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亮相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引轰动
传永恒经典 赞大义真情
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亮相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引轰动
8月28日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创演的大型秦腔改编传统剧《王宝钏》作为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参演剧目,精彩亮相宁夏银川贺兰宣传文化中心,永恒经典的巨大魅力,大义真情的高歌咏赞以及主演李娟细腻传神的表演、韵味独特的唱腔,赢得了评委们的盛赞,并在现场观众中引起轰动。
作为梆子戏家族中最具盛名的看家剧目之一《王宝钏》,至今已经在舞台上上演了几百年,也作为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的代表性剧目,成为秦腔传统剧目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等著名折子戏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因其原剧为上下本连台戏,剧情冗长,枝节横生,鲜见有剧团全本照搬。为了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传统的秦腔名剧焕发出新的活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特邀国家一级编剧党小黄对《五典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党小黄立足于对“敏腔”的继承,除删繁就简把上下两本剧本凝练成适合现代观众欣赏的七场戏之外,还剔除了原作中封建迷信的元素,删掉了与爱妻王宝钏重逢时薛平贵低俗轻佻的唱段和带有调侃意味的台词,以薛平贵被俘后在美色、权势诱惑面前坚贞不屈,以致被放逐大漠牧马18年,置换了原作中薛平贵被代战公主招婿的情节,将王宝钏愚昧麻木的“守节”升华成两人心心相印的爱情誓言,从而赋予男主人公鄙视功利、重情重义的品质,也使宝钏含辛茹苦的坚守显现出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该剧特邀导演何尚达和院导演张全仁紧密配合,在继承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加大对剧中人内心活动的开掘,使每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著名作曲家吴复兴与青年团一级演奏员邓增奇一起,小心翼翼地对原作唱腔进行了梳理,保留了原来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和多声部的配器,用秦腔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的混合交响,把“敏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青年团为《王宝钏》排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年团副团长、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李娟披挂上阵,领衔主演,同时还荟萃了多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同台献艺。
当晚的演出,剧场爆满,贺兰宣传文化中心近800个座位座无虚席,组委会不得不临时在过道两旁加了座椅。据组委会介绍,《王宝钏》是本届秦腔节所有13台参演剧目中票务最为火爆、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戏,早在演出前一个多月已经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而当晚的演出盛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说法。离开演还有一个多小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便涌向剧场,由于慕名而来的观众太多,考虑到安全因素,三百多名没有门票的观众被阻挡在剧场门外,他们一直站在剧场门口用耳朵聆听着场内演员的演唱,直到演出结束才离去。剧场内的气氛亦是异常热烈,演员精彩的演出,特别是主演李娟形神兼备的表演,顿挫有致、哀婉动人的唱腔牢牢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尤其“老娘不必泪纷纷”等几个经典唱段,声情并茂,催人泪下,不仅充分展示了秦腔高亢激昂、抒情优美的风格特色,也尽显“敏腔”委婉含蓄、活跃灵动的无穷魅力,引得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哼唱,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很久,热情的观众仍在宣传展板前流连欣赏,不愿离去。一位姓李的观众说:“这次艺术节展演看了六台戏了,这台戏是最好看、最过瘾的。”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激动地说:“这个戏太经典了,看过好几个版本的,这个版本改得好,李娟演得太好了,唱得也绝了。”一位宁夏演艺集团的同行说,整场演出呈现完美,太震撼了,不愧是“秦腔最高学府”的艺术水准。还有的观众表示,就是看中《王宝钏》这个传统经典戏和名角李娟来的,听得过瘾,看得精彩,真是不枉此行。
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及陕、甘、宁、青、新文化厅及剧协举办的区域性、高规格、高水平的艺术盛会,旨在展示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创作成就,传承和发展秦腔艺术,已经在西北地区成功举办了六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宁夏文化厅主办,于8月25日至8月31日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11支专业院团将为广大观众送上13台优秀剧目,并有6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登台献艺。据悉,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届秦腔艺术节除4个室内场馆的演出外,还专门安排了三场露天演出,29日晚,我院“梅花奖”及一、二级演员还将在悦海新天地广场为当地观众奉上一台综合戏曲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