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将 军 的 情 怀
时间: 2009-03-16          点击量: 3896
将军的情怀 马俊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大秦将军》,以其独特的视角,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了王翦、秦王等人物形象。剧中各种悬念的设置,构成情节的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的尖锐激烈。布局巧妙,风格独特。最后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外。引人思索、回味,给人多方面的艺术审美享受。而最为动人心扉,令人感触良深的,当是将军的情怀。 在秦扫灭六国的战争中,论天下武功,当首推老将王翦。王家一门三代“一心事秦”,一统之日,王翦被封为武成侯,儿子王贲被封为通武侯。并在琅琊立石刻碑,向天下后世彰显其功。这样一位功勋盖世的军事天才,《大》剧并未从正面去描写其军事才能及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而是以灭楚一战为背景,通过秦王与王翦君臣之间,内在心理的冲突与交锋,重点刻画人物性格,彰显将军的情怀。 战国末期,诸侯割据,七雄争霸,战乱不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盼望天下太平。一统华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然而,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扫灭六国,谈何容易?王翦要统帅秦军,也绝非一帆风顺。统一战争,又是最具群众性,号召力的事业,需要大胸怀、大气魄。庭议之时,王翦提出需六十万兵力及军事攻略:“重兵压境,慎重出击”的正确判断。然而,六十万军乃秦倾国之兵力。关乎国运的兵权,岂可轻易授人?加之秦王求胜心切,轻信、重用李信、蒙恬等青年将领,导致二十万秦军兵败覆没。 秦王后悔莫及,他“危急时刻思良将”。这一重任,历史地、必然地落在了大将王翦身上。然而,王翦统兵,非要六十万。于是,矛盾不可避免。秦王经过苦苦思索,决定以“赐婚”之策,一则使王翦“感王之恩,拼死效命”,一则派华阳公主去监军。于是,王翦陷入了两难之境。他最感沉重、无奈的是生命的分裂:一则已被军事、战争、韬略铸就了一大半生命,又要分出一大半来应付诸多的烦心事:秦王的猜忌、疑心、多变;李斯等人的权谋、诬陷等等。 战争统帅、指挥术,是一种精确的科学,应用冷静的态度、方法来研究、判断,绝不能感情用事。而君王猜疑,乃兵家大忌。君臣必须协调一致,同心协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一统大业,王翦“大智若愚,大度如海”,他多次上奏“讨封”、“请田”,看似保全自身的谋略,实则是权宜之计,是委婉地向秦王表明心迹,要君王放心、释疑。 从王翦的所作所为,言行举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将军的人格魅力,精神情怀。他一生“谦恭勤谨”、“效命舍身”、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为天下谋一统,为苍生谋安定、谋太平。责任与使命,道义与良心,在他身上统一融合,化为四个字:报国安民。这也是他行动的出发点,内在的驱动力。 王翦自幼熟习武艺,精于用兵之道。“事秦七十年,大小百余战”。其军事统帅、指挥艺术之高超,已达“举重若轻”的境界。如楚国边境屯兵相持时,他便装斗笠,鱼篓鱼杆,恬淡从容。而一旦时机成熟,战机一到,则精神抖擞,语调铿锵,指挥若定。这种境界,是从“举轻若重”的认真磨练中得出的,是集毕生精力,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升华而成的。他一身浩气,两袖清风。既发挥军事专长,又保持其民众情怀。军事专长是将军风范,民众情怀乃将军本色。二者并行不悖,相融相生。将军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政治倾向等,直接影响其用兵之道,及军事、战争的策略。对于王翦而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一统华夏,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无战乱之苦。其内心深层次是“有情”,“不忍”百姓受苦,是基于道德良心,保持“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民众情怀。 他把自己的理想、志向,生死荣辱,与国家、民众的需求联结在一起,情感共鸣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与同情,使他自觉地担负起责任。