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服务“两个面向” 实现艺术创新
时间: 2006-09-21          点击量: 3978
  作者:于平       艺术活动,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创新,是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性。但事实上,并非任何意义上的艺术创新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就是说,对艺术创新活动本身也有个价值评估的问题。讨论艺术创新,我们不能不关注艺术创新的价值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有价值的艺术创新的问题。   一、人只有在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具有创造性。 我们说,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实已经意味着艺术家是这一创造性活动的主体。艺术活动的创造性,是艺术家在解决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所涌动的创造激情和高扬的创造精神。指出“人只有在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具有创造性”,是英国著名美学家贡布里希在系统研究视觉艺术史之后,得出的一个平实而朴素的论断。因为在贡布里希看来,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不仅在于他们对艺术史种种艺术“历史图式”的知晓和掌握,而且在于他们能为感知着时代脉搏的“心灵图象”创造新的图式。翻阅艺术史,我们可以知道种种艺术的“历史图式”是历史上那些杰出艺术家“心灵图象”的冷却和沉淀,而他们的“心灵图象”又是对其所置身的历史的感应和反映;他们“心灵图象”的冷却和沉淀,是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所涌动和高扬的创造性。刘云山同志不久前在对文化界“四个一批”人才的讲话中,强调“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要求我们的艺术家“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我以为正是指出了文化创造的本质,也点明了艺术创新的路向。   二、人的创造性是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实现的。 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新,不是艺术“历史图式”的拆卸和组装,当然更不是那些“历史图式”的粉饰和把玩。但事实上,人的创造性,或者说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又是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实现的。谈艺术的创造活动,我们之所以总要辩证地审视传统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继承与发展、实践与认识等种种关系,正在于艺术活动的创造性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又实现于另一些历史条件。实际上,所谓的“历史条件”并非已成“明日黄花”的历史,它还包括我们当下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尚。陈晓光同志在今年的全国艺术创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艺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要促进有利于艺术创新的生产机制和运营体制,要营造有利于艺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拓展有利于艺术创新的前行路向和行动机遇……我以为,这将为我们的艺术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丰富的“历史条件”。   三、艺术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艺术演进的必然。 当下的中国,正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而创新。正如艺术的存在不能自足于人类社会之外,艺术创新活动也不能超然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创新不仅是艺术演进的必然,而且体现为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艺术演进的必然来看,作为艺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艺术家不可遏止的生命激情成为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艺术家超越“历史图式”去建构“心灵图象”;而作为艺术创新活动的累积,艺术史永无止境的“精神天梯”成为艺术创新的恒远追求,它诱导着艺术家将自己在“精神天梯”上攀登的“心灵图象”实现在艺术史的超越和建构中。我们认识到,一部艺术史,事实上是艺术家的心灵建构史;而真正构成艺术史的心灵建构,又无不留有艺术家所置身的时代与社会的深刻烙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心灵建构史,本质上仍然体现出一定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这一视角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着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新的真正源泉,因为唯此我们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着的文化需求是艺术创新的理想归宿,因为唯此我们才会真正实现艺术创新的价值。   四、艺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艺术创新的精神品质。 在我看来,“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不仅可以视为对艺术创新价值取向的一种倡导,而且可以看做对有价值的艺术创新的一种认定。心询艺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追问艺术创新的意义。艺术创新的意义,固然也包括艺术本身新的图式的建构和新的历史的累积,但其更重要的方面,我以为是指向艺术所置身的时代和社会,是对其所置身时代和社会的真切感应与善意促进。事实上,既便是指向艺术所置身的时代和社会,艺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本身也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这是因为,艺术创新的真正源泉——人民大众不断创造着的社会生活是多样化的,还因为其理想归宿——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着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新,总是人民大众不断创造着的社会生活激发起艺术家不可遏止的生命激情,而高品质的艺术创新,又总是在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中建构起艺术家永无止境的精神天梯。