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西京故事》横空出世 掀起古城滚滚热浪
时间: 2011-03-16          点击量: 2611

    3月8日,由我院院长、一级编剧陈彦创作,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经过紧张的排练,正式与西京观众见面。
    《西京故事》讲述的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进程中,由农村迁徙进城打工的一家人的故事。曾担任过民办教师、村长的罗天福,拥有一个让全村人羡慕的四口之家。老两口善良宽厚,开朗乐观,并身怀打饼绝技;一双儿女好学聪颖,先后考入西京城中的重点大学就读。为托举前途无量的儿女,作为一家之主的罗天福决定背井离乡,到西京城打工赚钱,供孩子读书。刚刚从大山中走出的罗家甫一进城,便经受了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观念差异带来的巨大冲撞。于是,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自尊自强、明朗清纯的甲秀与急于求成、虚荣逞强的甲成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作品通过农民工在城市机会多多却也困难重重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这个特殊城市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演绎出世间百态、市井风情,凸显出各色人等鲜活生动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罗家两代人进入城市后寻梦、圆梦的心路历程。而剧中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罗天福,亦传递出作品对理想化人格的坚守与追求,体现了对农民工群体深沉、真挚的人文情怀。全剧剧情曲折,高潮迭起,内蕴深刻,感人至深。
    横空出世的《西京故事》搅动了古城西安的一池春水,在观众中掀起了滚滚热浪。从3月7日带观众彩排、8日首演,截止3月14日,《西京故事》共演出8场,除在窗口售票及按惯例为农民工每场赠票30张以外,我院还邀请了部分领导、专家,征集对这部戏的反映,以利下一步修改。连日来,演出场场爆满,场外倒票黄牛叫出了200、300的罕见高价,但还是一票难求,很多人慕名前来却被告知戏票告罄,只好站在墙根看完全场,为嘉宾在过道加座椅更是剧场人员常做的工作。演出进程中,一幕幕极富感染力的剧情震撼、感动了全场观众,剧场内忽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忽而掌声雷鸣,人们为剧中人而泪流满面,为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而大声叫好。李东桥、王战备、卫小莉、韩丽、胡萍、司卫东、官小良、李艳丽、李慧、曹治中、赵惠霞、李海浪等艺术家,在舞台上忘我地投入,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强烈赞誉,也博得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以下特将部分讲话刊发,以飨读者(以看戏先后为序,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看戏感到非常震撼!优秀的戏剧可以征服感情,征服灵魂,所向披靡,而我们这个戏,就是这样的作品!重大的社会主题,浓烈的生活气息,精湛的艺术表演,完美的舞台呈现,使作品不仅达到很高的高度,比起《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它有突破,有超越!作品在主题的深刻,在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探索!是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给中国剧坛奉献出的一部精品力作!音乐、舞美也非常棒!

这是00后现实主义在三秦大地上、在陕西舞台上一次精彩的绽放。2年前,国家大剧院演了查导四台戏,当时开了个座谈会,有评论说,查导的戏是温暖的现实主义。对查导温暖的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如何体现,如何阐释人性,开掘人的心灵,我一直都有所期待。今天这部戏,以秦腔的形式,三秦的热情,研究院的实力,重新演绎了查导的现实主义理念,不仅超越了查导以往的作品,比起研究院的国家精品剧目《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也有很新鲜的突破,有令我十分震撼的突破!这个戏有潜力,艺术呈现手法非常好,前途十分远大!

