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斌先生于我院建院80周年晚会舞台上的留影
冀福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编剧、西安易俗社原社长)
杨居礼(原西安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杨居礼《“剧坛博士”张晓斌》载于《当代戏剧》2019年第3期。
张老师乐于助人,只要求到他,无不尽心尽力。他虽是省上的大专家,但对我们西安市的戏剧活动也非常支持。2014年我市举办全市秦腔“石榴花奖”电视大赛,当时我在市文广新局,和市电视台闫小康主任负责这项工作。到了大赛颁奖演出环节,我请来他帮忙策划并主持颁奖晚会。因为张老师经常给省市有关部门策划重大文化活动并主持晚会节目,很有影响,很有高度。张老师很快写出了方案,并将主持词都帮着写好了。按照张老师的策划方案和现场张老师妙语连珠的主持,晚会高潮迭起,美不胜收。观众纷纷赞扬说:“档次很高,非常成功”。我听到观众这些反映,脸上顿添光彩。岂不知,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尤其张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今天想起这事,我非常怀念敬爱的张老师。
陈爱美(原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主播、戏曲专栏《秦之声》资深节目主持人。陕西戏曲广播《爱美戏缘》节目主持人。现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2003年纪念中国戏曲梅花奖创办20周年晚会
张晓斌先生是位秦腔通才,更是一位最具权威性的秦腔戏曲节目主持人,也是学者型的主持人。大家都说我是他的老搭档,实际上在他跟前,我更像是一个师妹和学生。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19年10月27日,我与张晓斌老师同台主持秦腔节目及各种民俗活动,时间跨度近30年。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堪称秦腔活字典、戏曲智能库。他胸襟宽广,待人宽厚热诚,总能把方便让给搭档,并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他提倡熔古铸今、老树新花,在秦腔戏曲舞台艺术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他是活动主办方或主家的主心骨,大小活儿只要接手便倾情投入,可以说集统筹、撰稿、导演、舞监、主持等多功能于一身。张老师常说:“戏比天大”、“观众是上帝”。他心系秦腔,尊重演员,心里有观众,且不分老幼,不论专业和业余。只要有他主持,整台晚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大西北的戏迷心中,他享有极高的声誉。
对我这个戏曲外行主持人来说,他更是乐于提携和帮助,2006年3月28日陕西戏曲广播正式开播,我主持的《爱美戏缘》就是得益于张老师的指导和启发。如果说与张老师同台主持我还能跟上趟儿、不掉队,那一定要感谢这位亦师亦友的秦腔主持大师张晓斌先生。张老师,您给我的赠词我会铭记在心:“爱在秦腔、美于心灵。”张老师一路走好。
展运华(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声乐副教授,陕西广播电视台特邀戏曲评委)
提到张晓斌,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聪明、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但他的勤奋、努力、拼搏,谁人能比!他所付出的精力、辛劳、心血,又有几人能知!他像一只陀螺,永不停歇的转着,谁能做到!在同他担任陕西电视台《秦声飞扬》业余秦腔大赛评委的日子里,我被这个“拼命三郎”彻底折服。
大赛历时三年,辗转14个县市。无论是在高温50多度的宝鸡赛场,还是在寒风刺骨的黄陵赛场,我们在露天评委席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晚上收工时已经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了。可张晓斌仍然哑着嗓子,和戏迷、选手谈笑风生。狼吞虎咽地吃点饭,急匆匆回到住处,他又坐在桌前开始写了。每当早上叫他吃饭时,看见他又在写。据和他同室居住的评委讲,他每晚都写到凌晨才睡,早上五六点又起来写。吃饭时也不“安生”,想起什么,放下筷子就写……看到此情此景,我非常不忍又不解,我说他:“你不要命啊!”他打开装得鼓鼓囊囊的背包,有笔记本、文稿、书籍、甚至地图册……我惊呆了,难怪他点评时引经据典,甚至把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说得头头是道,原来每一场比赛他都要做赛前功课,赛中记录,赛后总结……日复一日,三年中场场如此。一个70多岁的人,哪经得起如此辛劳!他是生生把自己“灯”中的“油”熬干了呀!
他走了,留下了珍贵的秦腔戏曲史料,留下了永久的怀念和无尽的遗憾……
杨云峰(文艺评论家)
我和张晓斌先生认识三十余年,可以说亦师亦友。数十年里来,我们互相敬重,互相学习,在各自的领域孜孜钻研。我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学术,成就都有张晓斌先生的影子。
他对各个行当演唱表演的熟悉,对近百年来戏曲掌故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做的秦腔栏目,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解读,串词的自然天成,给我、也给秦腔观众听众留下了不可再得的深刻印象。后来我建议他把在电台的讲解汇集成书,他倒是听了我的建议,在此后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他伏案疾书,笔耕不辍。每次我造访时。总能看到他在案头堆满了各类资料。晓斌先生不打牌,不闲谝,很少参与朋友的聚会之类的活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这部洋洋三卷的《戏苑觅踪》《品味秦腔》《梨园杂谈》终于出版了。晓斌先生博闻强记,出口成章,这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独此一家。他主持戏曲晚会,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把戏曲舞台上前后百年来的名人趣事,演艺场上的花边新闻与某个演员、某个行当,某本戏的前因后果,讲得头头是道,令观众笑声连篇。这在陕西、在全国都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在陕西独此一家,绝无仅有,前面无古人,后鲜有来着者。
晓斌先生读书不多,也可以说没有理论基础,然而他以自己丰富的舞台经历和对舞台的体悟,使之成为从演员行当中蜕变出来的戏曲实践家,理论家,逸闻趣事的集大成者。每每想到这些,我始终为有这样一个良师益友而自豪,也为陕西、为秦腔有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而感到由衷地感喟。可惜天不假年,在我听说先生患疾,想去探望还未来得及探望之时,先生已驾鹤西去。呜呼哀哉。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袁博(陕西戏曲广播节目主持人)
我喜欢张晓斌老师,因为他是我踏入工作岗位接触的最早的戏曲老师,与他相识的时间与我的工龄一般长,二十多年,他如父亲般对我谆谆教诲、关爱有加。
我喜欢和张晓斌老师搭档做广播节目,因为他会把节目中要说的每一个字,都用工整的魏碑体写在稿纸上,丝毫不会马虎,我只需做好节目时间和广告播出的把控即可。
我喜欢和张晓斌老师搭档主持舞台演出,因为他会把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从节目流程到现场气氛的调动都安排的妥妥贴贴,我只需做好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演出内容即可。
我喜欢和张晓斌老师坐在他的小书房里谈天说地,因为他会滔滔不绝的和我聊艺术、聊演员、聊过去、聊现在、聊希望、聊忧虑……每每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只蜜蜂找到了蜜源,欢喜的支楞起耳朵认真的听。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我喜欢的张晓斌老师,却做了一件我不喜欢的事情,他不顾大家的不舍,那么早那么快的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您最疼的小外孙再也没有爷爷接送上下学,您最爱的大孙子还等着您陪他参加高考,您最宝贝的外孙女还等着您给她挑婆家,您给一双儿女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您给相濡以沫五十二年的老伴留下了要相伴百年的空头诺。
老师走了,带着很多未完的心愿走了,带着亲人和戏迷的无限怀念走了,但是我们觉得您没有走,因为我们对您爱不会消失,我们对您的思念不消失,您就一直都在。
编辑/梁雨晗
审核/贺建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