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戏 清代初期发源于陕西南部诸地区,在巴山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由巫师(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地方剧种。至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62),端公戏已完全形成,积累了自己的剧目,伴奏也趋于完善,表演上有了生、旦、末、丑的行当区别。音乐吸取了当地丰富的山歌民谣与民间舞蹈的滋养,化妆简略,道具简单。演出剧目多为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小戏、喜剧,如《让课》、《请长工》、《审缸》、《十八里相送》、《刘海砍樵》、《洞宾戏牡丹》、《一分工》等。 |
戏曲时讯
2025-08-30
三伏砺艺・薪火相传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十一期演训班暑期集训汇报侧记2025-08-27
西安石油大学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5-08-27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秦腔《再续红梅缘》9月16日亮相杭州金沙湖大剧院2025-08-24
“廉洁文化三秦行”走进咸阳 《生命的绿洲》传递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