杨云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是当今戏曲舞台上不可多得的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剧作以人物形象的丰满塑造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酸甜苦辣,展示了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都市景观和人文精神,也以充满戏曲特点的舞台呈现,完美地表现了农民工的乡土文化在与都市文化精神的融合中,所体现出的时代风韵。写意化的舞台造型,最大限度地为人物的表演提供了表现的舞台空间,从而为当代戏曲现代戏探索了有益的艺术实践。

我对秦腔情有独钟。今天晚上我自始至终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之中,被深深感动,而且流泪了。我想代表现在演出结束后这么久都还没有走的这么多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感谢陈彦院长编了这么好的剧本,感谢查导演不辞辛劳从北京来,把国家话剧院的高艺术水准嫁接到秦腔中,感谢咱们所有的演职人员。这个戏太丰富了,太棒了,肯定能在秦腔发展史、文化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我觉得这部戏具有穿透历史的,秦腔特有的,以秦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精神。这个戏展示了现代社会秦人的品格与心性,对山区老百姓具有这么深切的人文关怀,很激昂,很高兴。我在商洛工作过六年,那里的老百姓就像戏中描写的这样朴实,坚韧,诚实,我们这些人都有剧种主人公的影子,这个戏把我们带到了过去,又带到了现在。这个戏描写的人性不仅仅是按照一个表象来刻画的,不是浅白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非常深刻的。这个戏的舞美、布景也都非常棒,让我们观众一坐就坐到底。我希望你们把这部戏好好打磨,然后演到全国去,向全国人民展示我们秦人的精神。而且还可以无偿地请农民工兄弟来看戏,进大学让大学生看看,还可以请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来看一看,善待农民工,搞好城市化,现代社会的主旋律要在这部戏中得到发扬光大。过去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拿了大奖,这个戏还是要打磨,还可以再经典,再提高,比前两部更高,更好,我有更大的期望和期待。

      我又看了陈彦的一部新作,对我心灵的冲击力大约从第二幕开始,一直到第五幕,这个情绪就一直没有下来。我感觉,这个戏是最直接地观照当下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最鲜活且不说经典,经典以后再说,最鲜活最直逼人心灵的一部戏,它几乎和生活是同步发展的一个戏,即使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能感受到李东桥演的那个罗老汉的精神历程,心理感受,快乐或者痛苦,甚至几乎到崩溃的边缘,我都有一种切近地甚至是直接地感觉。把一个当代戏曲的人物写到能让人有这样最直接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成功。李东桥演得很好,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的秦腔的魅力。谢谢大家。

    这是一群普通人的西京故事,这是一段新时代的变迁历程,我想借用咱们戏中主题歌的一段词:“不管我们日子过得是顺当还是恓惶,有一股气力从来没有塌过腔”,正是有这股气力,戏曲研究院才能在这些年为我们创演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彩好戏。谢谢你们。

    衷心祝贺戏曲研究院又推出了一台好戏,《西京故事》很感人,也很深刻,道出了我们秦人的精神,相信这出戏经过进一步的打磨,会成为我们陕西又一张文化名片,成为秦腔又一张文化名片,祝贺并预祝这部戏成为我们陕西的又一个精品。

    《西京故事》我一连看了三遍,排练,彩排,演出,一次熏陶一次泪,一次泪吟一次醉。《西京故事》是一曲苦音,和盘托出了农民工进城的痛楚和凄凉;《西京故事》是一出大戏,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尖锐的矛盾冲突;《西京故事》更是一部颂歌,热情讴歌了农民工靠诚实劳动安身立命在西京追梦的道德价值。这部戏着眼点坚持以民为本,以小见大,以事抒情,以剧托魂,关注着社会转型期不为人们关注的矛盾焦点,罗天福一家人西京追梦的故事就是从社会底层百姓的酸甜苦辣中凝炼和升华出来的,它是百姓心声的回响,它是百姓痛楚的释放,它更是百姓明天的歌唱。作为一个剧作家,可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看到这部有血有肉,入情入理,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百姓戏,谁人能不打心眼里为之鼓与呼。

    非常感动。看这个戏刚开始很愉悦,但到最后很沉重,我觉得这个戏有三好:第一,剧本好。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从矛盾冲突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歌词的编写都非常好,这是这个戏成功的基础。第二,演员好。演员队伍非常强大,每一个人都演出了“我自己”,把很多观众看得都留下了热泪。第三,服、化、道好。布景的设置,舞台空间的推移,给人一种新鲜感。我是山西人,第一次看秦腔,感觉秦腔非常好听好看,希望你们越演越好。

