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高雅艺术进校园----秦腔《西京故事》在重庆
时间: 2017-06-06          点击量: 4337

DSC_8771.JPG

5月23日——重庆科技学院

5月24日——重庆师范大学

5月25日——重庆工程学院

5月27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DSC_8724.JPG

5月23日,《西京故事》再次奔赴山城重庆,在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馆拉开了重庆首场演出的序幕。

DSC_8776.JPG

继四川站后,5月23日至27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2017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优秀剧目——秦腔《西京故事》又先后走进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程学院、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所高校演出。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专职督学邓沁泉,重庆科技学院副校长周祥瑜、肖大志,重庆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张业平、副校长王琼花,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丕、副校长陈冬梅等领导与数千名学子在不同场合观看了演出。

DSC_8784.JPG

《西京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普通人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艺术精湛的表演、真切感人的场景、精到细腻的唱腔,以及剧中那些关于农民工、关于大学生及其背后家庭的生活甘苦、亲情温暖迅速拉近了观众与古老戏曲秦腔的距离,引起了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彰显,抑扬顿挫的秦腔配合精彩到位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SC_8848.JPG

演出结束后,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专职督学邓沁泉与我院互赠礼物,并接受了我们采访。邓沁泉督学说:“感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给我们带来了《西京故事》,今天晚上优秀的艺术家们给我们演绎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故事,卓越的艺术家也让我们领略到亲情艺术的精妙绝伦。我们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向故事里的罗天福、罗甲秀及东方老伯们致敬!感谢所有的演职人员,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做好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重庆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盛友兴说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外求学时,家里也非常困难,《西京故事》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盛老师在含着泪看完演出后告诉我们:“《西京故事》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大学生从农村走进城市大学,造成的心理失衡,导致了心理与现实的各种矛盾,真实地再现了这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和难解心结。其实,这部分学生内心的迷茫,也属正常。关键是怎么走出来?如何找到平衡?在这方面,《西京故事》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一定的启迪。剧中罗老师一家,特别是父亲罗天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着一家人克服这个困难,让孩子顺利走出心结,这个成功是一个教育者的成功,是一个好父亲的成功。《西京故事》是寓教育性、艺术性、故事性为一体的生动教材,不仅仅是给当代大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甚至对于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都很有教育意义和指导价值。”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丕看完演出,激动地说:“感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送来让我们既受震撼,又受教育的优秀作品。这次活动不仅推进了我校师生文化生活的开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今后,我们还会加强这方面活动的开展,希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能再次莅临我校,给广大师生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

DSC_8623.JPG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的徐涛老师来自河南郑州,从小听梆子腔长大,在重庆听到北方梆子腔剧作,倍感自豪:“《西京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感人至深。一个家庭在支撑儿女上学时的不易,集中体现为如山的父爱,深沉、无私和隐忍;紫薇树是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也是整个故事的精气神所在。同时,秦腔作为陕西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支撑所有秦人的文化之根。《西京故事》来到重庆高校,让南方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北方古老剧种的魅力。这部戏虽然着眼于身边的小人物,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宏伟、大气和深刻,这正是梆子腔特有的苍凉、豪放乃至悲壮使然。”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邬昕老师是第一次接触秦腔艺术,看完讲到:“《西京故事》没有华丽的背景,也没有用浮夸的语言,但是却给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的最为真实的事情,如反映农民工问题,大学生问题,特别接地气,既有艺术性,也有思想深度。虽然我是第一次现场领略到中国大西北最古老的秦腔艺术,但已被其魅力深深吸引和折服,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该校音乐老师毛丹讲到:“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其实了解并不多,但是通过优秀剧目的欣赏,不但我们能了解到相关的秦腔知识,还充分证明了,秦腔是我们大众都能接受的高雅艺术。虽然今天剧场里非常闷热,但是同学和老师们都很认真地看到了最后。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西京故事》不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更有深刻的思想性。希望以《西京故事》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能走进更多校园,真正走近我们大学生,让同学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DSC_8675.JPG

