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备战省七艺节 秦腔《李十三》率先投排
时间: 2014-07-25          点击量: 3101


                              备战省七艺节 秦腔《李十三》率先投排


                   1.jpg


    

     七月流火的季节,我院各团在繁忙演出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掀起了剧目生产的一轮新高潮,全院干部职工抖擞精神,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第七届省艺术节等重大赛事的到来。


      近年来,我院在精品生产、剧目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多部剧目先后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金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在省七艺节有良好的表现,我院从剧目筛选入手,本着多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多方征集剧本,从四十多个剧本中反复遴选,选出《李十三》《洛源书生》等几部具有较好基础的原创剧本,又多次约请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打磨。为了严把质量关,我们先后多次召开了七次各种规模的研讨会对剧本进行会诊,并以各种形式征求北京、上海等地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剧中每个情节、每段唱词逐项论证,力争使每部剧目投排前剧本就能达到比较成熟的形态——在主题立意上要经得起探究,在故事情节上要经得起追问,在唱词台词上要经得起推敲,坚决杜绝有瑕疵、有漏洞的剧本带病进入二度流程。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院属四个团都确定了将要投排的新戏,其中《李十三》一剧由于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率先进入二度创作阶段。


      清代大剧作家李芳桂(又名李十三),是一位对民族戏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先驱。他的创作生涯始于五十二岁,六十二岁即遭朝廷迫害,殁于追捕逃亡中。在潜心戏剧短短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李芳桂为人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存世的《春秋配》《白玉瑱》《万福莲》《火焰驹》等“十大本”剧作流传全国,《白玉瑱》上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又由我院以碗碗腔形式搬上舞台,广受欢迎;《万福莲》先由著名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被多个剧种移植并列为本剧种名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舞台承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也在演绎着自己命运的消长兴衰,多少个剧种、多少部剧作在岁序更新的进程中被无情的淘汰,而历经数百年的李十三“十大本”,不仅未被历史长河的浪涛所湮没,反而伴着历史的推进,远播于海内外,至今常演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秦人当之无愧的心灵文化胜景。


      我省编剧谢迎春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李十三》,以李芳桂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剧作家关注民生、体恤百姓,针砭时弊,为民写戏,为事立言,执着于戏曲创作最后以身殉戏的故事,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几个月来,作者听取了十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反复磨砺,数易其稿,终始剧本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被确定为我院备战七艺节的剧目,在眉碗团投排。


      7月23日上午,由团长曹治中带队,眉碗团《李十三》剧组部分演职人员奔赴渭南李十三村采风。该剧特邀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原系主任李建平教授率副导演、舞美灯光设计等主创班子参加了活动。大家聆听了李十三后人对其家史的介绍,拜谒了李十三陵墓并敬献了花圈。当李十三的后辈捧出一箱精心保存着的李十三剧本手抄本,看到那些经历了近百年岁月依旧不朽的文稿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激动,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摄,啧啧赞叹不已,由衷地表达出对这位先辈的敬仰之情。曹团长说:“李十三十大本”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经典,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有些现在还仍然是我们的看家戏、吃饭戏。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搬上舞台,让后人铭记李十三先生的功绩,继承和发扬他的创造精神,以始终不谕的热情,创作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剧作,为秦腔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团长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