    我是重庆人,第一次完整地看秦腔,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强大魅力和对我的震撼,台下的观众都非常感动。这个戏反映的是农民工在城里的奋斗经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说的更深一点,是我们秦腔本质精神的一种体现,衷心祝贺大家。华商报会尽我们所能宣传好这个戏,让更多的市民来看这部《西京故事》。

   太让人感动了,《西京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种农民工精神和人的尊严。陈彦先前的两个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也都是讲述发生在西京城里的故事,《玫瑰》写了西京人的奉献精神,《大树西迁》是写西京人的理想,而《西京故事》说的是尊严,它涉及到了人格的最深层次,剧中矛盾展开的非常到位,戏中那个儿子是有道理的,他要活得尊严,每一个心里有压力有创伤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西京故事》写的是西京精神,是唐槐精神,是大树精神,西京精神是一种永远绿色的不会枯萎的精神,这个戏写到西京人的骨子里去了,现在能够鲜活地演绎出来并且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充分表明了这个戏的成功。如果陈院长组织到西京城打工的人都来看,我相信会在每一个人的内心点起一把火。衷心地祝贺你们。

    从《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再到《西京故事》,戏曲研究院把秦腔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个戏充分地揭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这种品格正像戏中的大树唐槐,那是扎根在我们这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因此我在观看这个戏的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为了儿子的前途,为了我们民族精神更加地强盛,剧种主人公罗天福硬撑哭撑,甚至有所动摇,终于听到了我老爷一直在唱的那个歌谣,“不管日子过得是顺当还是恓惶,那股气力永远没有塌过腔”,这恰恰就是这个戏的灵魂。我恳切地希望你们能把《西京故事》送到西安所有的高等学校,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年轻学子们感受一下民族的精神。谢谢。

    当大幕一拉开,看到一群农民工兄弟在那样一种简陋的环境里劳作、休息,我的心就和他们融在了一起。我是流着眼泪看完这个戏的,这个戏把城乡作为一个大的历史舞台,对一群从最底层向最高层攀登的人做了最真挚、最富有强烈情感的描绘,同时也对这个民族,无论是紫薇树的象征,还是唐槐的象征,那样一种自强不息,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到,排除一切艰难险阻而达到最光辉的巅峰的民族精神与品格,做了一曲令人心叹地赞歌,对编剧、对导演、对演员、对所有参与这出戏创作的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敬意。

    看了很过瘾,很鼓劲,《西京故事》很精彩,《西京故事》很丰富,《西京故事》有些苍凉,但又充满希望,这个戏刚立在舞台上就呈现出这样一个效果,非常可喜可贺。从陈彦院长的《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再到《西京故事》,这“三部曲”可以看出作者创作风格的延续,已经形成了剧作家一个基本的艺术风格,就是写普通人的生活,但在普通中写出不普通的人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之处,靠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力量去感染人、打动人,这一点让我很佩服。《西京故事》比陈彦之前的作品时代感更强、更尖锐、更现实,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农民工的话题,而是触动了当下最敏感的话题。故事里有坎坷有奋斗有苍凉有辉煌,用秦腔来表达这种坎坷中的辉煌,悲凉中的高亢,是《西京故事》这个戏最明显的特点。这个戏请查导做导演非常合适,戏的舞台呈现很精彩,很巧妙,给人感觉很绝,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戏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微妙之处很感动人,李东桥的表演非常精彩,真是让人激动不已。这个戏还可以在增加时代感和城市特色上做一下考虑,在某些细节上可以做一下集中和删减。