除了学校领导的赞赏和老师的充分肯定,《西京故事》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戏的一座丰碑,连续六年入选三部委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成为传播陕西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最重要的莫过于,它让莘莘学子从中获得精神给养,让陕西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生根发芽。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艺凡从小生活在重庆,直言自己习惯了欣赏南方艺术的温婉、柔和,起初对来自北方的秦腔并不喜欢,但是看完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却也感慨良多:“《西京故事》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教会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坚守梦想。无论是为了子女卑微到尘埃的父母,还是一直在寻求人格平等的儿子,还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而勤工俭学的女儿,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人。正如父亲对自己子女的守护一样,他世代守护着老紫薇树,守护者梦想和尊严。”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刘妍玲同学说:“农村到城市的现实确实很残酷,受城市人的排挤,很多人都会向罗甲成一样自卑。父亲体现出了隐忍,因儿子动树给东方老伯道歉,因儿子打金锁给房东道歉,甚至因推销千层饼被人误会挨打,但是,在面对女房东说他偷拿拖鞋,却表现出了不卑不亢。其他人物性格也非常鲜明,同在一所大学校园,姐姐去捡瓶子,弟弟感到很丢人。在我们学校也有这种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去获取回报,不但不丢人,而且我会从内心敬重他们。”

DSC_8667.JPG

与西南石油大学相同,重庆师范大学也是再次迎来了《西京故事》剧组。该校的学生社团在戏剧创作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在该校校友会堂外,我们可以看见同学们自己排演的《青春之歌》《寒夜》等话剧海报,加之,作为师范院校,学生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该校负责组织此次活动的老师坦言,虽然票是发给学生的,但能来多少人自己却不敢打包票。令其没料到的是,学生们不仅都来了,而且能安静坐下来,看完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正如该校2016级经济学专业的柯桂宏同学所言:“刚来时,听是秦腔,就以为是小时候奶奶经常在广播里听的‘戏’,咿咿呀呀,心里想着估计也没有什么意思,准备看一会就去上晚自习,但是没想到这个戏就是写我们大学生的,演员的演技很好,神态、动作都是经过仔细雕琢的,现场的灯光、舞美效果都很棒,给我们营造出了戏剧的氛围,不知不觉我竟然坐到散场了。”该校2014级文学院的漆柯欣同学不仅被罗甲秀的坚韧和自强不息所感动,而且从内心佩服父亲罗天福坚守:“他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儿女能过得更好,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拼,另一方面为了家乡的两棵老紫薇树,又有自己的乡土情结。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最后父亲都坚持了下来,我很佩服他。老罗的乡土情结体现在,进城,老紫薇树守着乡土;回乡,自己守着老紫薇树。遇到困难时,老紫薇树给了他精神上的坚持与寄托,不放弃,不松懈。”该校空乘专业的陈雪佳同学因心疼剧中父亲罗天福而多次流泪:“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棒,表情、声音、动作等都很到位。当父亲得知女儿捡拾垃圾时,一句‘我女儿自强自立,谁堪笑话,谁配重伤’,一个扛起垃圾袋的动作,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家庭的担当,真的很心疼父亲,不由得自己就流泪了。剧中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很精彩,有感人至深的场面,也有调侃搞笑的地方,符合学生或者说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不会让人感到枯燥。”

