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故事》等14台剧目从全国87台剧目中脱颖而出摘得文华大奖,至此,问世仅两年七个月的该剧已经囊括了所有国家级重大奖项;
这是自“文华大奖”设立以来,2000年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获得“文华大奖”13年后,我省戏曲作品第二次登上“文华大奖”的领奖台;
《西京故事》主演李东桥荣获“文华表演奖”;陈彦获“文华剧作奖”;查明哲、贺琳、张平获“文华导演奖”;王激、薛天信、谭建春获“文华音乐创作(作曲)奖”;罗江涛、张小楠、张凯获“文华舞台美术(舞台设计)奖”、汪又绚获“文华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奖”。剧中罗甲成的扮演者王战备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
《西京故事》是此次参评剧目中唯一一部包揽全部单项奖的作品。
10月26日下午,第十四届“文华奖”颁奖仪式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剧院举行。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大戏剧学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再传捷报,一举荣获“文华大奖”并全面开花,摘得全部单项奖。这是自“文华大奖”设立以来,2000年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获得“文华大奖”13年后,我省戏曲作品第二次登上“文华大奖”的领奖台。
“文华奖”是我国政府主办的国家级舞台艺术政府奖,设立于1991年,迄今为止已经评选了十三届。从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起,文化部将“文华奖”评选与中国艺术节两奖合一。创办26年来,中国艺术节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成为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艺术盛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贡献。
此次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有87台剧目参评第十四届“文华奖”的各个奖项,这些剧目均为三年来全国数百台创作演出剧目中的佼佼者,它们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登上这个全国最高平台,进行激烈角逐。其中,包括《西京故事》在内的14台剧目摘得文华大奖;《西京故事》主演李东桥与著名歌唱家殷秀梅、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等21名演员一同荣获“文华表演奖”;陈彦获“文华剧作奖”;查明哲、贺琳、张平获“文华导演奖”;王激、薛天信、谭建春获“文华音乐创作(作曲)奖”;罗江涛、张小楠、张凯获“文华舞台美术(舞台设计)奖”、汪又绚获“文华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奖”。另外,剧中罗甲成的扮演者王战备也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多次采访报道过《西京故事》的中国文化报记者焦雯激动地说:“《西京故事》将所有奖项全部囊括,这是所有剧目中独一无二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真的很值得庆贺,我目睹了一件伟大的剧作的诞生……”
问世仅短短两年多,演出已多达300余场的《西京故事》,荣获“文华大奖”,即意味着已经包揽了全部国家级戏剧类重大赛事的大奖。此前,该剧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节大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并荣登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榜首。
16、17两天,位于济南市区的梨园大剧院迎来了史上第一次秦腔演出。开演前,几百份剧目说明书几分钟内被一抢而空,场内场外热闹非凡。很多观众早已听闻《西京故事》大名,到场一睹芳容;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同行也亲临剧场观摩,其中不乏挑剔的目光。而《西京故事》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对赢得政府“文华大奖无不怀有热切期待和憧憬。他们清楚,要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上都毫不懈怠,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可能完美地展现精品剧目的水平。为了这个大目标,做好每件小事情,是全剧组的共识。
演出中,一幕幕极富感染力的剧情感动了沉稳的山东观众,充满生命张力的表演震撼了挑剔的演艺界同行,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在剧中找到了似曾相识的生活和情感,很多人看戏时热泪横流,看完后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叫好,久久不愿散去。浓墨重彩地在秦腔舞台上为小人物立传,展示普通劳动者人性光辉的《西京故事》,在齐鲁大地上又一次赢得了众多的知音。山东大学一位薛教授观看完后激动的说:“这部剧剧本好,演得好,很让人震撼!它把现代社会的矛盾揭示得非常充分,表现得非常真实,对城市生活的挖掘和认识十分深刻,同时又使人感到鼓舞,感到振奋,感到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非常感动。秦腔剧种粗犷、豪迈,特点突出,演员的真情实感令人动容,真是部好戏!”薛老师的话表达了在场观众们的心声,周围响起一片赞叹。
10月12日至13日,我院还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交易会,并以丰富的剧目以及现场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吸引了参会人员的眼球,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被授予“优秀展示奖”。
两场演出完成后,《西京故事》剧组直接赴吉林长春,继续教育部“201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行程,走进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等四所高校巡演。东北的黑土地上,唱响了慷慨激越的大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