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中国剧协举办《大树西迁》专家座谈会
时间: 2009-09-21          点击量: 2642

61.jpg

我院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进京献礼演出
张维庆张耕仲呈祥等领导专家莅临观看并致信讲话
中国剧协举办《大树西迁》专家座谈会

 

    奉中宣部、文化部选调,《大树西迁》作为共和国60大庆献礼剧目,于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三场,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家计生委原主任张维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等数十位陕籍领导、老同志以及中宣部艺术局局长杨新贵,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国剧协党组书记季国平等文化界多位领导、专家、学者与数千名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大树西迁》在北京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剧场反响强烈。剧中所表现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扎根西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报国情怀和不朽功绩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观众们沉浸在剧情所描述的那个伟大的时代,与剧中人一起回味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和其后的历史进程,情不自禁地唏嘘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感佩他们完成精神西迁、将毕生献给祖国西部建设的心路历程。这样厚重的题材,被如此艺术化地完美展现于戏曲舞台,让观众们震撼;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优雅的秦腔咏叹调,更使人们陶醉其中。每一场演出,剧场内都是掌声热烈而密集,北京观众对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叫好声一片,很多人流下了热泪。张维庆观看演出后十分激动,特地亲笔致信院长、编剧陈彦,信中写道:“有幸观看《大树西迁》秦腔现代剧,深为剧情所感动。在文化产业化的浪潮中,在戏剧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能排演出这样一部好戏,的确很不容易。可以说,‘大树西迁史,满腔正气歌’,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五十年的沧桑岁月,五十年的悲欢离合,五十年的矢志不移,深刻地提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三代人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高尚情操,也透视了时代变迁中的烙印、痛楚、矛盾和思索。看了这出戏,振聋发聩,催人振奋,也令人反思。这是民族传统精神的升华,这是面对现实信仰缺失的呐喊,这是对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赞歌,也是对责任、使命和诚信的呼唤。青年实验剧团的演员深刻地理解了该剧的宗旨,倾注并融入了剧中的人物,才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回味。作为共和国的资深部长,也作为乡党,向您和全体演出人员表示由衷的敬意! 当今艺术舞台像这样有力度的精品之作实在不是很多,戏剧方面显得更少。盼望您和您的战友们坚持正确导向,尊重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直面人生而又剖析人生,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去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而又传承民族美德的精品。最后,我想说一句,一个缺少文化传承而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注定会解体;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民族是不可战胜。文艺就是传承优秀文化,凝聚人心和力量的锐利武器!”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看戏后热情洋溢的说:“《大树西迁》非常成功!它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将爱国情、事业情、乡情、亲情、友情有机融合,给人以精神的鼓舞,给人以奋进的力量,时代需要这样厚重的大作!”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说:“这是对共和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深情礼赞的一曲颂歌。它较好地发挥了秦腔艺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优势,既姓“秦”又姓“今”,艺术化地在“戏”中形象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历史;以独特的文化视角,相当成功地形象展示了西部文化与上海文化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中的交融整合和互补生辉;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戏曲舞台时空中,高度浓缩地透过聚焦于知识分子的心灵,艺术折射出伟大祖国半个世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这出戏经过精心打磨,将载誉中国当代的文艺史!我相信只有苏毅这样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文艺形象,才有资格站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顶峰,站在引领民族精神的顶峰!”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导傅谨说:“《大树西迁》以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完整地再现了西安交大从西迁直到当下的曲折历程,但作者不是在写一所大学,他是在写这所大学里的人;他没有尝试着去塑造这所大学里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的群像,他只写一个教授家庭;他写活了这个家庭,也就因而带出和这个家庭五十年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那个城市、那块土地,以及那里的人……当苏家的祖孙三代先后出于不同的理由都选择了西部,并且很快就与那些一直生活在中国西部的学者与平民们打成一片时,我们当可以知道,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不止是事业,而更是人性深层的某种超现实的强烈动机,于是《大树西迁》就成为一部表现人与文化之互动关系的重要剧作。该剧在不经意间,通过似乎与地方文化并无多少关系的一所大学的西迁故事,让观众更为直观、形象和准确地把握住中国西部文化跳动的脉搏,由此让我们领悟到一种新的更具艺术性和更为鲜活跳脱的文化表达。”
    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大树西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进京献礼演出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在剧组赴京前多次过问准备进度,并亲临北京演出现场,给大家鼓劲加油;副厅长刘宽忍多方面积极协调,为该剧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树西迁》在北京的演出,也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连日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北京晚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记者纷纷到剧组采访,各大报纸发表消息、评论数十篇,央视新闻联播对该剧的演出也给予了报道。
    16日上午,中国剧协举办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大树西迁》晋京演出座谈会”,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中国剧协顾问、戏剧家刘厚生,中国剧协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薛若琳,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文艺评论家康式昭,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薛殿杰,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崔伟,《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文艺评论家安志强,《中国戏剧》副主编赓续华,《剧本》月刊原主编、文艺评论家温大勇等专家出席,陕西省剧协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大树西迁》作者陈彦率剧组主创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委托王蕴明主持。在陈彦介绍了剧目创作、演出情况后,专家们畅所欲言,对《大树西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62.jpg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文艺评论家):看戏后很感动、很激动,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是观众普遍的心情。这些年来,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剧协长期一直倡导演现代戏——这不光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也是关乎现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问题。我相信这部戏在当下现代戏创作中,会成为佼佼者,我坚定地认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及陈院长本人,在超越自我。《迟开的玫瑰》是近年来现代戏创作里很优秀的剧目,最近又被文化部评选为优秀保留剧目,这已经在《中国文化报》上公示了——再去超越是很难的。而这部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所以为这部戏的演出成功表示祝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个好带头人,有一个不断进取、取得显著成就的好院长。大家对《大树西迁》都非常赞赏,我相信它将会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会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第一次看这部戏时,我为什么说到它真实、朴实、现实?因为现代戏很难写,尤其是这种编年史结构的、一直写到当下的现代戏最难写。西方讲戏剧“三一律”是有道理的,它很集中啊。这样从50年代开始,10年或几年一个阶段,编年史诗式的将交大西迁的历史和孟冰茜这个人物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撷取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来写,不那么容易集中,不那么容易有戏,确实很难。从舞台呈现上来说,演员经历了这么大的年龄跨度,往往在舞台形象上就会让人不舒服,又是现实题材,要关照当下,很容易让人感觉假、作戏,但这戏真的没有,从30岁演到80岁,很真实,使观众很快融入剧情之中。
    我的感受一是真实感人。剧情围绕着以孟冰茜为代表的几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展开,围绕着孟冰茜去留的事件发展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表现展现的。目前撷取的这几个片断很巧妙,有代表性,很抓人,有戏。整个叙事流畅,人物很鲜明,因为这种真实、朴实的情感,让人感动得掉眼泪——我真的看到了旁边人在抹眼泪,当然他们也看得很开心。它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思想的,文化的,人物性格的、内在的冲突。
    二是风格鲜明。全剧充满乐观向上、苦中有乐的人生情趣,也体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比如第一场,用小儿子巧妙地化解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在艰难困苦之中有一种坚忍,有一种乐观精神。我以为这是秦人语言,秦腔风格的魅力,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是方言的作用,这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是一种性格,是秦人编剧特有的风格和性格,导演也强化了这种风格,这个特点是这部戏独有的。第三是表演精彩。每位演员都演得很好,四朵梅花演得精彩,李梅演戏真好,感觉陈院长那里人才济济。舞美十分精彩、细腻,既简洁又很能胜任情节的需要。

