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振兴秦腔是秦人共同的使命
时间: 2011-05-18          点击量: 3626

  ——书法家雷珍民访谈
舒声  采访整理

  雷珍民,号雷工,雷公,1946年生于陕西合阳世代书香之家。陕西省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4岁始随祖父习字,反复临写历代名帖,研读文学书著,并揣摩、钻研、领会,名扬艺苑,尤擅楷书,曾荣获全国首届百名书画家展览大奖。其先后为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台湾、香港、澳门、中山、西安等20多个大城市题写匾额、为全国各大寺院书写碑记60余通。篆刻在“大雁塔”地宫的经文、门头匾额、长安八大寺院“兴教寺”的碑文令中外游人驻足,佛教界称谓“功德无量”。

  早就听说陕西书法界对戏曲秦腔的挚爱之情,采访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雷珍民老师对秦腔艺术的侃侃而谈,让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了三秦书法家对戏曲秦腔的关切和热爱。

  为什么过去戏曲观众多
  过去的环境,不像现在娱乐活动丰富,农村过去唯一能够调节群众文化生活的就是戏曲,当时各地都有地方剧团。剧团演什么,当地老百姓那段时间平时就唱什么,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戏曲观众。随着时代发展,传播途径扩大,名家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人们首先从收音机的听觉传导中熟悉了名家的各种选段,再见到真人的现场演出,戏曲传播、推广得就更快了。
  戏曲是我文史知识的启蒙
  我们家是书香世家,我祖父、父亲那辈儿过去就抄过大量的剧本,我小时候也抄了很多剧本,这是我对秦腔最早的记忆。那时小,像二六板、渐板、塌板,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抄《游西湖》时,裴生简写裴,贾似道简写贾。戏曲可以说是我文史知识的启蒙,戏曲表现历史的方式,虽然带有更多演绎、戏说的成分,但还是有历史的影子。有了这么一段经历,上学以后我也喜欢文史。
  秦腔之于书法——姊妹艺术的补给
  秦腔对于书法,尤其是秦腔音乐,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书法界很多人,像吴三大、钟明善等人不但爱好秦腔,唱起来也像模像样。书法艺术也有姊妹艺术里面的营养在补充和借鉴。秦腔行腔讲究快慢节奏、抑扬顿挫,书法也讲节奏感,也讲音乐符号。书法里面的轻重缓急,也需要大开大合,跟秦腔是相通的,都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振兴秦腔上做了不少贡献
  这几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振兴陕西戏曲方面做了不少贡献。首先,成功打造了众多精品戏,如《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杜甫》等,在全国范围打得很响。另外大量引进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音乐方面进行改良,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同时舞台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使过去那种灰暗的舞台效果变得明快,让人耳目一新。更值得称道的是,戏曲研究院 “天天有秦腔”活动的持续开展。让老百姓天天都有秦腔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振兴秦腔,需要做大量工作,首先就是要搞好普及。如果把秦腔搞成一部分行内人士的事情,发展只会越来越狭窄。
  第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近几年一直人才辈出。一个艺术领域顶尖人物的继承与队伍的壮大,对秦腔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前就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像马友仙、貟宗翰、雷开元、郝彩凤等。后来的李东桥、李梅、李娟、李小锋等优秀演员继承和发扬了戏曲研究院的优良传统。这几年还有赵扬武、雷涛等青年演员也很不错。戏曲研究院一直抓秦腔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注重精英人物的培养,在这上面做文章,使得秦腔事业后继有人。
  秦腔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一,舞台的现代化方面,需要具体剧目具体分析。像戏曲研究院新春推出的神话剧《刘海戏金蟾》就很好,现代科技的声光电造成的视听感受,让观众耳目一新。但有些传统戏可能就不需要过度的现代化效果,因为老戏迷是去听经典唱词的。另外,要避免“瓜瓤子不怎么样,瓜皮子很排场”,搞好瓤子里的内容才是最主要的。这道理就像书法界,有的人字写得一般,装裱却非常豪华,本末倒置。
  第二,适当使用现代音乐元素和外来乐器。秦腔为什么叫“梆子戏”,是因为过去打板在音乐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演员是跟着这个走的。我们要注意秦腔以板胡为主的特点,适当运用管弦乐,注意不要喧宾夺主,避免秦腔失去其本身的韵味。这是一个过程,如何恰如其分地将音乐与声腔完美的结合,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加强演员的业务及文化课的培养。现在唱戏不像过去,一个曲子可能仅限于一场戏,这可能就导致尽管演员唱得水平一般,但在音乐陪衬下,也就过去了。但我们对演员的要求不应该降低。秦腔剧本过去的词语组织是非常严格的。我过去抄剧本,那些唱词一般是一韵到底的,虽然也有倒韵,但倒得非常自然。像佘太君的经典唱段,听着非常自然流畅。有的演员不了解音韵的基本知识,唱戏时随意改词,破坏了原来的音韵之美,但如果他们了解音韵方面的知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振兴秦腔、发扬秦腔,是我们陕西人、西北人的使命
  曾经外来剧目的引进与推广,对我们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冲击,但优良剧本的移植、改编,剧种间的交流,对秦腔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其他剧种优秀演员的表演,对秦腔界艺人有很大启发。外来音乐元素的介入,丰富了原本比较单一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机制,大家共同承担使命,共同出谋划策,从精神、物质等方面对秦腔赋予爱心、关爱,促使秦腔不断发展。我们书法界一直关注和向往秦腔,也十分欢迎演员积极参与、加入书法界。秦腔艺术发扬光大,对我们秦人是一种鼓舞,对三秦书法界也是一种鼓舞,一门艺术的成长和壮大也会带动其他艺术不断发展。振兴秦腔、发扬秦腔,是我们陕西人、西北人的共同使命。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