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道不完的秦之情
时间: 2011-01-04          点击量: 3810

  编者按: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8月28日至9月6日在西安举行,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出席了此次盛会,并于百忙中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他对生活、工作了32年的陕西及秦腔的情感。

                                                                        ——尚长荣主席谈秦腔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尚小云第三子,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三次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和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以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等。尚先生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在陕西工作、生活了32年,曾任陕西省京剧团团长。一生演出了大量传统经典剧目,并创排了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构成了京剧艺术“三部曲”,受到广泛赞誉。他的表演规范工整,张弛有度,激情四溢,传递出京剧固有的艺术魅力。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第一次看秦腔时还不到10岁,是1949年建国前夕,北平刚解放,正举行入城仪式呢,我在西单长安剧院观看了《血泪仇》,这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老院长马健翎的杰作,是我第一次看到新文艺新剧目。这对一个在北京艺术世家成长起来的、看惯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的少年来说,无疑会引起心灵的震撼。接下来再看秦腔是1951年的冬天,我父亲首次入陕,我也跟着去了。那时候的剧院很简陋,但是西北的观众非常踊跃,我记得看了有秦腔的《少华山烤火》等戏。1957年,我父亲再次到西安演出,我在人民大厦看了几个传统戏的展演,其中有《回荆州》,由田德年、刘毓中等诸多名家演出,还有马健翎和黄俊耀两位老前辈的《游西湖》,由马兰鱼、李应真、李继祖演出。1958年,几大秦班入京时,我观看了秦腔传统戏《游西湖》《赵氏孤儿》《白玉瑱》,碗碗腔传统戏《金琬钗》等。正是在这个时候,陕西秦腔界、艺术界的领导、名家都盛情邀请我父亲支援大西北。1959年,我父亲义无反顾地带着我们全家来到了西安,那时我19岁。从此后我看的秦腔就比较多了,而且越来越喜欢上了秦腔。这就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几个观看秦腔、感受秦风的美好的历史记忆。
  八百里秦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秦之情对我个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我虽然根在北京,但在陕西工作、生活了32年,这无论是在我的生活当中,还是在我的艺术生涯、艺术积淀当中,都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秦腔剧种之古老、阳刚、激越、委婉、动情,它的迷人的艺术魅力总能给人以一种难以磨灭的心灵撞击。1959年,我来到西安后,在西大街实验剧场观看了秦腔《赵氏孤儿》和眉户《两颗铃》。那时候《赵氏孤儿》是群星璀璨、名家众多,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后来马连良先生的京剧《赵氏孤儿》的出台,而且其它剧种都是受到秦腔《赵氏孤儿》的极大影响。在最后一场,屠岸贾报仇之后,程婴死掉了,剩下个孤儿趴在程婴身上哭,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表演,都牵动着观众的心,真的是太好了。
  秦腔的积淀特别深厚,历史特别悠久,秦腔的花脸戏很有特色,它阳刚、粗犷、雄浑,甚至有点“野”,秦腔界的朋友们一直在探索秦腔花脸的发音艺术,例如学习西洋的发音技巧,改变不科学的发音方法等,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是要把秦腔的花脸完全变成歌剧的男高音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就会失掉它的艺术风格和品味个性。秦腔花脸要完善声腔艺术,必须提高两个品味,一个是音韵品位,一个是文化品位。音韵品位是一种听觉美感,就是要悦耳,要动听;文化品位是一种精神升华。观众是上帝,但不能一味追求观众的掌声,我觉得掌声的含金量一定要高一些,观众的掌声是你演唱的一个火花,这个火花是在剧场里和观众共同来完成的。什么时候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剧院里欣赏秦腔艺术,特别是津津有味地去欣赏秦腔花脸演员的高亢委婉、感人肺腑的唱腔时,就达到我们追求的初步目标了。我觉得秦腔花脸的声腔改革没有灵丹妙药,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做,要开发我们的智慧去不断地完善、提高它的音韵品位和文化品位,我们是在做我们前辈艺术家想做而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是推进改革、推陈出新,应该理直气壮,而且我相信,通过我们的智慧,秦腔花脸的声腔塑造是可以上一个台阶的,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它的品位的。
  近年来,我看到了西安的变化和《迟开的玫瑰》等一批剧目的不断出现,看到古老的秦腔能跟上时代,满足现代观赏者的欣赏需求;看到秦腔界的朋友们不断地把精品、新作奉献给观众,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在抢救、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花大力气推进改革、推陈出新方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历来是走在前面的。以前文化部有“八面红旗”,八大剧团演现代戏,就有戏曲研究院,现在又不断地有新作出台,在继承、研究、传承、推动方面做得都非常好,使老腔焕发出了新貌,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成功率很高,在这一点上在全国的院团都是排在前列的。当然,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戏曲的极大关爱、支持和扶持,以及对秦腔艺术的爱护和推动。
  中华戏曲剧种有着多地域、多民族的特性,剧种之丰富、之多彩多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罕见的,哪个国家都没有这么多剧种,而且东南西北不同的剧种这么丰富,这就说明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积淀之深、之精美,不仅是我们的民族瑰宝,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20世纪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为我们奉献了诸多想象不到的东西,对于戏曲艺术而言,20世纪也是一个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世纪。进入21世纪,人们很难估计到社会将发展到一个多么精彩、多么美妙的境界,随之而来的,舞台戏曲将会受到各种文艺形式的新的冲击,而我们美妙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戏曲呈现的模式也必将受到挑战,这种挑战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对此我们不应消极的看待,现在院团的机制体制改革与转换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这不是政府办不办团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戏曲艺术在21世纪又将该以一种什么面貌面向社会、如何生存、如何繁衍的大问题。我的观念是变则通,改则兴。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抢救研究、传承推动,时代赋予我们的就是要出戏、出人才,出戏的标准就是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视听需求,要好听,好看,动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这都不足为奇,都不能动摇我们抢救研究、传承推动民族戏曲艺术的决心和毅力。我不欣赏墨守陈规、止步不前,也不欣赏媚俗和走火入魔,相信戏剧界、戏曲界的诸多同仁,更相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有志之士们必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和厚望。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