户紧张焦急的心情和农民工奋勇灭火的义举安排的连串跟头,配合上巧妙的锣鼓赶排,恰如其分表现出当时的情景,也使演出现场掀起了一阵阵高潮。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创作组不仅给主人公(罗天福)安排了大量大段精彩的唱腔来凸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更将不同的板式恰当地运用到其他演员的身上,不管年少年长还是正角反角都相当出彩。一音一字的短句唱腔、两人对口唱腔和三人的交替唱腔,和一直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唱段无不融入剧情,给剧中角色的性格塑造增色添彩,使演出圆满成功。

    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是一条艰难的路,现代戏音乐的创作更是这条路上必经的屏障。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音乐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得到了观众的肯定,而如何在今后的新创作品中竖立音乐形象的同时又不丢失戏曲剧种原汁原味的“根本”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于   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0级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西京故事》一剧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它集中地反映一种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心灵的困惑,也就是精神危机与人格坚守的矛盾。当主人公罗天福一家从农村进入城市之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改变。在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之下,罗甲成的价值观陷入误区,在重重压力之下选择了逃避;以罗天福为代表的其他家庭成员,则秉承并发扬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自强不息、光明磊落和知恩图报的精神,他们以此感化着罗甲成,向他昭示出尊严的获得并不是因为虚名,而是源于伟大的人格魅力;温暖的感受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多来自于亲情。在矛盾与困惑面前,罗家人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因此成为了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剧中的“老紫薇树”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着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间智慧与精神力量,它是罗天福们的精神源泉,也是本剧对于如何化解心灵危机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答案。

    董旭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0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该剧展示了多重矛盾,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城市与农村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物价上涨、人格不对等以及有关人自身的精神思想上的激烈冲突等等,也有人们对于成功定义的理解、当下社会大环境的反映。演员的表演将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也有传统戏剧技巧的体现。

    在伴奏上,不仅仅是戏曲中原有的乐器,还加入了很多曾是交响乐队里的乐器,为表现人物更添光彩,也更有感染力;在情节上,有很多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融,如在体现大学校园的气氛时,加入的舞蹈部分及音乐伴奏;在体现罗天福在车流中穿梭时的动作及音乐伴奏等等;在对于人的定位上,这部戏充分肯定了人的奋斗拼搏精神,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情节虽然曲折但是结局还算圆满,一家人各自都有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前途充满希望,使人有更向前一步的力量。

    曹    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9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秦腔,我是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索之心走进剧场的,而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却使我从此爱上了秦腔。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刚开场,秦腔演员浑厚而沧桑的嗓音就把我拉入历史与现实穿插的时空中,拉入西北人民真实而矛盾的现实生活中。

    《西京故事》的情节并不曲折,但演员们却用他们感情充沛的表演,从一开始就把我深深带入剧情中,使我们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起思索,一起前进。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大众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尤其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一代在奋斗过程中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落差时内心的痛苦和迷惘,而这些痛苦和迷茫也正是我们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

    该剧的唱词写得非常精彩,以朴实而深刻的语言,给我以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希望。《西京故事》使我喜欢上了秦腔,更给我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样真实而深刻的好作品。

    李  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出戏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出戏主要体现了西北人民不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由于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所以为了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

     我读了这个剧本,也看了这出戏,有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唱词的创作很好,非常贴近生活,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戏曲里头有十三辙,都可以用来写唱词,除“江阳辙”和“言前辙”这些开口音的韵之外,使用更多的韵脚对于演员演唱的发挥可能更好。

    于  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0级美术学博士研究生)

    《西京故事》揭示了当下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就业压力,青年人的浮夸与迷失,底层人们生活的艰难与有闲阶层的精神空虚等等,我们都在经历和目睹的种种现实。这些现实经过艺术的升华和舞台的浓缩,令每一位观众感同身受、唏嘘不已,得到了诸多观众的认可。

     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历程中找寻到心灵的基石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也是我们每一个置身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在扪心自问、苦苦求索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稀释,戏剧并不能开出济世的药方,但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和选择。主人公罗天福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行动方式,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发言,也实现了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承诺。他是一家之主,又是一族(村)之长,同时也是知书达礼的知识分子(教师),因此在他身上典型地集中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对国家忠,对子女慈,对村民义,对农民工信,对房东恕,他以并不宽厚的肩膀承担着对家庭和社会的仁义担当。正是这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他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如同戏中反复吟唱的那浑厚之腔:“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在社会变革与激荡的进程之中,他的坚持也许像那千年的古树和百年的丁香一样显得陈旧和老弱,但其宽容的厚德精神、坚韧的生命力量,不正是我们在今天需要去珍视和保护的吗?

    霍豆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9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秦腔《西京故事》是长安大戏院上演的一出精彩且富有深刻意义的现代戏。该剧讲述了罗天福一家四口从乡下老家来到古城西京打拼的故事。整出戏将罗天福一家进城闯荡的艰辛以及亲情间的浓浓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以前的戏剧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课本里常常会介绍这种在我国西北地区较为盛行的剧种,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一些原因,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我们却一直没有机会亲身感受此类热情奔放的、“吼”出来的秦腔艺术。在观看秦腔《西京故事》时,该剧浓浓的陕西乡音,富有特色的西北曲调,一次次地把我们带进古韵悠悠的千年古城西京。

    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秦腔《西京故事》以其独特的音乐发展手法和热情奔放的感情抒发,向在座的观众全方位的展现了它的“美”。此外,该剧种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时地吸收其它剧种的优秀元素我们在聆听该剧音乐以及观看演员出色的表演时就能体会到这种剧种间的吸收与融合。

    该剧的创新之处在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传统秦腔曲调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犀利、深刻地指出并揭示了这些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观众观看该剧时,面对此剧表现出的真切现实,感同身受。因此,传统与现代、艺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是该剧种取得成功且值得其他剧种借鉴的。

       (座谈会发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智联忠整理)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