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武戏专场》演出后他们这样说......
传承即是研究 研究即是传承
一一给青少年传承中国戏的引路戏
祝贺省戏曲研究院为建国七十年,精心排练两台新秀献演的戏曲经典武戏,一出出武戏:剧本情节集中完美,总体表演程式精道,扎实的功夫与绝活,原汁新韵音乐锣鼓经,塑造了一个个可看可赞鲜话而动人的角色形象,台下观众在每出武戏演出中掌声不断,互动效应空前少有。这两台武戏首演之后,思考走向!回首近几年中办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传承复兴中国戏曲重要文件,时至今天静观青少年对民族文化戏曲艺术兴趣如何?原因何在?症结正是没有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自信自觉地邀请武戏艺术家,投资精排当代实力水平极佳的两台经典武戏,为青少年观看中国戏曲武戏经典,呈现了激活视觉,精彩而灵动的秦腔武戏艺术,是面对青少年传承民族艺术的情趣功夫戏,走进传统文化的引路戏!建议:与省电视台《大秦腔》频道联手,选几个西安地区重点中,小学,将这台精美秦腔武戏专场送到校园。并邀请诸家媒体,营造大舆论,弘扬大秦腔,以情趣精彩的戏曲武戏吸引青少年喜爱中国戏曲秦腔艺术的兴趣,逐渐引发弘扬民族文化的效应。此项需政府牵头,社会关注,让青少年看到真正精湛的传统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撸起袖子干,为下一代传承民族文化秦腔艺术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一一冀福记(易俗社原社长)
《优秀青年演员武戏专场》观后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市剧协有幸观看了陕西省研究院小梅花团精心打磨的巜优秀青年演员武戏专场》献礼演岀,竞欲罢不能的连看数埸,令我们如痴如醉,心潮起伏,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观众的掌声喝采声此起彼伏,竞达六十次以上,如狂涛巨浪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我们,虽数天己过,仍余音绕梁,不時耳际响起,一幕幕重现眼前,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家距研究院都有一段路程,看戏前正值下班高峰,往返需几个小时,但看后用一个字回答…"值"!平時大家都知道研究院武戏演的不错,但没想到演的这么好,演的这么轻巧飘逸,欢声雷动,一呜惊人,更没想到梅花团敢於排演巜铁公鸡》这出停演多年难度极大的武生重头戏。七十年代未报载北京三个京剧团联袂排演《铁公鸡》,可见该剧难度之大,后因贬低太平军,美化清统治被禁演,数年后胡小毛老师調至天津京剧院后重新修改排练演出,一票难求,轰动京津。我们看戏甚多,但武剧观看甚少,原因是武戏是戏曲舞台必不可缺的行当,这是毫无异议且早己达成共识的,但实际上武戏演的很少,评论文章少於见诸报端。这次看了演出,市剧协经开会讨论认为:研究院梅花团在灯光照明,音响布景,服装道具,唱腔设计,乐队与演员天衣无缝的对接配合,浑然一体,显示了综合水平,综合素质,具有着非同凡响的综合实力,有力显示了秦腔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为秦腔艺术增加了特殊亮点和贡献。武生行当不同於其他行当,对演员要极尽苛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十年如一日,穿厚靴,扎大靠,跌磕子,翻跟头,翻转腾挪,跌爬滚打、刀枪剑戟,长靠短打,干净利落,把子功,腰腿功,毯子功,扑跌翻滚腾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高昂時海涛汹涌,声彻云霄,需低時轻巧无声,飞流直下,动作稳健而练达,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常言道"宁演一本,不演一折”,折子武戏真累人,欣慰的是你们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梅花,十年磨一剑,辛勤的汗水已结出丰硕的艺术成果,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高度赞扬和肯定,舆论上形成一边倒,这在戏曲表演上是很少出现的。我们认为司鼓水平高,锣鼓铜器敲的好,板胡二胡拉的好,舞台音响效果好,乐队声铿锵有力张驰有度无鼓噪声。梅花团武打折子戏当为陝西戏曲舞台最高水平,我们不但欣赏了高难度的精彩演出,也欣赏到精彩绝伦的武技表演,耳目一新,过足了戏瘾。深切感受到学府就是学府,省团就是省团,科班就是科班,不一样的确不一样,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不能说后无来者,但后来居上者至今尚未出现。借此机会,我们向以李梅院长为代表的研究院和小梅花团两级领导班子,向多年来一直关心爱护梅花团,数次往返津西,热爱秦腔,回报家乡的胡小毛老师,向年岁已高仍不辞辛劳的樊琦、康少易、何尚达、刘国祥、姜晖、贺林等老师,优秀青年导演聂文华老师及含苞待放的第十期演训班全体学员和老师致以崇高致敬,热烈祝贺你们演出成功并取得优异成果。这两台精美的武戏,正是戏曲进校园,赢得青少年喜欢的精品佳作。我们衷心希望梅花团的十一个折子戏走进西安大中小学,面向全省巡回演出,走进中南海,打出国门。还可排演即将失传的《战马超》《伐子都》《长坂坡》等剧目,最后我代表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并以我个人名义祝各位老师及所有演职人员身体健康,生活美满,艺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取得更加辉煌成就,为中华戏曲争光,为秦腔艺术争光。
——孙潼太 《大秦腔》杂志特邀编委
正是有了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才有了演员们舞台上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