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盛岫(1910——1988),戏曲导演、教练。从小入京剧富连成班学艺,属“盛”字辈。专工杂角,生、旦、丑、净都演。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北京出发,沿途经保定、石家庄、郑州到西安,在狮吼剧团任教,培养有常警惕、孙建章等豫剧演员。当时为生活所迫,在教学空隙于莲糊公园开设茶馆。不久,此馆即成为我党地下联络站。1940年任教于陕西省戏剧专修班,后又到西安上林剧院。他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战争中,曾一度在家居闲。1950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后转为陕西省戏曲剧院。他是到剧院最早的一位京剧艺术家,并引荐了不少京剧专家。马健翎曾说“在业务上我有一双左右臂,表演上是韩盛岫,音乐唱腔上是李正敏。”他在艺术上很少保守思想,善于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剧院排演的大部分重点剧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如《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飞虹山》等。他排戏注重重场戏,注重人物感情,并以言简意赅的词句进行概括,如《游西湖﹒杀生》一场,就提出“逃、救、杀”三个字,为裴瑞卿、李慧娘、廖寅的角色任务。排《破洪州》,他规定前半部穆桂英、杨宗保为“打”和“闹”两个字。同时,他导戏有八字诀语,可惜未能传于世。他排戏时对传统程式动作用得很巧,如《游西湖﹒鬼怨》一场,为了展示慧娘悲愤怨恨、压抑难奈的心情,而又不甘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他给演员设计了一个卧鱼前双手抱肩缓缓蹲下又缓缓起立的动作,十分优美。至今每每表演到此,总是满堂喝彩。1956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把碗碗腔《金琬钗》搬上大舞台,他担任排导,每天自费看皮影,坚持半月,认真研究并较有深度的掌握了碗碗腔的表演风格,出色地排导了此剧,突破了该剧种原有的局限性,尤其是《大审》一场有所出新。排导《满江红》一剧时,注意借鉴话剧的表现手法,嬗变一些传统程式,丰富戏曲表演;音乐上采用“黄龙痛饮”古乐,增强了气氛。他在教学生时,能因材施教,如对李应真、马兰鱼、李继祖、胡正友等演员就充分注意各人的特点,最大程度发挥了他们的各自的长处。有时亦粉墨登场,如抗美援朝义演《虹霓关》,他扮花脸辛文里,动作干净利落,宝刀不老。他为人谦和,政治上不断要求进步,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着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