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中央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观《杜甫》后的来信
时间: 2006-05-20          点击量: 3128

    2006年5月10日、11日晚,新编大型历史剧《杜甫》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台应邀参演第四届北京国际戏剧季的演出剧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是继大型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1985年晋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后,秦腔大型剧目在首都舞台的再次亮相。《杜》剧的完美呈现,为首都观众带去了崇高的精神享受,引发了他们的无限感慨,也令前去观看演出的在京陕西籍部级老领导激动不已。演出结束后,30多位陕西籍老领导上台亲切接见了剧组人员,并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央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激动地说:“我看秦腔不多,但是看《杜甫》这个戏,自始至终流着泪,我相信这个戏作为秦腔的创新之戏,改革之戏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戏将会载入戏剧史册。”就在《杜甫》剧组返回西安后,这位在京的陕西籍领导仍意犹未尽,随即给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中平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马部长对此作了重要批示。
   我们现将张维庆主任的来信内容与马中平部长的批示摘录如下:

                 中央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同志的来信

马中平同志:
  近好,五月十日,有幸在京观看新剧秦腔《杜甫》,为之感慨动容。
  一首千古绝唱的好诗,一部振聋发聩的好戏,其震撼力是不可低估的,其影响将是久远的。秦腔《杜甫》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艺术,呕心沥血,精益求精,超越传统,推陈出新(当然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音乐、唱腔、唱词、布景、演员情感与演技,浑然一体,展现出史诗的品格和诗剧的神韵,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又使人得到精神洗礼和美的享受。我相信,这部戏将成为秦腔剧种的经典之作,载入史册,久演不衰。
  秦腔《杜甫》将秦腔、眉户、碗碗腔、现代歌剧的优势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失传统秦腔的高亢豪放,又展现剧中人物的情感跌宕和哀婉悲愤,刚柔相济,雅俗共悦,真切动人,回味无穷。这种对秦腔传统戏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值得大赞一笔的。
    秦腔《杜甫》的成功其实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真善美的艺术追求、蓬勃活力的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继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才能嫁接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硕果,才能一扫浮躁光怪的迂腐之气,能才塑造出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也才能创作出具有不竭生命力的传世之作。
  我为三秦大地能够创作出像《杜甫》这样的好戏而感到鼓舞。优秀文化需要强力扶植,社会舆论需要有力引导,文化艺术需要推陈出新,真善美的至高境界需要更多有识之士鼓与呼,千古绝唱、经典之作需要无数甘于寂寞、情操高尚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辛勤劳作。朴实善良的人民需要真善美的精神食粮,就像剧中唱词所说:“我为百姓父老而歌”。
最后,请您转达我一个陕西乡党对剧组全体人员,对编剧党小黄、演员李东桥等同志的亲切慰问。
  顺致
     敬礼
                                     张维庆
                                    二00六年五月十一日于北京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中平批示

天行、陈彦同志:
  维庆同志是资深的老主任,也是咱陕西的乡党,他应邀在京观看了《杜》剧后,有感而发,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高度评价了《杜》剧的成功演出,对秦腔戏曲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语重心长的希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不懈努力。请你们阅读,并转达维庆同志和我对小黄、东桥同志及剧组全体人员的问候。
              
                                  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