积极进取,报国安民,奋发图强,心底无私等,正是民族精神在他身上的闪现。这种风范,对观众在情感方面的冲击力与震撼力是巨大的。提供给人们关于道德、人格、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思考,也是我们这个历史转型时代所特别需要的。将军的军事才华、指挥艺术与民众情怀,融于一起,表现出热情、诚挚、坚韧。他脚踏实地,耿直、朴实得象个农夫,一个“心地淡远的田舍翁”。处处流露出质朴、真切的生命底色,发散出固有的、难以泯灭的人性的光辉,闪烁着崇高的生命之美。他使人们感悟到,做一个给社会、人类带来光明而无私地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坦荡无私、宽宏大量、耿直朴实,这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显示出一种气度和力量。无论是作为军事统帅,还是游走山川,王翦都是一个英雄豪杰,民族的“脊梁”。 将军独特的性格风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品格情怀,不被秦王、李斯等人所理解,也超越了世俗目光及功利主义的评判标准。他的超群出众,不同凡响即在于此,精神的崇高亦在于此。关注民生,忧疾民苦,即是对人类的关爱。其民众情怀,具有超迈古今,跨越时空、国界的魅力。因而,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热爱、敬仰、怀念。 结尾处,将军在抛洒纸钱,祭奠将士的亡灵。其实,是在祭奠他心中那永不泯灭的热望,亦是他内在情怀的外在表现。这实在是人性美的闪光。将军伟岸的身躯,最终隐于山水之间,似已化作高山、大河,融入黄土地之中。其精神、品格,又如高大挺拔的杨柳树,越长得高、越垂得低,这姿态,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寓示着博大的胸怀。其形象,自有一种阳刚之美,潇洒之美。且血肉丰满、形神栩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爱,不由肃然起敬。 《大》剧主题鲜明、含蓄而不直露。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真实地展现人物性格。看似君臣猜疑的俗套,实则匠心独运,从另一侧面反衬出将军的精神、品格,及其情怀。揭示出秦王特有的心理性格。 同时写了将军与李斯、赵高等人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内在心理、性格的冲突。其激烈程度,剑拔弩张,在戏剧审美上,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戏剧性、趣味性。也使人们看到了真善美与假丑恶、忠与奸之间的较量,水火不容。因而,廓清吏治、近贤远佞,在思想领域里,继续清除封建余毒,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不容忽视。 《大》剧的舞台呈现,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如秦楚交战时的战争场面,如结尾处的秦军兵阵图等群舞场面,威武雄壮、撼心动魄。给人以极强的、整体性的情感冲击力。烘托氛围、深化主题,使《大》剧更具艺术张力。慷慨激昂的音乐唱腔,给人以阳刚壮美的艺术享受。 主演赵扬武,重在刻画人物性格,一举一动皆从人物心理出发。他搜集、阅读了多种相关资料、书籍,了解掌握历史背景,深入体会将军的内在心理情感,尽量从思想情感上向人物靠扰,表演具有一定的心理深度。最为突出的是其唱腔。他充分发挥嗓音优长:高亢、洪亮、音色淳厚,富有磁性,感情饱满,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情感,淋漓尽致,人物形象鲜明,感人至深。王新仓饰演的秦王,唱、做并重。两人演对手戏,主要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心理交锋与冲突,从而更衬托出王翦作为大秦将军的崇高的精神风貌,及品格情怀。 秦腔团艺术实力雄厚,演出阵容强整,雷涛(饰李斯)、徐松林(饰赵高)、谭天杏(饰华阳公主)等人,均有上佳表演,各显特色、相互辉映,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饰等各个门类通力合作,协调一致,与剧情紧密配合,共创舞台艺术的整体美。从统一战争的大背景中,显示将军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性格力量,及英雄的气概和胆略。塑造真正意义上的人,给人思考、回味的空间,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易于引起共鸣。使人净化心灵,升华精神,从而寻找到一个真实、高尚、理想的自我。《大》剧的现实意义即在于此。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