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梅兰芳大剧院:尝试外包经营权
时间: 2007-11-27          点击量: 4138
梅兰芳大剧院:尝试外包经营权 发布时间:2007-11-28 11:08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刘妮丽 暴帆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它似乎从兴起、繁荣到现在走向衰亡或转型……11月28日,梅兰芳大剧院的落成,对观众群越来越少的京剧意味着什么,剧院引进民营公司运作的经营模式备受关注。目前,各地都在斥巨资兴建或者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大剧院,这些设备一流的剧院如何搞活经营,是一个问题。在即将到来的体制改革的风暴中,剧院如何转轨,京剧又如何发扬光大? 耗资2亿建成梅兰芳大剧院 酝酿了28年、耗资近2亿元的梅兰芳大剧院将在2007年11月28日落成开业,同时,中国京剧院将在这一天正式更名为国家京剧院。这座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化艺术殿堂,矗立在繁华的金融街与古朴的平安西大街交汇点上。从11月29日至12月22日,这座极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宏伟剧院将上演开台大戏《龙凤呈祥》,同时,还会有系列庆典演出、祝贺演出、红色经典现代戏展演等活动。 大剧院的外部采用钢架支撑的扇形屋架配以玻璃屋面,内部装饰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中国红,大墙上镶嵌着数十个金色的绘有京剧经典剧目场景的木质圆形浮雕。1000多个座位的观众厅分为上、中、下三层,一层雅座观赏视觉优良;二层最佳位置设置了VIP包厢;三层普座的设计观看演出舒适惬意。 梅兰芳大剧院将成为一个集欣赏艺术、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好去处。它将以京剧精品演出为基础,同时兼收并蓄,承接国内外音乐剧、歌舞等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成为不同艺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梅兰芳品牌铸就无形资产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为中国京剧艺术品牌的确立与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梅兰芳一生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演过的京、昆剧,包括主演和配演,总数不下200出。梅兰芳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穆桂英挂帅》等11出保留剧目,是梅氏演出的精华,也是中国京剧艺术的精华。他的舞台风范、艺术成就、流派风格,成为梅兰芳剧院的著名旗帜,渊源界碑,梅兰芳品牌可谓是无形花香比有形花香更袭人。 在11月23日,高约2米、宽1.5米的梅兰芳铜像在大剧院揭幕。当面带微笑、目视前方,双手兰花指舞弄折扇、身着中山装坐在沙发上的“梅兰芳”铜像揭幕后,梅兰芳大师的徒弟、艺术家李毓芳在铜像前不禁潸然泪下。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则围着父亲的铜像凝神端详,深情鞠躬,久久不肯离去,“这个神态真好!让我觉得父亲还活着,一直与我有着心心相印的感情”! 在当日新落成的梅兰芳大剧院大厅,梅葆玖收下了另一梨园世家、一代宗师谭鑫培的后人、著名京剧鼓师谭世秀先生的孙女谭娜为徒。梅葆玖表示,父亲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几代人,也影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 民企5年上缴1000万 梅兰芳大剧院于2004年10月破土动工,投入使用后,将以托管的形式交由张德林、余声夫妇创办的国艺升平文化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一次体制上的创新与尝试。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据悉,国家京剧院每年将从大剧院收取200万元管理费,并保证100场演出场次,除春节档期明确约定归京剧院外,其他一切经营管理都由大剧院说了算。从12月3日起,梅兰芳大剧院将正式对外营业,国家京剧院将在5年后收回经营权。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说,改制对京剧院的好处有三点。首先,剧团面向市场是有压力的,他们必须排出上座又挣钱的戏来;其次,降低京剧院的风险,经营大剧院需要增加四五十人的编制,这些人一年开销至少500万元,承包出去剧院减少了风险增加了收益;其三,京剧院在此的100场演出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剧院和剧场的效益被捆绑在一起,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做好市场推广。 国艺升平公司之所以能成为梅兰芳大剧院的经营管理者,一来董事长张德林、余声夫妇热爱京剧文化,京剧院的领导认为“必须是热爱京剧的人才能把剧院经营好”;另外,张德林、余声夫妇在政界、商界、媒体都有广泛的人脉,余声女士是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是该公司的艺术总监。张德林本身也是艺术家,早年曾为新凤霞夫妇出过画卷,并与梅葆玖、李毓芳等老一辈的艺术家有着不错的交情。 张德林向记者讲述了在长安大戏院目睹一场演出只有7个观众的悲痛往事,也正是这种冷清激起了张先生“传承国粹”的想法。但对于没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张总,该如何经营好这个大剧院呢?据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透露,国家京剧院可以协助其招聘经营管理人才,也可以采取分成、包场等多种形式合作,如遇指令性演出,院方会适当协调,以商业运作为主,尊重商业运作。 