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11-04
古韵承文脉 梨园续芳华(委员笔记)
2025-11-03
【西安天天有秦腔】11月4日-5日秦腔《龙凤呈祥》即将上演
2025-11-03
秦腔《再续红梅缘》火出圈!11月5日、6日登陆安徽大剧院,带你重温经典雅韵!
2025-11-03
秦腔《西域风尘记》首演获赞,11月加场邀您共赏传统新韵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县级剧团的问题及对策浅议
时间: 2006-08-17
点击量: 7629
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有县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624个,其中戏曲剧团1470个,县市级院团生存状况十分困难。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浅析 1、演出“五多五少”,即公益的多、商业的少,城里多、农村少,现代歌舞节目多、传统戏剧节目少,本地多、外地少,场次多、收入少。 2、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演职员在40岁以上、属于“团带班”,30岁以下、专业艺术学校毕业的很少;剧团人员几乎都是演员,绝大多数只会演传统的戏剧剧目,不会唱歌跳舞,缺乏编剧、导演、营销等经营管理人才;文化水平低,“团带班”的都是小学文化。 3、经费不足,设备陈旧。有的剧团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大多数是差额拨款,财务每年拨的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要自己找几十万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足额发放工资!演艺设备、服装十分陈旧上,剧场简陋,许多剧团只有一点东拼西凑的、大剧团淘汰的灯光、音响设备。 4、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人人都是事业单位干部,人人都端“铁饭碗”,想离开的人走不了,剧团不想要的人又推不走;工资是按演员职称发,而职称又基本上是按工龄评,干得多的甚至是能找钱的人(主要是能演出现代歌舞节目的青年演员)工资低,干得少的甚至无事可做(如戏剧演员、乐员)却工资高;结果是少的不想干、老的没事干,收入都很少、牢骚都很多,没有演出(商业)心里慌(无钱发全额工资)、有点演出又要吵(没有参加演出的得不到补助要吵,演出节目多的演员补助不多也要吵)。 前述4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演出“五多五少”是果,“人员结构不合理”、“经费不足、设备陈旧”和“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因;“人员结构不合理”是果,“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因;“经费不足、设备陈旧”是果,演出的“五多五少”是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其他几个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对策建议及理由简述 要解决县级剧团生存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从县级剧团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的最佳选择是,在不改变事业单位性质前提下,从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加强内部管理三个方面着手: 1、改革用人制度。按“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工龄达到30年、年龄40岁以上的“团带班”人员全部退休,其余的实行全员聘用制。以签约的方式吸收少量有较强艺术表演特长的年轻演员、营销人员和编导人员(不占事业编制)。 演员职业有其特殊性,“团带班”人员更是如此。县级剧团的演员一般是十几岁参加工作,年龄不大工龄很长,戏剧演员年龄大了可以演出但没有观众(市场)需求;歌舞演员,特别是舞蹈演员30岁以后大多不再适合演出。因此,这些人应该早一点退休,在退休年龄问题上不能与其他事业单位干部一样。 2、改革分配制度。将剧团聘用的原剧团演员的职称工资标准作为档案工资,按政策定期调档、晋级,实行“岗位工资+演出补助+年终效益奖金”的分配方式。 全体人员按岗位确定基本工资,仅占工资总额30—40%。演出演出补助的计发方法,以签约的方式确定人员每一场演出的岗位、角色、工作量,每月或季度按实际演出场次计算、发放。但是,每场商业演出的收入并不搞“分光吃完”,提取一部分作为年终效益奖。效益奖的计发是以平时的考勤、培训、遵章守纪以及工作(演出)绩效为基础。 每一个人聘任一个岗位、每场商业演出的收入并不搞“分光吃完”,既能对人员进行常规的管理,又能保障没有商业演出、没有收入时剧团能够正常运转,还可以提取一部分经费用于创作新节目、聘请编导和营销人员。每一次演出都签约确定岗位、角色,既适应每一场演出的不同需要,又能够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还是适应演出行业实际、科学评价演职员工作的质与量的办法。 3、加强内部管理上,一是规范行政管理,主要是剧目节目的排练、演出的常规管理;二是提高的市场营销能力,增加商业演出场次和收入。 由于剧团领导干部大多是表现突出一些的演员,加之属于“团带班”,文化水平普遍低、管理能力比较弱、管理方法也不多,特别是多年来习惯于上级安排工作,对于科学规范的剧团管理、市场营销等,在心理上“怕”、在策略上“差”、在方法上“拙”,存在很浓的“戏班子”管理痕迹,在营销上仍基本上是等客上门,而不是主动去找客户。(来源: 文化传播网 )
如何培养当代戏曲观众
“人民”在哪里?——有关国办基层剧团定位的思考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