63.jpg

 薛若琳(中国剧协顾问)


    薛若琳(中国剧协原副主席、曾任多届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及“五个一工程”奖评审委员、中国剧协顾问、文艺评论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剧院,这些年在不断地出新戏。我认为,一个院团要在这个时代生存,第一要以剧目建设树品牌;第二以人才培养求发展;第三以市场开拓为依归。这三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做得非常突出,非常充分。在剧目建设方面,这几年创作了很多大戏,好戏,很不简单。所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全国是有名气、有分量的。第二,人才培养是院团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命题,没有人才,什么都谈不上。这一两年,我们看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一百多名少男少女,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对这样一个院团的生存、发展,我不担心——因为他们后继有人,还会产生更年轻的将来的戏曲领军人物。第三,市场开拓。一部剧目要既能走市场,还能进赛场,这才是好戏。比如《迟开的玫瑰》是国家十大精品之一,演了500场以上,市场走得好,深受群众欢迎,这是它生命力的体现哪。今年,文化部第一次举办优秀保留剧目奖,这是国家级、政府级的重大奖项,《迟开的玫瑰》已经评上了。它既走市场,又进赛场,才有体现现代精神的气场,这个院团真让人肃然起敬!它有一个好的当家人。陈彦院长既是编剧,《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都是他的作品,又是好的组织者、剧目生产的指挥者。《大树西迁》的思想内涵是厚重和深邃的;人物性格是深刻和鲜明的。从文本到表演,一度、二度创作紧密结合,舞台呈现非常大气。它反映了东部、西部在历史变迁、时代发展中,两种文化、两种情感的撞击、浸透、融合,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时代的厚重感。这是三代人的故事,也是苏家三代儿孙与孟冰茜之间的故事。苏家几代都选择了西部,有浓重的西部情结,那种刚毅、坚定,阻断了孟冰茜东归的路。她从无奈到最后东归后不习惯回到了西部,几次思想变化合情入理。剧中渲染的“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个主题思想,提炼十分精准,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苏小眠从新疆回来,母子团聚,他虽然自己说是“不孝子”,却体现了对国家的大孝,情节非常感人,剧中几位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64.jpg