   又看到了一台好戏,从《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到《西京故事》,是剧作家陈彦的“西京三部曲”,《西京故事》绝不亚于前两部的成就。这个戏同样是关注现实生活,但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主题来的,这正是这出戏最大的特点。《西京故事》关注了农民进城这样一个潮流,农民进城不是这两年才有的事情,是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一个大的社会动荡,现在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到老百姓共同的重视。剧作家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敏感性,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现在拿出来正是适时之作,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剧作敏感地捕捉到了进程过程中发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写出了这种往前发展的趋势,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艺术价值上,剧作写出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这些人物是以进城农民为主的社会底层的人物,也包括城市的小市民,他们生活的各种样态,这个是具有前瞻性的。农民融入城市中,参与城市的生活建设,这是历史的潮流,社会前进的潮流,是我们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这个戏以此为切入点,价值非常重大。李东桥塑造的罗天福村长的形象选择得非常巧妙,没有文化的农民进城打工遇到的无非是讨工资、住房、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说实话这些问题现在司空见惯,很难写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艺术形象,而罗天福这个角色的设计正是作者艺术眼光的独到之处。这个角色身上有他的丰富性,他有想要融入城市新生活的愿望,他也找到了谋生之路,逐渐的他也能适应新城市的生活,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退出城市的生活,回到了农村。这个人物是不简单的,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剧作没有简单化,而是写出了前进中的艰难,人性的复杂,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很多的场景都催人泪下。剧作自始至终把握住人物的内心,一开始我们会觉得罗天福很窝囊,一味的忍让,但是后来你就会觉得他不是简单的窝囊,他的内心还是很高洁的,同时他的高洁并没有通过豪言壮语来展示,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来展示,这个人物是一种新的人物形象。这个戏的主题很好,题材很好,开掘的很深,人物形象也很丰满,情节也很抓人,特别是经过査导的调度后整个舞台节奏非常鲜明,不断的引发人们的思考。每个演员演的都各有特色,非常形象准确到位,李东桥又有了一个展示他才华的新戏。这个戏一共2个半小时,看能否再压缩一下,一个是长的角度,另一个是涉及的东西还是太多。还有就是群戏,也就是农民工的场景还是显得多了一些。总的来说我是很高兴,我是希望这个戏加工以后出来更好。

   我觉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抱了个大金娃娃,这个戏是第一次看而且观众那么兴奋,那么多人走到前边去,我当时特别有感触。一个戏如果真能写出一点老百姓心声的东西,我们的百姓是特别喜欢的。我对这个戏的感受有三点:第一是给力,真的是特别给力。全场洋溢着秦腔主题的生发之力,让我们知道生活是艰难的,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挺直腰板坚持,太阳终归会照到卑微的身躯上面,这其实应该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全剧洋溢着昂然向上的力量,这是我觉得剧作很棒的一个地方。第二是精彩。把秦腔之美和我们生活的美变成了一种艺术之美,这个戏应该说是很审美的。第三就是深刻。我觉得深刻是在于陈彦院长的作品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他以前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我们都是看过数遍,每个都是看了三遍到四遍以上,到了《西京故事》,他又上了一个新的很高的台阶。这个戏准确地捕捉到当下社会非常深刻的问题,例如讲到尊严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工作中的寻梦,人们生活中的艰辛,有了很多的思考,也有很多的无奈,在剧种人物身上也传递出了他这种很深刻的表达,一般的人不敢触及这个。比如我们老认为“知识改变命运,选择成就未来”,就是我有了知识了,我上了大学了就能改变命运,但现在社会已经不是这样了,这一点不仅面对的是农村娃,城里的娃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所以还要面临着一种选择,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剧作捕捉到了生活深刻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这一点抓得特别好。还有一个就是尊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农村的孩子到了城里之后可能会面临的一种很普遍的问题,这种自卑后来是影响人格的,严重的甚至会成为一种人格障碍,剧作能注意到这一点,也特别棒。我觉得这个男孩从自卑到一点点能够战胜自卑,同时在父亲的影响下,在整个生活的历练当中,他也应该能够挺起来,我觉得这种希望比爸爸挺直了腰杆可能还要有价值,有意义。这个戏的深刻还在于写到了农民工进城找工作,真是带着一种梦,寻梦,但是追梦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艰辛,这种艰辛陈彦院长看到了,所以他写出了这个人物,很深刻。另外我觉得就是整出戏洋溢着一种激情,这是让我特别有感触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很多戏写不出,而且我觉得这种激情的生发是由内而外的,不是硬贴上去的。今天开这个会,几乎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来这儿听,我觉得体现了这个团队的国家剧院的风范,正是这样一种风范,这样一种凝聚力,才使得他们创作出《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这些优秀剧目不是偶然的。最后我就想说一下查导,凡是经过查导排过的戏,那个剧团、演员都能够收益,这个益不是一般的益,我觉得是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因为我们一般的人更多地把戏看作是一个玩意,有时候是我们有意的把“艺”矮化,我觉得“艺”应该是有灵魂的东西,像查导这些搞话剧的人,他们对艺术更多的有一些敬重,敬畏,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戏曲界的演员,能够对艺术有了一种“崇高感”,那再从事起来,可能你的累你的苦就都不在意了。主演李东桥表演真是棒极了,不愧是陕西戏曲最早的“梅花奖”演员,从《千古一帝》中的一个皇帝到《西京故事》中的一个小人物,是有难度的,但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戏中的主题歌到最后我都会唱了,都想跟着一起唱,达到力量了。总之,这个戏经过大家的努力,初捷已经告成了,超出我的期待,真的挺激动挺兴奋的。咱们研究院前途无限。

