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赤子胸襟 西部情怀
时间: 2011-05-16     作者: 季国平      点击量: 3467

 

——看秦腔《大树西迁》

季国平

  文化人背井离乡、三代奉献的赤子胸怀,大秦腔高亢激越、恢宏大气的壮丽诗卷,戏剧人辛劳八年、超越自我的真情投入,观众们如痴如醉、净化心灵的情感共鸣,这就是陈彦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倾情演出的新编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

  《大树西迁》是新世纪以来少有的直接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奉献西部的优秀戏曲剧目。全剧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围绕着三代人去留长安的中心事件,用六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演绎了主人公50年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壮怀激烈、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昭示了共和国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人生理念,同时也折射出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痛楚、坚韧和反思,展现了他们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剧中的孟冰茜、苏教授、周长安以及他们的后代们,都是奉献西部的优秀知识分子,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他们思想的、文化的、性格的、人生观的冲突,现代东部都市文化和西部传统乡土文化的冲突,交织纠缠,构成了该剧表现独特、内涵深刻的戏剧冲突,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该剧所彰显的崇高人格和精神力量,令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在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当下,在娱乐搞笑已经泛滥于舞台和屏幕之时,这样的剧目真是久违了。

  《大树西迁》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风格和鲜活秦腔魅力的优秀剧目。全剧以编年史的结构从50年代一直写到当下,时间跨度长,历史事件多,编剧巧妙地撷取几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将交大西迁的历史和孟冰茜等人物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紧紧扣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开展故事,因此剧情非常集中,人物命运非常抓人。西迁的坚守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历史的变迁更是让人五味杂陈,但西迁的执着和困境中始终贯穿着昂扬向上、苦中有乐的人生情趣。剧中的杏花虽然只是个过场人物,但通过她的出场,不仅巧妙地点出了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普通百姓的乐天精神和生存哲学,的确是神来之笔。全剧从一开始很快就进入到去还是留的尖锐戏剧冲突,苏教授借襁褓中的小女儿巧留孟冰茜,正体现出这种艰难困苦中的乐观和信念的重要。非常时期的孟冰茜,坎坷多厄,命运曲折,是周长安等西部“愣娃”的赤子胸襟和乐天的“愣劲”、憨劲,支撑了她,感染了她,也转变了她,朴实善良的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呵护,同时也滋养、感染了来自大都市的文化人。周长安拉得一手好胡琴,吼得一嗓子大秦腔。秦腔是西部人的最爱,也是西部人精神的体现,《大树西迁》充分挖掘和展现了秦文化和大秦腔的独特魅力,剧中秦腔的曲调、秦人的语言,不只是方言和腔调,而是秦人的性格、秦人的魂灵,丰富了该剧西部精神的重要内涵。作为秦人编剧的陈彦,更是自觉地强化了这种独有的风格和色彩,该剧也就呈现出浓郁的西部情怀、西部风格和西部精神来。这是该剧所独有的,也是十分可贵的。以李梅为代表的四朵“梅花奖”演员的出色表演,不仅完成了角色的创造,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秦腔剧种和秦人性格的魅力和精彩,令人叫绝!

  《大树西迁》堪称新世纪以来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收获,从中我们看到了编剧陈彦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正是以西迁精神激励自己,以赤子之心去体悟奉献西部的赤子情怀,期求不断地超越自己,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舞台佳作。其实,用一个古老成熟的剧种写现代戏很难,写现代知识分子就更难,比起常人来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似乎更丰富,情感更细腻,对理想信念也更执着,创作的难度也更大。《大树西迁》原名《西部风景》,我是20039月在西安看的,当时中国剧协正在西安举办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从《西部风景》到《大树西迁》,主创人员前后经历了八年的打磨和提升。比较起陈彦的成名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历史跨度更大,视野更开阔,题材更厚重,内涵更深刻,人物更丰富,舞台二度的呈现也更精彩。陈彦是大西北颇有成就的剧作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现代戏的创作,从《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他的眼光始终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他最近正在创作的现代戏《西京故事》,仍然在关注下层百姓,关注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大树西迁》公演以来,无论是在西安还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知识观众的喜爱,并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和“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大奖,该剧剧本也荣获2010年度曹禺剧本奖的榜首。显然,《大树西迁》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现代戏的创作是有益的,是值得认真总结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写现代戏,演现代戏,这不只是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问题,更是关乎戏曲艺术在现代如何发展的大问题。我相信,《大树西迁》作为现代戏创作的佼佼者,一定会对当代现代戏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戏剧博士)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