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挽住转身退去的戏曲
时间: 2006-09-13          点击量: 3914
中国的戏曲,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5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入选的第一个项目不是音乐,不是舞蹈,是昆曲。   今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18个项目,戏曲占了92项,涉及112个剧种,超过民俗、曲艺等任何一个门类。戏曲的庞大与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我国的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浸染着浓重的地域特色,渗透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诗歌乐舞、丝鼓铙钹、唱念做打之中,绵延着不尽的民族精神,集结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不光历史悠久,剧种尤其丰富。周秦时期的优孟而冠,汉唐时代的歌舞百戏,宋元时期的杂剧南戏,直至明清的传奇乱弹,390多个剧种先后粉墨登场,在中国舞台上演出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乐章。戏曲像一条不间断的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牡丹亭》、《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千百年久演不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穿透时空,连接起过去与未来。戏曲如一方诗意的绿洲,力挺着东方的文化形象。   戏曲曾经很红火,独霸江湖。近年来却逐渐式微,踅向边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戏曲剧种近400种,如今仅剩267种,50年间100多种戏曲样式飘逝而去。现有剧种中,有一半剧种仅有业余演出,另一半剧种有些正离我们远去。当今我国有不少天下第一团、天下末一团。不论是第一团——天下只此一家,还是末一团——天下仅剩一家,都无声勾勒着戏曲转身退去的苍凉背影。过去观戏代表身份和体面,如今赏曲却多少显得有些“落魄”。我们有理由忧虑,再过十几年,或许几十年,舞台上还有多少鲜活的剧种探身亮相?   我们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推土机不断轰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艺多元化态势交替扭升,现代化进程动摇着源自农耕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虽然我们有了文化遗产日,有了艺术节和戏剧节,有了民间戏剧七次走上北京舞台,有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活动,还是眼睁睁看着戏剧衰落。守护者的责任,什么时候都不能推却。   虽然戏曲从城市退却,在乡村却贴着地皮生长;戏曲被快餐文化推至边缘,却花样翻新成长在别的姊妹艺术之中,电影电视、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甚至流行歌曲中,听得到戏曲的铿锵旋律和婉转丝弦,优秀的民族文化时时张扬着卓越坚韧的品质。但是我们的守护依然行程艰苦,如何用民族的艺术表达民族的感情,如何将民族的传统表达方式延至下一代,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守住阵地,抓住机遇,传承创新,更为重要。否则,滋养了无数人文化记忆的戏曲,有一天声音寂寥,芳踪难觅时,我们到哪里去触摸熔铸民族灵魂的伟大的艺术力量?到哪里去倾听古老心灵的深情诉说?身处文化趋同时代的我们,如何能以鲜明的文化个性,引领后人走上“回家”的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望海楼)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