   这个戏不仅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且给我一种深刻的思考。首先,这出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题材选择的是农民工,而是着眼于山村的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心理落差和重新选择确定生活方式,坚信生活理想,健全生活心理的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戏不是简单的写一个现实生活的热点,而是通过一家两代人这个点,展现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对人性的一种把握,对现代生活走向的一种复杂的体味。我认为在戏曲、话剧的创作历史上,这个戏是一个开创者,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艺术实践。第二,这个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两个人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也是极具震撼力的: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儿子。父亲给我的震撼是他身上体现的那种淳朴的美和原始的心理的健康,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社会的复杂反而不谋而合,他是我们一种精神的归宿。儿子对现代化的追求,对生活的理想,和进入城市之后在自卑状态下的自尊,以及自尊背后的自卑,是现代人心灵的通病,也是我们目前在戏剧作品中还没有涉及到的,还没有关注到这么深刻、这么具体、这么具象的一个人物形象,这将是这个戏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存留价值的一个基础。第三,这出戏在《迟开的玫瑰》和《大树西迁》的基础上走出了新的一步。《迟开的玫瑰》讴歌了一种普通人的善良和纯美,《大树西迁》描写了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和奉献精神,这两个题材都很难写,但是相较而言,《西京故事》更难,这个戏实际上是写了一种人的命运和心理,一种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秦腔的发展历程中,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前进的进程中,我感觉这个戏是很有价值的。第四,导演在这出戏中的编导,体现了秦腔回归本体的一种时代感,这种时代感是建立在人格的丰富,演员体验人物的情感的连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向戏曲现代戏本质的一种回归。举个例子,这个戏的舞台美术非常巧妙,在巧妙的舞美背后实际上是腾出了一个空旷的表演空间,为演员的表演,为观众的欣赏,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这就是一个好的导演的功力。戏中以李东桥为代表的演员们的那种连贯性和激情更加赋予了这个戏以深度和真实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戏,有很好的前景和价值。