DSC_8679.JPG

重庆工程学院演出现场的热烈场景让大家都难以忘怀。不必说可爱的学生们顶着烈日在校门口列队欢迎,也不必说校报记者站同学为采访《西京故事》剧组所做的充分准备,单说原本仅能容纳一千一百人左右的大礼堂,硬生生挤进一千三百多人,还有部分没票的同学只能趴在礼堂外的窗户上看完整场演出,这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不已。虽然这场演出是重庆站连续演出的第三场,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似乎为大家注入了无穷的力量。“高山流水遇知音”,台上台下齐努力,大家干劲十足地为师生们带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该校软件与计算机学院洛成龙同学是地道的农村学生,坦言自己在观看过程中,多次触景生情地流下了眼泪:“《西京故事》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强塑造性。它是当代大学生家庭、学校现实中的部分写照,也让我们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各位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出,让我们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大师、感受经典。从今天剧场的热烈场面就能感受到,秦腔《西京故事》不比好莱坞的大片、偶像剧、小鲜肉天团差。中国的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中国年轻人来传承、弘扬。”该校电子与物流学院的大三学生邹栋才在演出结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激动让这个腼腆的男孩多少显得语无伦次,但是从他清澈的眼神中,我们能读出他内心的激动与难以言表:“我们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现场版的舞台艺术,特别是这么优秀的作品。现场演员的投入状态非常令我感动。剧目还表现出了当下社会的很多热点问题,比如农民工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通过《西京故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校记者团记者、校报编辑朱雪莲同学,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学生,关注到了剧中很多细节:“《西京故事》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罗甲成的自卑导致了他在大学中的心理失衡,负面情绪,消极心理,甚至是厌世思想。这就突出了大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的扭曲,或者不良行为的时候,就要及时做好自我调整,或者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最后一幕,东方老伯拿着一根烧焦了的树枝,颤抖的双手和怜惜眼神,与其说东方老人保护的是那棵唐槐,不如说他是对以唐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守候。”同为校报记者的刘岚同学在看《西京故事》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尤其是对剧目的思想内容、情节以及见诸报端的热演盛况非常感兴趣,她是带着“验证”的心理观看演出的:“《西京故事》让我对秦腔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它和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很切近,让我有感同身受。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带给我们悲哀之感时,罗天福教我们要坚守、要突破,要有担当,要向上。现在时代发展很快,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坚持,都显得难能可贵。剧中的一个场景讲的是,老罗被现实打击得遍体鳞伤时,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当他心中的灵魂之歌再次响起时,他又咬咬牙勇敢地站起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成功就源于理想的召唤,坚守的力量。我终于明白了《西京故事》为什么能成为现代戏的一座丰碑了。”

DSC_8696.JPG

《西京故事》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演出是此次巡演的最后一场。由于该校距重庆市区近三百公里,舞美队部分人员人需提前一天到位,另一部分人员则在演出当天早上六点就从住地出发装台;为确保演出当晚能返回住地,剧组不得不乘坐四小时城际列车往返,并将演出时间调至下午三点半。时间的紧迫可想而知。该校团委给《西京故事》剧组的感谢信上,记录了当时装台的情况:“车门刚打开,工作人员们都没有坐下休息一会儿,就忙开了,看场地、搬道具、布舞台,忙得热火朝天。”“因为时间紧迫,大家也不能坐下来好好吃顿饭,端起盒饭快速填饱肚子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一直到深夜。感谢所有工作人员,你们为这场演出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却深入心里。”“西京人”对待艺术的精神与执着,也换来了同学们满满的收获。该校2016级免费师范生一班王丹同学说:“这次活动正好赶上天气特别炎热,报告厅又没有空调、风扇,我们在台下看演出都要不停扇扇子,演员们不但要穿上冬天的演出服,还要在台上进行表演,我坐在前面都看得见他们的汗水。但是,演员们的每一句唱、每一个动作都能让我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台词和字幕真的是一字不差。他们对待艺术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特别让我敬佩。作为我们师范生,讲求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西京故事》剧组的老师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样的认真、负责,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从谢幕时大家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和长久的掌声就能证明一切。”

DSC_8705.JPG

在我们的采访中,遇到的学生各种各样,有的同学不了解什么是秦腔,有的同学不清楚戏曲与话剧的区别,更有甚者不知道中国戏曲还有现代戏,还可以用来表现现实题材,而且主人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西京故事》给了同学们地方戏曲——秦腔现代戏的初步印象。正是为了践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宗旨,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走进高校,不仅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秦腔,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在树立道德情操,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DSC_8888.JPG

据悉,《西京故事》圆满完成四川、重庆的演出后,2017年下半年还将再次出征,前往贵州、江西多所高校,继续扩大《西京故事》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的版图,在更广范围内,让更多当代大学生了解秦腔,热爱中国优秀文化。

DSC_8895.JPG

DSC_8896.JPG

DSC_8930.JPG

DSC_8913.JPG

微信平台二维码.jpg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