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艺术创新活动,并不能实现其价值含量和价格支付的统一。在艺术创新活动的产销流程中,主要不是艺术家创新劳动的计量决定艺术创新产品的价格,其价格往往取决于大众当下文化需求的程度。因此在一定时期,期待艺术创新活动获得较高的价格而形成“产业化”经营,会或多或少地诱发艺术创新活动的投机心理和浮躁心态,也会或多或少地使艺术家(如果还算得上的话)在物质上缸满钵溢的同时而在精神上血贫体虚。   五、服务“两个面向”是当下艺术创新活动的用武之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可以认为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价值取向,当然也是我们艺术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新”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价值”,所以人们才说要创新,要求新,要破旧立新,要革故鼎新,要推陈出新。“三个面向”本身也包含着求新和创新之意。然而,要真正实现有价值、高品质的“新”,我们还真是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面向未来与背靠传统的关系、面向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关系、面向现代化与守望历史感的关系等。就当下的艺术创新活动,特别是就当下的舞台表演艺术创新活动而言,我以为还要特别处理好坚持“三个面向”和服务“两个面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关系。 在当下积极、稳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已成为我们调适舞台表演艺术生产的重要原则。在服务“两个面向”的前提下谈艺术创新,其取向首先是大众对艺术的欲求而非艺术家对大众的诉求,而其最实质的改变是艺术产品意识形态价值的淡出和生理快感价值的凸显。艺术创新被“浅阅读”的时风卷入了“过把瘾”的港湾: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创新的智慧表露为“戏说”的机锋,艺术创新的手段整合起“原生”的形态,艺术创新的触角伸向那“山水”的景观……于是,迎合市场还是引领市场、迁就群众还是提升群众的问题提出来了;于是,艺术规律还是市场规律、审美取向还是娱乐取向的问题提出来了;又于是,艺术创新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估、当下价值和长远价值的问题也提出来了…… 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这与它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往往又是那一生产方式促成了生产体制并制约着体制的变革。与文学写作、美术创作等“个体化”的劳作方式不同,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团体化”的劳作,其间的艺术创新活动,不仅体现在一度的编剧和作曲、二度的导演和指挥、三度的表演和演奏等系列步骤中,而且体现在舞台表演和舞台科技的整体呈现中。这种“团体化”的生产方式,相对于“个体化”的艺术生产而言,需要更为清醒和健全的“大脑”——这便是“制作人”这一艺术生产组织者的应运而生。作为一位艺术生产的组织者,他必须使自己的生产单位解决“自生能力”的问题,他必须首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效益问题,他必须在服务“两个面向”的前提下来思考艺术创新的问题。这样看来,在舞台表演艺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创新”似乎抹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其实,正如“群众”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其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式的,“市场”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也是多方位、多类型的。 当前的舞台表演艺术创新,在服务“两个面向”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服务对象的考虑。比如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就要考虑国外理解视野中的中国民族艺术,杂技剧《天鹅湖》艺术创新的成功就是基于此种考虑。二是服务场所的考虑。比如为着进军旅游市场而出现的山水景观表演,虽然就表演者的艺术呈现相对于剧场而言是弱化的,但其特殊的场所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也具有艺术创新的意义,《印象·刘三姐》便是这方面的成功。三是服务手段的考虑。当代舞台科技如灯光、音效、景观营造等手段的进步,也成为提升舞台表演艺术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台表演艺术创新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以至于形成当前艺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部分和显著特征。这在前东方歌舞团(现中国国家歌舞团)《蔚蓝色的浪漫》、《华彩唱风流》、《火一样的羞涩》等一系列作品中得到充分呈现。四是服务主体的考虑。随着市场、群众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既往的“演艺圈”正在被拓展,既往的“演艺”概念正在被增容。比如《功夫传奇》就将河北、河南许多习武的青少年视为演艺后备军,对其“功夫”进行“演艺”的包装不仅创新了一种艺术样式,而且为这一服务主体创造了就业渠道。事实上,在服务“两个面向”的前提下,艺术创新活动更多地还是发生在各艺术样式自身:比如以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声腔体系构成自身艺术主体的地方戏曲,在服务于方言意识淡化的都市观众中思考创新;比如设置一定戏剧环境从而展开戏剧行动、构织戏剧情节、刻画戏剧性格的话剧艺术,在与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的影视艺术的较量中思考创新;比如某些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歌舞艺术,也在考虑如何在一定“主题”的旗帜下,着眼于精炼语汇、严谨结构、统一风格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服务“两个面向”前提下的艺术创新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创新,而要从事并实现这个创新,本身还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有一个在艺术创新活动中建立“义利”统一观的问题……是的,服务“两个面向”,十分强调艺术创新活动当下的价值,但正是在当下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不断追求中,艺术创新活动有了实际的意义,也有了持久的动力。(转自文化传播网)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