   在当下整天谈论文艺娱乐化的时代,今天我能够看到这样一出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作品,我自己感到一种安慰。这个戏的成功,首先体现了陈彦院长作为一名编剧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的思考磨砺出这样一出戏。我们要谈这个戏,首先要肯定编剧的作用,它是一部非常强烈、非常震撼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时代精神的赞歌。它的思想性很深,反映了中国进入工业化、全球化时代,我们身边发生的问题,思想上的无奈,优秀的传统如何继承等问题。第二,这是一出导演的戏。导演通过矛盾的不断展开,引领观众不断去思考。第三,这出戏很好,音乐具有非常浓郁的秦腔味,发挥了秦腔本身特有的表现力,体现了秦腔回归本体的时代感。

   戏曲研究院作为秦腔界的龙头老大,简直是太厉害了,整体艺术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这几年接连不断地有新戏、好戏出现,特别在现代戏的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陈彦的“三部曲”每一部都很成功。从《迟开的玫瑰》到《大树西迁》再到现在的《西京故事》,每一部都有进步,这次的《西京故事》起点尤高。《西京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这沿袭了陈彦一贯的艺术风格。这部戏提出的问题很深刻,涉及到道德观念的变化。

这部戏是反映当代农民工进城的力作,表现了罗天福一家四口、城里房东一家三口等人的心理状态,着重刻画了弟弟罗甲成进城上大学后的心理落差,寻求生活地位的过程。这个戏的内容很丰厚,罗甲成的问题实际是从教育的角度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在如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矛盾紧紧围绕着姐弟俩,两个进城读书的大学生展开,涉及了道德重建的重要问题。这个戏讲述了西京城外的农民工怎样在城市中生活,它是在倡导一种踏踏实实、勤劳致富的精神品格。总得来说,这个戏到目前为止基础很好,第一次出来就这么感人非常难得,是一部少见的现实主义力作。十来个有名有姓的演员都演得特别好,但还可以进一步打磨,让它更加精彩。

   今天晚上我们享受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剧目,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首先我祝贺你们演出获得了成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剧的成功首先是编剧编得很好。它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我们当前社会存在的、大家普遍关注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国家当下有许多需要去研究的课题,农民工问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在逐渐证明农民工是我们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乡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陈彦能够抓住这个题目,并用文艺的形式很好地反映出来,给观众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这个戏能够通过罗天福一家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让无论是城里的居民还是乡村的农民,看完后都能顺着这样一个方向去思考很多问题。我感到今天的表演从编剧到演员,从台词到舞美都非常成功,我深深地祝贺你们,衷心地感谢你们。我过去经常来戏曲研究院,这次受到你们院长的邀请来看了这出戏,我感到不虚此行。今天我本人也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一方面是接受教育并学习剧中体现的精神;另一方面我也衷心希望并支持我们戏曲研究院能够进一步探索重大社会题材,在当前文艺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还要感谢北京请来的两位编导,非常感谢你们对陕西文化的支持,欢迎你们以后常到陕西来。另外我还要感谢台下的广大观众,你们在看演出时给予了多次热烈的掌声,让我深深感到陕西的文化大有希望。正是有你们这些观众的支持,我们陕西的戏曲文化才有了发展的潜力和基础。再次感谢同志们,衷心祝愿戏曲研究院在今后能够出更多新的、优秀的剧目。

   这个戏太精彩了,直到现在我仍然沉浸在这部戏中,脑海中还在回忆罗家一家人在打拼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人生况味。我不是戏曲方面的内行,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脑海里始终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国内外有200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我非常认同,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出戏所代表的文化就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农民工,他们所具有的人格、精神、品性,父母和儿女,儿女和同学,他们自身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这个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主题非常鲜明,表演非常到位。这个戏点中了中国社会目前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剧中有一个细节,一颗古老的雄伟的沧桑的大树,上面挂着一个营养袋,东方老人不停地在维护这棵树,这棵树是谁?是我们的劳动大树,我觉得这点非常贴切。那么东方老人要维护谁?是以大树为象征的中国的根基。还有每次过场中间,那沧桑的秦腔调,我大,我爷,我老爷,他们追求的是啥,唱的是啥调?是追求幸福的调。这就是这个剧非常成功的地方,没有说教,让人走出了这个四方形的舞台,回到了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去,我觉得非常非常好。而且这个戏的灯光、舞美、布景,既保持了秦腔的固有模式,也有所创新,让人感觉很新颖,非常感谢戏曲研究院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一台戏。

