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10-24
【西安天天有秦腔】10月27日折子戏专场(三)即将上演
2025-10-24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办第47期学术大讲堂
2025-10-23
【西安天天有秦腔】10月24日、25日秦腔移植剧《五女拜寿》即将上演
2025-10-23
【文化强省大家谈】李梅:践行艺术为民宗旨 守正创新振兴秦腔事业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戏曲艺术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
时间: 2007-12-30
点击量: 6082
戏曲艺术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 [日期: 2007-12-03][字体:大 中 小]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戏曲出现衰退现象,戏曲团体萎缩,戏曲走近低谷,究其根源就是失去了观众。这里有客观原因,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和休闲生活呈现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戏曲没有创作出更多的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戏曲创作与时代脱节了,就会失去了戏曲赖以生存的基础——观众。 戏曲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并茂、载歌载舞,唱、做、念、打俱佳;又注意群众性,做到雅俗共赏、平易近人,使观众在看戏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福州闽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兰花赋》,在创作之初就立足市场,将戏确定为一部既能参加会演,又能取得丰厚经济回报,同时让观众爱看的戏。正是基于从观众审美趣味出发的创作思维,闽剧院几易其稿,几经修改排练,精心打造,最终将《兰花赋》排成一出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清新高雅歌舞场面、优美动听的唱腔设计的好戏。《兰花赋》自2001年参加中国第七届戏剧节取得成功后,一直活跃在城乡的演出市场,观众普遍反映这个戏剧本编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结构精巧、人物生动、唱腔优美、场面热闹、新颖别致,老百姓爱看。这出戏的成功说明,戏只有编得生动感人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近年来戏剧不景气,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不可否认,我们没能创作出好作品来吸引观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戏曲创作没能急观众之所急,想观众之所想,创作与时代脱节,这样戏剧走下坡路也是必然。《兰花赋》叙述一个反贪的故事,这是当今社会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创作和排演过程中,我们重视了观众的参与作用。如果仅仅把观众作为服务的对象,那还不够。其实有时戏曲创作还需要把观众当做参与对象,把观众当作戏曲创作中的一员。如果说编、导、演只完成第一阶段的创作任务,那么戏曲创作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观众的观看(共同创作),通过观众这个审美者的最后评判,才能算完成戏曲的最后创作。因此,我们在戏曲创作中总是要设法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观众的创作积极性,使演出的剧目不断得到提高。如《兰花赋》的演出,从最初的新排到最后的参加会演,历经十几次的修改,都是不断地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进行修改的过程。观众积极的参与,提出宝贵意见,是《兰花赋》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戏曲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戏曲团体为了参加会演获奖,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排练会演节目,舞台美术没有遵循戏曲艺术的创作原则,一味地追求大制作,追求豪华,动辄花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获了奖,似乎很风光,却忽视了观众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忽视了观众的需求。观众不肯看这样的戏,其结果是会演之后就偃旗息鼓,将好不容易排出来的戏束之高阁。这种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断送戏曲的前程,这种只为会演而排戏的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戏曲是千百年来在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它是为观众而存在的,戏曲演出依赖着观众,戏曲创作在观众共同参与下最终完成。我们要以观众的需求作为戏曲艺术创作演出的出发点,只有这样做,戏曲艺术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中国学术腐败的根究竟在哪里
京剧"科普"之徽班进京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