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验收工作,在文化部党组领导下,在精品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和周密操作下,经过评审组的认真评选,已于近日顺利结束,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已经诞生,现予公布。
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进入了第四年度的评选,仍然坚持这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出一批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代表当前我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积累创新。同时,在历届评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工程实施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评选的方式方法,提高评选的效果。事实证明,这项工程正在得到社会广大群众和艺术工作者的关心、拥护和支持,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响,对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届评选的“十大精品剧目”,普遍具有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样式新颖多样,演出市场效果良好的共同特色。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反映并影响当代生活,强调时代精神并强化作品主题的现代性。例如:眉户剧《迟开的玫瑰》具有生动感人的情节,女主人公乔雪梅毅然放弃了个人上大学的机会,肩负起赡养老父和抚育未成年的弟妹的家庭重担,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贯的舍己为人、尊老扶幼等传统美德,也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做出了鲜明的回答。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将建国初解放军进藏和他们后代今天的生活交织在舞台上反映,既重现了老一代军人历尽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业绩,又让年轻一代从老一代的经历中接受了理想的洗礼。话剧《立秋》虽然写的是近代历史上晋商的故事,但选择了晋商在社会动荡中危机四伏以至彻底没落的角度,展示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保守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结局,作品的历史反思和批判性都令人深长思之。新编历史剧京剧《廉吏于成龙》讲述清代官员于成龙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表现为官者清廉俭朴的品格操守,寓教于艺术欣赏之中。地方剧种桂剧《大儒还乡》描写已届退休,告老还乡的清代工部尚书陈宏谋,能听取民情,深入调查研究,痛切反思曾参与的假政绩工程“秦绢”,毅然上谏,坚持纠错,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勇敢探索并创新艺术元素乃至艺术样式,使舞台风貌和表演技巧与时俱进。舞剧《风中少林》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少林武功故事,但其将舞蹈与武术结合起来,情节融爱情、禅武、修炼、惩恶扬善的正义复仇于一炉,显示了很强的艺术综合性。杂技剧《天鹅湖》则是将美轮美奂的俄国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的舞蹈和音乐,与富于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杂技艺术完美统一,发挥了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造型能力,获得观众和艺术家的一致好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把脍炙人口的民族民间音乐《二泉音乐》和瞎子阿炳的悲剧命运以芭蕾舞的形式演绎出来,成功地实现了“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艺术实践。
三、努力开拓演出市场,用精品剧目提升市场品位。杂技剧《天鹅湖》和舞剧《风中少林》都具有崭新的艺术理念,对艺术进行综合形式的改革试验,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风中少林》已在海内外、境内外演出75场,总收入达到1127万元。《天鹅湖》演出107场,演出收入2154万元。该剧今年上半年出访俄罗斯,获得空前的欢迎和好评。7-8月份在日本的演出亦盛况空前。明年赴美国进行5个月的全美首期巡演,和其他多国的演出协议也在洽谈之中。舞剧《一把酸枣》则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和华晋舞剧团进行院团合一,探索艺术院校办学和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使艺校学生在舞台上得到艺术实践,巩固在校学到的艺术知识,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加快了学员的艺术成长。目前,该剧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了140场。儿童剧《宝贝儿》创作于1997年,历经9载,已在全国各地演出1990场,而在此次评选过程中,该剧仍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从剧情到人物进行了修改加工,使剧作臻于完美。
“十大精品剧目”的当选,并不标志这些作品在思想艺术等方面已十全十美,“艺无止境”,它们还需继续开拓市场,听取观众的反响,不断改进完善,以带动各种艺术门类,各个剧种,各个剧目都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催生社会主义艺术舞台的百花齐放和全面繁荣。(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