  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崔伟

    崔伟(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树西迁》把社会的历史、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看得很惊讶。在秦腔的表现力上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秦腔很古朴,粗犷,酣畅淋漓,但这部戏以长于表现传统的或者农村题材的秦腔,真实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群落的情感,也并没有把知识分子的细腻、矫情变成秦人的性格。这部戏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这一方面是形式美,一方面是演员阵容强大,另一方面体现了陕西的文化色彩,它是艺术完整性和现代审美的交融,看似古朴,但又很现代。大家说现代戏创作难,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每出戏都有不同的风格,每出戏都有发展,一部比一部出彩。《迟开的玫瑰》表现了一个人的奉献,这部戏表现的是孟教授从顽固的上海情结,一步一步接受西部文化血液的滋养,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对错,而是表现得很能让人由衷的理解,很高尚又很亲近,既体现了西部文化的尊严,又维护了东部文化的尊严,表现了对两种文化的尊重。是一部有特色、有厚度,能激扬人的精神的好戏。演员非常棒,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完整、细腻,人物的反差、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准确。

65.jpg

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薛殿杰

    薛殿杰(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大树西迁》把国防建设当作大背景来写,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贡献,这是民族的脊梁,真实感人。
    我主要从舞美方面谈一点感受。这部戏是陕西、上海两地强强联合的成果,舞美非常好,虽然不算大制作,但比较精致、讲究、有品味,使人耳目一新。边缘木很整齐,横平竖直,很规矩,画幕创作吸收了工笔重彩画的特点,画幕很多,有美感、装饰感,有写实的品味,有利于戏曲的表演。细节选择颇具匠心。时代变化大,但家俱五十年没变,很真实。环境的变化,用家具重新摆设体现;建筑的变化就表现在窗子的造型上,十分考究。苏毅种植的小树逐渐长成大树,背景像是一幅时代的画卷,而苏毅的雕像表现了国家、时代对他的认同。灯光也很成功,与画面背景非常吻合,和谐,与演员表演很协调,变化是悄悄的变,追光暗含人物之中,人物造型也很好,剧中人服装、头式都很得体,使我看了后受益匪浅。

66.jpg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文化部原重点剧目审读小组副组长、曾任多届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及“文华奖”评审委员、文艺评论家):总体感觉是,戏曲研究院又推出了一台很有分量的、前景非常看好的佳作。这个好戏是《迟开的玫瑰》之后,又一次实现了艺术上的飞跃、跨越,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继《迟》剧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一部分量厚重的大戏。第一它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它也有属于未来的使命感,有催人向上的奋发感,有朴实的亲切感,洗涤灵魂的崇高感。看了这个戏后,我要祝贺我们的戏曲研究院,祝贺我们的青年团,又实现了一个跃进。这部戏比《迟开的玫瑰》难度更大,题材更厚重,就陈彦来说,是又一个高度,很难,用大气磅礴的秦腔表现很吻合,音乐也找到了契合的方式。
    我的岳父和爱人都是海归,我爱人是北大教授,现在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她义无反顾地去了,要支教三年。她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愿意不计名利去做一些事,所以我深知知识分子的精神——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的愿望。编剧陈彦写的知识分子的确是这么回事,从孟教授身上我看到了我爱人那种对事业的执着精神。
    演员阵容很令人高兴,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有新的跨越,李梅获得了又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李梅是秦腔“四大名旦”之首,但她之前并没有自己属于秦腔的代表剧目,这次她得到了一个展示她秦腔艺术水平的绝好机会,她的表演尽量地发挥了她的长处,非常繁重的唱腔,她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我看了很高兴,这部戏确实是现代戏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67.jpg

 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

    刘厚生(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剧协顾问、戏剧家):这个戏很好,很完整,在《迟开的玫瑰》基础上有所超越。《迟》剧写小知识分子,而这是大知识分子,写五十年的变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非常高的现实价值。文本的艺术性有突破,每场都有一个单独的起承转合,有一定的新意,写出了一个人完整的人生过程,思想内涵很充实,不容易。还有一个特点是全部是好人,都是要求进步的人,但他们之间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第二场写文革写得很有分寸,杏花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是神来之笔,她每次出场都与时俱进,时代特征鲜明。
    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事业为重,到处迁徙,看这部戏让我联想起苏东坡女友的的一句诗“奴心安处是故乡”,这种感情很动人。

