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戏曲时讯
2025-05-11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2日-13日秦腔《卷席筒》即将上演
2025-05-10
秦岭脚下听大戏!乔村这场秦腔盛宴太攒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走进长安区滦镇街道乔村
2025-05-09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0日-11日秦腔《窦娥冤》即将上演
2025-05-09
家门口的秦腔盛宴,唱热了老陕的心窝子!
首页
>
戏曲时讯
>
戏曲新闻
南京挽救古老曲种“白局”
时间: 2007-09-11
点击量: 390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陶小明)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一枝园找到二条巷、三山街找到四圣堂……” 明清年间,边织云锦边唱小曲是南京织锦工人工作时常见的情景。工人们哼唱的小曲,正是南京人俗称的白局。但在今日南京,却是织 者不会唱,唱者不会织,白局已濒危失传。 为恢复南京云锦昔日边织边唱的盛况,日前,在南京市政府提供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下,南京白局新传人传习基地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开课,20名年轻织工将跟随南京仅存的6位白局老艺人学唱白局,将云锦织造边织边唱的传统延续下去。 寸锦寸金 边织边唱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其他曲种不同,南京白局是伴随云锦的制造应运而生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露明主任介绍说:“白局产生于织锦机房里的织工口中,是从云锦制造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其演唱内容充满了对云锦工人生产、生活的生动描述,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云锦在古时有“寸锦寸金”的美誉,它是由长5.6米、高4米、宽1.4米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生产出来的。机上坐着的人,称作“拽花工”;机下坐着的人,称作“织手”。一台织机上,通常是拽花工唱,织手合,二人边唱边织。 明清时期南京地区丝织业十分发达,尤其是云锦,因其精致华贵受到皇亲贵族的青睐,被指定为皇室御用品。当时南京的织锦工人多达30万人,“秦淮河边机户云集,杼声不绝。”这是当时的人记录的织造情景。由于织锦的过程十分枯燥,织锦工人们便用哼唱和创作民间小曲的方式来驱赶织造劳动的繁重和单调,因为工人们演唱时不收取费用,实际上是“白唱一局”,因此南京人称之为“白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局走出了织锦房,在民间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有了固定的演唱程式: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内容以叙事为主,说的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常有丝竹乐器伴奏;曲牌有“满江红”、“杨柳青”等,其独具特点的曲牌多达40种,传唱大江南北的《茉莉花》便出自南京白局的“鲜花调”。 600年沉浮 历经沧桑 专家告诉我们,早期的白局主要讲述织工们的悲喜见闻。康乾年间,南京织锦鼎盛,仅织锦机就有三万多台,织工们日夜辛劳,于是产生了诸如“三更起来摇纬,五更爬进机坎”等描述机房劳作辛苦的曲目,《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等经典曲目也在当时诞生。 在道光年间,白局已成为一种有故事、有人物、有说有唱、曲牌连缀的完整曲艺形式。据生于清光绪六年的云锦老艺人张元发回忆:“在进汉府(织染局系明朝汉王旧第,相沿称为汉府)做学徒时,不仅汉府有白局的演唱活动,我还听父亲讲过,白局在太平天国定鼎天京、追奠阵亡将士的盂兰盆会上也摆局演唱。” 到光绪年间,每逢盂兰盆节,白局便在满街传唱,这时候的白局常常将很多当时发生的社会新闻、重大事件编成“新闻段”。如清光绪二十八年春,聚宝门夜半崩塌十余丈,城下居民屋毁人亡、惨不忍睹,白局艺人很快把这件惨案编成段子《倒城墙》,在民间传唱开来。后期的白局更是加入了群众自编的当地趣事和短小见闻,许多曲目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如《抢官米》、《过水荒》等。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混乱、封建王朝被颠覆,丝织品失去了主要的消费市场,南京的织锦坊纷纷倒闭,与织锦同气连枝的白局也逐渐衰落。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丝织业的不景气,白局几近销声匿迹,许多悦耳动听的曲目曲调相继失传。 新中国建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南京曾于1960年成立白局剧团,有意发扬白局文化,将白局重新搬上舞台。但在随后的“文革”中,剧团被解散,白局再度被打入冷宫。 保护白局 迫在眉睫 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兴衰,南京现存的白局艺人仅剩下马敬华、周慧玲、徐春华等6位老人,能上台演出的只剩下5位。“我现在已经70多岁,其他几个人平均年龄也有60多岁,再不传下去,白局真的要失传了,不能再拖了。”谈到白局,当年南京白局剧团的当家花旦马敬华老人激动地说。为将白局传承下来,马敬华老人特意从生活的河北保定赶回南京。 民族的东西不能丢,但据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介绍,“现在云锦研究所的织工已经没人会唱白局了。”“白局已经断了将近半个世纪,再不想办法传下来就晚了。”王露明说。 “为什么白局现在没人学?”白局老艺人周惠琴解释说,“人家压根儿就不知道是什么,怎么舍得把自家孩子送来学呢?”周惠琴老人身体不好,但多年来她一直为白局的传承坚持在外义务演出,“等到唱不动的时候我就不唱了,我就是不想让它失传啊。”老人伤感地说。 扬州扬剧、苏州评弹等,都是全国有名的地方剧种,但有着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南京,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地方戏。“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它传承下去。”采访中,不止一位白局艺人对记者这样说。 2006年,南京白局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王露明的看法是:“申遗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南京白局回到百姓生活中,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得让白局回到它得以发源的织锦工人中,只有这样,白局才能得到重生。” 白局云锦 永不分家 2006年,南京云锦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和白局自古不分家,我认为,如果云锦申遗成功,也要一并保护白局。”王宝林说,“让白局与云锦并存是我们在云锦申遗文本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许下的庄严承诺。” 云锦是白局产生的母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在南京市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帮助下,南京云锦研究所请来六位白局老艺人,开设了白局传人传习培训班。对此,马敬华老人激动地说:“这35年来,我虽然没有天天唱,但是没有一天忘记过白局,听说要开课传弟子,我很高兴。白局终于能传下去了,我要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挖出来。”王宝林也满怀希望:“织工们很快就能边唱白局边织云锦了。” 经过老艺人们多年的整理挖掘,南京白局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戏曲体系。“可是真正要传承白局,还得靠唱。白局是活的东西,我们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保护,还要进行改良,让它永远能唱下去。”王宝林说。他同时表示,为将白局继续传承下去,目前正在考虑恢复昔日云锦制造边织边唱的盛况,再向社会广招对白局感兴趣的学员,将白局传人传习培训班一直办下去;白局老艺人们的表演也将录制下来,存放于条件成熟时将建立的南京白局博物馆。
秦腔剧院排演众多剧目 西安秦腔舞台多姿多彩
首届青年戏剧节开幕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