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戏曲时讯
2025-08-27
西安石油大学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5-08-27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秦腔《再续红梅缘》9月16日亮相杭州金沙湖大剧院
2025-08-24
“廉洁文化三秦行”走进咸阳 《生命的绿洲》传递清风正气
2025-08-24
国家艺术基金“西北秦腔表演艺术人才培训”一行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参观交流
首页
>
戏曲时讯
>
戏曲新闻
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
时间: 2007-11-27
点击量: 4472
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 发布时间:2007-11-28 10:06 来源: www.ccdy.cn 作者:蔡正仁 ■ 昆曲传承为什么会“一代比一代少”?甚至严重到传一代少一半? ■ 曾经一段时期,台上的人比台下多。 ■ 政策的对头,措施的得当,成为搞好昆曲传承的关键。 昆曲是个有600年历史的优秀剧种,传承与发展是它生存最为关键的问题。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人们对此更加关注。 昆曲在近200年来出现了生存问题,近百年来更是劫难重重,都化险为夷,这当然是由于它的艺术魅力,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传承没有断绝。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出色的人才来继承,再好的艺术也将会随着他的去世而永远被带走。“传字辈”老师们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们实现了“传”。否则,便没有我等之辈,便没有今天昆曲的六大院团,要看《牡丹亭》、《长生殿》也只能去图书馆里看文本了。 为什么会“一代少于一代” “传承”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传”主要靠老师,“承”主要靠学生,两者不可缺一。昆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口传心授实现传承的,人既是对象亦是工具;既可以把别人的东西接受下来发扬光大,又可以把它彻底毁掉。尽管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先进记录工具层出不穷,但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仍然脱不出老师教学生的基本传承方式,尤其是戏曲的演唱和表演。那么当前昆曲界传承的状况如何? 上个世纪下半叶,有人曾对昆曲“传字辈”的艺人们作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认为他们一共学了400多出传统折子戏;上世纪末上海出版的《上海昆曲志》则比较系统地列出了他们演过的昆曲传统折子戏共540出。而上海市戏曲学校昆曲一、二两班,也就是由“传字辈”老师们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据《上海昆曲志》的统计,共演出了247出传统折子戏。再看看“传字辈”的再传弟子——由昆曲一、二班的“传字辈”弟子教出来的昆三班学生,共演出了128出传统折子戏。 为什么昆曲的传承会“一代少于一代”,而且严重到传一代少一半的程度?如果照这样下去,会不会传到最后变没了?看来昆曲的传承是存在问题的。当代昆曲的传承,以它的紧迫性来看完全可以提到“抢救”的高度! 我们这一代人学习昆曲的条件,用“得天独厚”来形容也不为过。就说我学的小生一行,优秀老师当时就有俞振飞、白云生、周传瑛、沈传芷。除白云生老师因在北京接触不多,其他3位老师我都有幸得到过他们的亲自教学。可是好景不长,1961年我们昆一班从学校毕业,正是继续深入学戏和进行舞台实践的大好时期,但3年后,全国大演现代戏,传统戏靠边站。两年后文化大革命来临,那时我在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没多久那个“昆”字就被“革”掉了,哪里还能“传承”什么传统戏?这一搁就是15年,许多优秀的“传字辈”老师如朱传茗、华传浩、方传芸、张传芳老师在这期间先后去世。我们原本可以高质量进行的传承无法进行了。文化大革命使我们这代人失去了异常宝贵的再传承机会,也使昆曲失去了整整一代的观众。正因为这样,传统折子戏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处在极其困难的局面。我的母校上海市戏曲学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剧场提供学生的实习演出,昆曲三班的学生在长达7年的学戏生涯中,有一半以上没有上过舞台,他们平时学过的戏没有机会得到检验,谈何传承?拿剧团来说,传统折子戏的演出更是少得可怜,那个时候,在戏曲界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台上的人比台下多;在昆曲界更有令人十分心酸的往事,有个别昆剧团为了吸引观众来看戏,特意在广告牌上写着“今晚演出无昆曲”。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把昆曲传承好吗?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近百年来昆曲的传承会出现“一代比一代少”的重要原因。 当前存在的传承问题 历史常常会跟我们开玩笑:50多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政府就开始抢救昆曲,当时的“传字辈”老师们处在40岁到50岁的年龄;“文革”结束后昆曲得到二次复生,在全国开始培养昆曲第三代接班人时,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变成了如今的老师,也正处在40岁到50岁的年龄,重现了上世纪50年代那一幕。当然,时代不同了,政策的对头,措施的得当,成了搞好昆曲传承的关键。尽管面临巨大困难,全国的六大昆曲院团,当时号称“昆曲八百壮士”,奋战在艰难困苦的第一线,在政府的全力扶植下得以生存下来,这是搞好“传承”的先决条件。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国家对昆曲的扶持政策使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几大昆曲院团一片忙碌之声,应该说经过数年努力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由于多年来长期积累了许多问题,我认为当前在昆曲的传承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粗略估量至少有以下情况:一是青年演员的“家底”还很薄,离师长和观众对他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差距。二是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昆曲几乎每个行当都有优秀演员,但到现在只以小丑、小旦、小生“三小”为主。这是历史所造成的一种“残缺”现象,这是当前昆曲传承的“先天不足”。三是昆曲院团在“再培养”方面面临各种困难。 “再培养”的实质就是昆曲的传承工作。现在的戏校,昆曲师资不足,昆曲生源紧缺,所谓的毕业生都存在“营养不良”状况,有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实际上只能算个“半成品”,到了剧团不得不进行补课。剧团是以演出为中心的,要静下心来集中力量搞好传承是有困难的。剧团的客观要求是要经常有大戏、新戏来吸引观众、争取经费、争取得奖,而对于费力、费时又费钱而成效却不显著的“传承”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讲传承很重要,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忽略的重要原因。 出路在打破地方局限性 我认为要做好昆曲的传承工作,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有计划、有步骤、有经费、有对象、有明确目标、有具体措施。 首先,对能够担当传承工作的老师进行一次脚踏实地的调研,弄清目前昆曲界究竟有多少老师可以负此重任,还有多少剧目需进行抢救。 第二,确定承当“传承”的对象。实行四定:定人、定戏、定时、定演。 第三,昆曲传承可以用“集中”和“分散”两种不同方式:“集中”即如文化部每年在七、八两月指定上海、杭州等地,举办“培训班”进行专项传承。“分散”意指各个院团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出时间,聘请老师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承。无论用集中还是分散的方式,都要由文化部“保护、抢救昆曲办公室”制定统一规划。 第四,要把传承工作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抓。每两年搞一次传承的汇演。 第五,要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一些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完善的小戏,经过导演或老师的加工,使之成为较好的小戏,或新创作一些好看的“小戏”,每3到5年搞一次“挖掘与创新”的小戏汇演;剧本、唱腔都有据可查,但表演没有传承下来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捏戏”;创立“传承”奖。对长期在传承工作上卓有成效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奖励。 蔡正仁 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昆曲艺术家,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代表作有《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千忠戮》及《太白醉写》、《贩马记》等。现为中国昆曲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在苏州揭晓
梅兰芳大剧院:尝试外包经营权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