     这个戏非常动人,非常好。我年轻时曾搞过戏剧,在话剧院做过导演,我觉得这个戏处理得非常有层次,层次在哪里?就是把剧本的主题揭示得淋漓尽致。我想这出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的主题是不折的脊梁,它给人们一种精神回归,这是非常好的一出戏,我祝这出戏更加成功,谢谢!

    今天看了之后很激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种人群、每种人物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圈子,有自己的心理路程。我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我生长在农村,从农村进城,也经历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碰撞,我也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对戏中人的心路历程我也很有一些体会和感觉。这个戏把秦腔和现代的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事情结合起来,鼓励着年轻人,也激励大家快乐地生活,积极奋进、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特别是这棵大树,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根。只要我们的根基在,我们的事业就在!感谢编、导,感谢演员,为我们带来这样一个精品!我们应该支持他们继续发扬光大!

   今天我陪84岁的张老(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习仲勋秘书),一起来看这台精彩的演出,看得热泪盈眶,确实感慨良多。我认为《西京故事》是陈彦同志继《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之后又一部力作!之所以说是力作,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弘扬主旋律,号召力强,导向性强;二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反映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洞察力;三是故事情节深刻的感染力,剧情和语言的现场冲击力。它鼓励人们无论生活再艰难,也要奋进、奋斗,靠诚实劳动赢得尊严的号召力。特别是现场舞台上下的互动,上面演的真切,下面看得入神,很多人都对号入座,好像戏里在演他们的奋斗史。尤其是剧中农民工进了城,打饼创业,闯出了路子,由进城到融入城市,得到了城市的认可,整个过程真切感人。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咱们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创造了辉煌,(向台下)我向你们鞠一躬!而你们塑造了以罗老师为代表的中国的脊梁,所以,我为今天的成功演出,向你们致敬!

   这是一台非常好的戏!我今天在几个方面受到教育:一个是我是第一次来看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秦腔,感到果然名不虚传;第二个是这个戏反映了时代的主题,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非常宏大的时代变迁。我自始自终都非常感动,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所以我感谢秦腔艺术,感谢艺术家们的精彩创造,谢谢大家!我相信,通过你们今天的演出,感染城市的人和来自农村的人,大家都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西安。

   看了你们的戏,非常感动,也很震撼。感动的是,这出戏演的是艰辛人生,反映出了社会的现实,再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甚为感动。震撼的是,这出戏是用高昂的腔调呐喊出来的,我们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现在欠缺的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底蕴,这台戏正符合现在社会所缺的情感,戏曲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坚守现实主义,坚守面向群众,深入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希望,这种坚守曾经催生出《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精品,今天看到又一力作的诞生,值得高兴,值得祝贺。在此感谢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和为这出戏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谢谢你们!

   这是一场催人泪下,回味无穷,令人深思的好戏。它不仅仅是写农民工进城后的困惑无助和抗争。故事折射出的是秦人的精气神,故事道出的是乡下人的心声渴望和追求,展现的是陕西的风土人情和乡下人的憨实宽厚,反映出的是农家人的包容和达观。如今的“稼娃”再也不是城里人讥笑的对象,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执着的精神,奋进的脚步令城里人仰视,农村人的观念和作为又一次令看不起农村人的城里人汗颜。这部戏唤醒人们的良知,呼唤大学生莫眼高手低,用创造和奋进皆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断定它必将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和深度思考。

    我看完这部戏后,感觉自己无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一个家长,肩上的担子都很重,农村家庭穷尽一生所有供孩子进城上大学,如果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好,那就愧对父老乡亲。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