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又见老树新花红——秦腔传承剧目《谢瑶环》隆重推出
时间: 2015-07-23          点击量: 6179

    7月19日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马友仙领衔并教授、小梅花秦腔团演出的大型秦腔改编戏《谢瑶环》,在西安隆重推出、震撼上演,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强烈反响,为炎炎夏日中的陕西戏曲舞台,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据悉,该剧录像已经制作完成,将报送文化部,收入中国戏曲资料典藏。这是继由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传承人康少易主演、马友仙助演、卫赞成加盟的大型神话武戏《白猿救母》成功亮相后,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排演的又一部秦腔非遗传承剧目。

    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秦腔艺术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秦腔表演的唱、念、做、打等技艺技巧,手、眼、身、法、步等程式动作,都依赖于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因此,以演出的形式对秦腔进行活态传承就成为当务之急。此次复排的《谢瑶环》不仅是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传承人马友仙的首演剧目和成名作,也是省文化厅非遗处、省戏曲研究院及小梅花秦腔团作为重点推出的非遗项目,各界观众和专家学者纷纷聚焦,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盎然院长,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吴三大、钟明善,著名画家孙杰先生等社会贤达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复排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1960年,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著名戏剧家、剧作家田汉在西安观看了由鱼讯、黄俊耀改编的碗碗腔《女巡按》后得到启发,改写为《谢瑶环》,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排演,李文宇、李继祖执导,17岁的马友仙随之从咸阳调入剧组担任主演,且一举成名。此后的几十年里,素有“金嗓子”之称的马友仙成功塑造了蔡文姬、窦娥、苏戌娟、钱素云、李铁梅、韩英、白素贞、敫桂英、玉堂春等身份迥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逐渐成长为誉满西北、蜚声中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她的音质纯净挺拔,情感浓郁饱满,加之注重演唱技巧,运用科学发声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征服了广大戏迷,成为最受大西北老百姓欢迎的明星,由她首演的秦腔《谢瑶环》更是久演不衰,广受欢迎,成为院里的保留剧目。

    小梅花秦腔团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院第9期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新组建的演出团体,现有演职员120余人,平均年龄25岁。成立8年来,该团排演了《杨门女将》《铡美案》《周仁回府》《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珍珠塔》《刘海戏金蟾》《福寿镜》《玉堂春》《情断状元楼》《狸猫换太子》《春江月》《春草闯堂》《九江口》《穆桂英大战洪州》《吕布与貂蝉》《墙头记》等数十部大戏及五十多个折子戏,演出异彩纷呈,团队整齐靓丽,在秦腔剧坛上迅速声名鹊起,尤以集全国好戏于一团,演全国好戏于一台而受到广大观众由衷的喜爱,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陕西戏曲领域不可小视的一支生力军。曾多次出访法国、德国、希腊、日本、伊朗、泰国等数十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得更高”奖等重大奖项。

    为了更好地传承秦腔艺术精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特地安排在小梅花秦腔团复排了《谢瑶环》,由杨君担任导演。杨导在原汁原味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对剧本及舞台调度等环节进行了微调,使之更加凝练,更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在几个月的排练中,71岁的老艺术家马友仙宝刀不老,年轻演员们刻苦认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传承和演出、录像任务。此次公演,剧中主人公谢瑶环一角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由马友仙演出全剧中的一折重头戏“公堂”,小梅花秦腔团青年演员魏艳妮演出其余场次,名家风范,新秀光彩,精妙绝伦,熠熠生辉,可谓是秦腔戏迷不能错过的视听盛宴。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