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秦腔的未来之星:小梅花秦腔团
时间: 2011-02-22          点击量: 5504

  ../../bbs/dispbbs.asp?boardid=33&Id=2349&page=2    月亮光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这个响亮的名字,让人为之振奋的名字,为秦腔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我被你们感动,更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你们太伟大了。
  最早喜欢李梅老师所在的青年团,可以说是李老师的《迟开的玫瑰》引领我喜欢上秦腔的。之后每次到了西安,我都要到戏曲研究院看看,不知在寻找什么,总之就是爱。记得2004年我还在上学时,就加入了西安大学生戏迷团,因为路远,所以参加戏迷团活动的时间很少,但是是团里最早的成员之一。记得第一次到戏曲研究院,是和戏迷团的团长克华还有王辉,当时戏曲研究院剧场还在改建中,我们就到了当时的演员训练班排练场,见到了官小良老师正在给学员说戏,好像是齐涛吧。排练场门外还有几个即将排练的,是准备练习吹火,那是第一次知道了小梅花秦腔团的前身——演员训练班。第一次接触你们,是2008年过年期间,看了电视台播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的演出预告,当时自己已经上班,适逢放寒假,我就赶到西安,到了剧院售票处很早就买了一张50元的票,当时票价好像是120,80,50。看完《杨门女将》的演出,我的手都拍疼了,之后每次看完小梅花团的演出都会手疼。年轻人青春靓丽的扮相,字正腔圆的唱腔,扎实的戏曲功底,还有现代的舞台效果,都深深感染了我,他们的表演一点也不亚于名家和大腕们,从此我记住了魏艳妮和孙艳的名字。2009年春节放假期间,我又看了《五女拜寿》,一样的感觉和感受,《五女拜寿》强大的阵容和剧情深深吸引了我,最欣赏卢涛的唱腔,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从此坚定了我对小梅花秦腔团喜爱和崇拜的信念。2010年春节,看了崔江和孙艳的《三请樊梨花》。如果说《杨门女将》是以武戏见长,《五女拜寿》是以文戏见长,那么《三请樊梨花》就是文武并重的好戏,同样的手疼。我现在已经记住了很多小梅花团演员的名字:魏艳妮,孙艳,卢涛,崔江,范凯,包东东,唐喜良,谭敏,刘剑,齐涛,李迎,杨静,杨运,郭楠,张小兰,孟阳芝,史挺,李江伟等。这些熟悉的面孔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总感觉我们是最亲的人。每次去看演出都见你们,真想和你们说说话。到现在,我到研究院剧场看过的戏除了《杨门女将》《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龙凤呈祥》外,还有很多折子戏:魏艳妮和范凯的《庵堂认母》,包东东的《打镇台》,杨静的《杀四门》,郭楠的《挑滑车》,孟阳芝的《三娘教子》,史挺的《一箭仇》,还有《挂画》和《活捉三郎》等等。没有看过的本戏有《周仁回府》和《铡美案》,折子戏也还有很多,一直期待着有机会能看到。总之太喜欢小梅花团了,再次为你们叫好!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