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时间: 2009-05-21          点击量: 4751
看过去年热映的电影《梅兰芳》的观众可能还记得一个情节,梅兰芳大战十三燕,三天擂台,后起之秀的梅兰芳赢了梨园泰斗、伶界大王十三燕。这个情节固然是编剧虚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京剧创新的不易。而戏曲历史上,像这样的梨园擂台其实不在少数,其惨烈更是不遑多让。 魏三轰动京城 清初,中国戏曲分为雅部和花部,雅部指的是昆曲,花部指的是昆曲之外以弋阳腔、秦腔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昆曲曾一度是中国戏曲正宗,《长生殿》《桃花扇》就是其代表作品,但因其固守轻歌曼舞缠绵悱恻的特点,越来越不受观众喜欢,而当时新兴的地方戏,紧锣快鼓,慷慨悲歌,所以更受观众青睐。到了乾隆年间,花雅之争初步告一段落,昆曲衰落已成现实,弋阳腔或者说是归属弋阳腔的京腔成为最流行的剧种,被宫廷和上层士人接受,也被进行了精致化的改良,成为一种新的雅部戏曲。理有必然,凡脱离群众的必然会被群众抛弃。京腔到了乾隆后期也难以为继,甚至到了伶人难以为生的程度。正在此时,乾隆四十四年,蜀籍陕西名伶魏长生来到京城,加入了双庆部,并向部人保证:“使我入班,两月而不为诸君增价者,甘受罚,无悔。”果然,魏长生以一出《滚楼》红遍京都。当时一个叫吴文元的文人在其所著《燕兰小谱》中记载:“魏三,伶中子都(春秋时著名美男子)也,昔在双庆部,以《滚楼》一出奔走豪儿,士大夫亦为心醉,其他杂剧子胄无非科诨诲淫之状,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 魏长生,又名魏三,正是秦腔一代宗师,在当时,甚至红到名动公卿王侯。礼亲王昭琏在其《啸亭杂录》中记载:“(魏长生)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暑(翰林院),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不过,要这么一说,这次花雅之争,似乎魏三胜得轻松,谈不上“惨烈”。但戏曲自古就被朝廷视为教化民众的一种方式,魏长生及其他伶人对戏曲的通俗化改革(当然,作为民间的艺人,魏长生的演出不可避免也有色情的因素)引起了朝廷当道者的不满,他们以魏长生演戏淫邪为由,将魏长生逐出了京城,并发布了“议准嗣后城外戏班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现在本班戏子概令改归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傥有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唱戏竟然唱到被官府称为“怙恶”,伶人的生存之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秦腔历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李十三,也是因为官府“查抄淫词秽调”,要将他锁拿,又急又吓,这才谢世——清朝后期,花雅之争,花部最终取得大胜,这胜利里,含着多少伶人的血泪?称之为“惨烈”,也是恰如其分。 同时,这也说明,艺术改革的道路,并不会因几道官府禁令就停止不前,昭琏就说:“自魏长生以秦腔首倡于京都,其继之者如云。”秦腔,从此也盛行于神州,长唱不衰。 梆子戏“百剧之祖” 秦腔现在被称为梆子戏“百剧之祖”,考察历史,秦腔也确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剧种。现在,戏曲界一些秦腔研究者甚至会追溯到上古,说:“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这种说法,在其他人看来,无疑有些附会的成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该书主编、戏剧史家张庚先生说:“北方的梆子腔,据现在所知的历史事实是在山西与陕西交界的地区蒲州与同州之间形成的,当时称为山陕梆子,流入关中之后衍变为秦腔,在河东被称为蒲州梆子,晋北就成为北路梆子,到晋中就成为中路梆子,由晋北传入北京和河北就成为河北梆子。梆子腔传入河南与河南原有的地方戏交流融汇,就衍变成河南梆子。从河北继续往东,形成山东梆子……”据现存的资料可证实,最晚在明中叶,秦腔已经成为较为完熟的剧种。 秦腔现在流播的地域,遍及西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无处不有秦腔之声,是北方最兴盛的剧种。陕西人有句最通俗的民谣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有调查统计表明,仅仅关中农村,就有秦腔班社1000多家。而且,不像北方一些地方戏剧种演出的市场主要在农村,秦腔在中、大城市以及知识阶层有非常多的“戏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西安的剧场坚持每晚演出,上座率能达到87%,陕西各大学中,类似秦腔研究会的组织能有十几个,陕西许多著名的文化人,贾平凹、陈忠实等都是忠实的秦腔迷,据说,贾平凹连自己的手机彩铃用的也是秦腔。 说到贾平凹和秦腔,许多人还记得,去年,贾平凹正式凭借《秦腔》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一古老的剧种是贾平凹观察、剖析陕西农村的一面镜子。但贾平凹对秦腔的思考可能还要更早。1983年,他曾写过一篇散文《秦腔》,分析过秦腔能风靡西北的原因:“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吼出来的秦腔 也许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曲。西北最早属秦,向来就称苦寒之地,也使得秦人性格“刚毅寡言,能征善战。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显现。《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是诗三百中少见的慷慨悲歌之作。千载而下,艺术的形式屡有衍变,但其魂魄却还一脉相承。 秦人性格激烈,秦腔的唱腔也只分为两种,苦音和欢音,很看不上“中庸”。别的剧种都是“唱”出来的,独独秦腔却是“吼”出来的。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总结秦腔的总体风格,引用了十六个字,“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宽音大嗓,大起直落。”虽然各路秦腔有些细微的差别,如南路秦腔,就兼有巧快软硬的特点,但慷慨激昂、高亢清脆、气势雄浑却是共同的特点。秦腔名角袁克勤能连唱50分钟,其中有一出戏,名为《斩李广》,一口气唱七十二句“再不能……”,每次演出,地动山摇,举座皆惊。 也许,正因为秦腔这个特点,贾平凹说,“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让秦腔从业者感到走出去之难,更感到改革创新之难。但是,假如一种艺术形式固步自封,不随着时代改变,不借鉴包容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特质,这种艺术形式将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昆曲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反面例子。当然,作为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剧种,秦腔其实总在发展变化中。被称为“秦腔正宗”的李正敏先生,就对秦腔的唱法做了大胆的改革,在“响遏行云”之外,加上了“余音袅袅”,陈彦说他“最终造就了一个秦腔‘改革者’的成功范例”。 5月31日和6月12日,宁夏银川市秦腔剧团和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将为山西戏迷带来《庄妃和多尔衮》《杨门女将》两部大戏。我们可以期待,这一有着厚重古朴历史和浓郁西北风情的剧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彩。 转自《山西晚报》记者 李遇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