当问及大剧院的票价定位时,余声女士介绍,大剧院将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票价。比如,针对学生和老年人有低价位票,针对游客有旅游套票。余声表示,票价是灵活的,可调整的,但票价体现着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价值,要尊重艺术家的辛勤劳动,不能一味为迎合市场而无限降低。此外,余声女士还将利用自己作为艺术家和主持人的优势,在大剧院的媒体宣传、商业推广上做出贡献。比如,他们准备定期邀请电视台的主持人来到剧场,为观众介绍京剧知识,讲解故事情节,增加观演互动。此外,大剧院还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吸引有经济实力的人捐资大剧院,而他们将在剧场内建立一面公德墙,镌刻这些投资公益事业的人的姓名。 把“游击战”改为“阵地战” 梅兰芳大剧院建成之前,北京能够固定地提供京剧大型演出场地的只有长安大戏院一家,而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京剧院并没有自己的剧院,之前,位于护国寺的人民剧场是国家京剧院惟一的剧场,但2003年的一场大火使人民剧场不能对外营业了,于是,国家京剧院只能租借场地使用,到处“打游击”。 据吴江透露,梅兰芳大剧院的建设采用了合作开发、吸引社会资金的方式。国家京剧院出让国有土地,由中国光大房地产公司出资2个亿用于大剧院以及国家京剧院综合业务办公楼和舞台美术中心基地三个项目的建设,其中用于大剧院的建设资金在8000万元左右。建成的梅兰芳大剧院归国家京剧院管理使用,另有两座写字楼和一座酒店由光大房地产公司管理使用,并由其向国家上缴土地出让金。 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对梅兰芳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和概算审核后,拨款3700余万元专项用于大剧院舞台技术的建设。 据悉,这是文化部系统内文化设施建设的一次全新尝试。 为建梅兰芳大剧院,将使用了不到十年的原场馆拆除曾经引来国家京剧院员工的质疑和不满。如今,梅兰芳大剧院的落成,国家京剧院可以逐步从“游击战”转变为坐地经营,以演出季的方式系统地安排演出,更有针对性地安排艺术生产,通过创作一批有特色的剧目打响国家京剧院的品牌,把京剧的文化触角伸得更远。 京剧在日本有推广机构 谈起京剧在国内“遇寒流”的情况,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理王洪波告诉记者,并不是观众不爱看,其实市场是需要培育的。他告诉记者,“在日本,有一家叫做‘乐戏舍’的演出公司配合我们负责京剧在当地市场的落地工作。作为全世界惟一的京剧推广机构,他们做了大量的观众调查问卷工作,利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培育观众群,实现了京剧在日本市场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现在,我们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固定场次去日本演出,而且在当地非常受欢迎。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条件花上这么长时间做市场培育工作,企业往往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进行商业运作,而领导干部1-2年的短期聘用制也使得长期的市场培育工作‘断档’,通常是几百万搞点大制作,人力、财力耗尽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不是观众不来看,我们又给了人家什么呢?”4岁就开始学京剧的刘老认为:“再好的筵席老吃也烦,京剧不能总‘吃老本’,总是那么几个经典剧目翻来覆去地唱,观众也腻了。现在三天两头就是一个评选,四大名旦是选出来的吗?是观众默认的!评委本身就是门外汉或略懂皮毛,其中猫腻太多。而且,有‘大锅饭’撑着,让演员失去了积极性,演好演坏一个样,完成领导任务就行,现在还有多少演员每天吊嗓子?有人感叹现在的戏是一年不如一年,我认为是一天不如一天,以前京剧对人们的吸引那叫做‘咬人’,现在呢,质量上不去,根本没人看。” “变”才有市场 梅兰芳曾说:“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要走向新的道路,去寻求发展。” 他以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实践,为京剧艺术的继承、革新、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依据京剧艺术的规律,遵循“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原则,改革唱腔,增添音色浑厚的“二胡”伴奏,设计绚丽多彩的新颖舞蹈身段,改进化妆、服饰和人物造型,净化舞台,增设灯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戏剧改革。 梅派唱腔是梅派艺术的精髓。梅兰芳继承了王派创始人王瑶卿将青衣、花旦糅合在一起的传统,创造了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派唱腔。他一反过去青衣“抱着肚子傻唱”的旧传统,创造了歌舞并重的新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旋律。 在新编古戏里,他还创新了大量的新腔,如在《太真外传》里创造了反四平的新腔;《三娘教子》里创造了反西皮二元;在《霸王别姬》里把南梆子的速度放慢,唱成三眼板。由于节奏舒缓、腔调优美,成为了脍灸人口的著名唱段,至今流传不息。他打破青衣不能唱南梆子的旧规,为旦角闯开了一条新路。晚期的梅腔,更多地使用装饰音,使唱腔达到又甜美又深厚、刚柔相济的妙境。 想当年梅派的出现本身就是改革和自新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哪来梅派艺术。如果固执于传统,哪容得了梅派这个新生事物。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