68.jpg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

    安志强(《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戏剧评论家):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一般来讲,大树不能挪的。可交大这棵大树挪到西北后不仅活了,而且根深叶茂。所以《大树西迁》剧名富有挑战性,富有诗意。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它所重笔描绘的是孟冰茜,在她身上做了很多文章。与《迟开的玫瑰》主人公的始终奉献相比,这个人物是在去留问题上不断徘徊、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不断成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复杂,更有血有肉,也就更可信。她开始留下来是对丈夫、子女的爱,是被动的,最终成为完全是主动的了,意识到冥冥之中,自己已经成了半个西北人了,让人有了一个可信、可亲、可敬的完美结局。周长安是作品中十分成功的人物,有特点。我觉得,这棵大树有希望成为戏曲、成为秦腔中的一棵大树。

69.jpg

   《剧本》月刊原主编温大勇

    温大勇(《剧本》月刊原主编、戏剧评论家):看戏时随着演出进程,我被深深打动了。又勾联起以前生活经历中的很多回忆,心里很激动。对《大树西迁》的立意、思想内容,我赞同专家们的评价,毋庸置疑。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强大的阵容、舞台上绽放出四朵“梅花”,作为“梅花奖”评委,我心中很感慨,别的团体很难有如此强大的实力。李梅把主人公演得很好,让人不由得想为她拍手叫好。我不得不承认,陈院长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有特点,他很会在“情”字上做文章,而且往往能够做到极致。他的作品选材很巧,接着着重在人物情感上做文章,这就常常能触动这一代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采取编年史的方式,他笔下的人物就能够是可亲的、变化中的一个打动人心的的形象。《迟开的玫瑰》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大树西迁》也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证明了陈院长对戏剧的把握有他的独到之处。整部戏的成功,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我希望《大树西迁》在更大的舞台上取得它应有的成绩。

 70.jpg

 《中国戏剧》副主编赓续华

    赓续华(《中国戏剧》副主编、戏剧评论家):我看过过去的《西部风景》,印象最深的就是舞台上楼上楼下的架构。这次看《大树西迁》,感觉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是戏本身、舞台呈现、演员表演,方方面面,确实与原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我感受最深的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非常有作为,是秦腔、戏曲或者说是西部一个大的堡垒,实力雄厚。他们的说明书、院刊、报纸,所有的资料都井井有条,你都能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光演戏的剧团,而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院团。我到过剧院,他们院里布置有剧种介绍等等,特有文化氛围,是一个办大事的剧院,不同于普通的剧团。看了《大树西迁》最欣赏的是,人物是变化的,从小鸟依人到最后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人一生有些经历一开始是被迫的,到最后就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比如小孩弹钢琴,没有小孩愿意练琴,但到一定程度,他就离不开了。最打动我的,是孟冰茜在“文革”中表现出的善良,她与苏毅相拥时让我特别感动,有了这种感情上的支撑,苏毅就能够勇敢地活下去。家对人太重要了,亲人的不离不弃,在特殊时期多么重要。我觉得陈院长抓这一点抓得太好了,亲情的张扬,使人怦然心动。
      演员特别出彩,不论是配角还是主演。李梅非常有实力,三个戏奠定了李梅秦腔代表人物的地位,女儿演的也很贴近人物,导演    也很不容易。我看好这部戏,它的前景可能超过《迟开的玫瑰》,因为它的含量太大了,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也远远超过情感层面,包含了国家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我希望它有很好的市场,希望它走进重大赛事,再拿一个精品、再得一个保留剧目奖!

71.jpg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

    王蕴明(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文艺评论家):看了《大树西迁》我非常兴奋。首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向来是中国戏曲舞台的一个重镇,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它的历史,从延安开始,这支队伍始终是中国戏剧舞台的一支劲旅,始终不断创作优秀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30年来,由于在剧协工作,我一直与他们有比较多的联系,几乎全部大戏我都看过了,几任院长都是我的朋友,我感到很自豪。
    《大树西迁》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水准。首先,文学剧本就有相当的厚度,有相当的社会含量。通过苏毅、孟冰茜一家人的命运,揭示出了中国50年来社会变化的脉络,这是它重要的特点。既有纵的半个世纪,又有横的层面,有很深的社会含量。第二,它塑造了几个形象很鲜活的人物,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孟冰茜这个人物达到了性格典型性的美学程度,在杏花这个次要人物身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尹美兰也是社会上有代表性的一种人物,每个人物都代表了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种类型,这就是文本的社会含量和人文厚度。
    第三是舞台呈现。这台演员真是好,他们都是新时期培养起来的一代演员,现在走向成熟了,阵容强大。现在又有演出青春版《杨门女将》的一班演员出来了,特别让人振奋。这部戏在目前中国的戏曲舞台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当下舞台现代戏的优秀代表之一,前景十分看好。我预见,经过精雕细刻后,它一定会站到更高的台阶上,走向未来、走向全国!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