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西京故事》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温情——看《西京故事》
时间: 2012-09-19     作者: 贺敏      点击量: 4101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贺敏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不论过了多久,每每想到这支秦腔民谣,总是在我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能散去。
  父母就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茁壮成长,孩子再大,在父母那里也还只是孩子。  《西京故事》用一个平凡的故事给我们观众诠释了一份不平凡的爱。
  坐校车来的路上,看着窗外的高楼,戴着耳机感受着现代生活的美好,一想到不久就要在省剧院听那些咿咿呀呀的戏剧,就觉得有点烦躁。能坐在那里安安稳稳呆几个小时,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实属不易。但是结果证实了我的无知,证实了我对艺术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刚开始的舞台效果就让我大吃一惊,我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它。它确实是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是秦腔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剧中我看到了父母无私的操劳和奉献,以及女儿对父母深深的体贴和关怀。罗家进城打工赚钱,为的是一双争气的儿女走进了重点大学,罗天福一家刚从大山中走出,一进城便经受了城乡差别贫富差距以及观念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为了供两个孩子的吃穿学费,罗天福和老伴日夜操劳,手上不知道磨了多少老茧。东方老伯给他们的计算我已记不清楚了,但是那些数字却是他们用汗水一点一滴换来的,儿女每年平均买三套衣服,可是两鬓斑白的父母却是三年来从未买过一套衣服。
  这部作品的真实性感染着剧院的每一位观众,我的同学也许是通过作品想到了自己的辛酸往事,坐在我身后的女孩感动地哭出了声音。这部戏剧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关心,更多是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对农民工深深的人文关怀,唤醒了大学生内心的温情。
  这部作品阐述和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与人生哲理,如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问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中的挫折,如何做人等很多问题。这是一群普普通通人的西京故事,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过程。最后,我认为在剧中老紫薇树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质朴的象征。罗甲秀则代表的是自强自立、心怀大志、体贴父母和无怨无悔的优秀青年,而罗甲成和金锁则是性情浮躁、虚荣叛逆的青年代表。
  剧终,我沉浸在舞台上那支贯穿始终的秦腔民谣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部作品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看过这部秦腔剧的在校大学生今后都会比以前多一份爱,多一份对父母的体谅和关心,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多地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