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10-31
【西安天天有秦腔】11月1日-2日新编历史剧《西域风尘记》即将上演
2025-10-31
红色沃土传薪火 惠民演出暖民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赴旬邑马栏开展红色教育与文化惠民活动
2025-10-30
【西安天天有秦腔】10月31日折子戏专场(四)即将上演
2025-10-30
秦腔《西域风尘记》:“人才兴院”践传承之责,“守正创新”绽时代新声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话剧与戏曲需打开彼此之门
时间: 2006-08-07
点击量: 6691
“话剧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京剧表演程式化的东西多,缺少对人物的塑造意识,话剧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优长,京剧应该向话剧学习。”近日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谈到求艺生涯时说。她回忆自己年轻时几乎天天进剧场,并希望今天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也能多向话剧艺术取经。 与此同时,新版昆曲《桃花扇》在北京首演,也引起关注。它的导演是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话剧导演来做昆曲,人们从作品中看出它与传统戏曲的不同。之前,曾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导演也是话剧导演,是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 一方面是戏曲人从话剧中寻找戏曲艺术的突破;一方面是话剧向传统戏曲的学习。与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交谈,他们常回忆起过去与戏剧界频繁交流的光景。排练间歇,三五相伴去戏楼看戏是那时话剧人的必修课。谈起在舞台上的人物塑造,老人们常提起的是杨小楼、梅兰芳这些戏曲大师的名字。 向更远处追溯,北京人艺创始人之一的焦菊隐,可称是当代历史中自觉主张话剧向戏曲学习的重要人物。上世纪30年代,焦先生远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西方戏剧。他用法文发表的博士论文,不是对西方戏剧的研究,而是《今日中国之戏剧》;留学归来,他创建了中华戏曲学校,培养了后来中国京剧界的许多重量级人物。正因为有了传统戏曲的积淀,焦先生才有了后来话剧中国学派的摸索与初创,虽然将戏曲与话剧融合的最初尝试如《虎符》引发了不小争议,但一路坚持下来,终于创建了今天人们得以望见的《蔡文姬》、《茶馆》等地道的“中国话剧”。 环顾今天的艺苑“两界人士”,是否依然葆有互学的热情,得到的回应是“很少了”。爱戏曲的话剧人,多已年华逝去无法再度登台;向话剧“偷学”武艺的戏曲人,也多已暮年,鲜有机会向后辈传授心得。 而时下正值人生中年的“少壮派”从艺者,能够如前辈一般,有意向话剧或戏曲学习者,又有多少人呢?当话剧演员言必称演一集电视剧片酬多少多少万,戏曲演员忙于各地商演飞来飞去时,还有多少人能够有一份心境和时间,走进剧场,安静地注视台上,向昔日的双生姊妹艺术潜心求教呢? 戏曲是我国本土的传统艺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话剧是上世纪初由西方飘来的种子,落在了东方的土壤中。两相对照,前者一度被称作“旧戏”;后者相应成了“新剧”。新与旧的结识从冲撞不断,到友好互学。而到当前,有意识地游走于戏曲与话剧之间汲取养分的从艺者成了少数。二者有共同的艺术基因与生存土壤,不能在今天断了曾彼此相系相融的血脉。 话剧与戏曲在今天的共生共荣,离不开彼此艺术上的融会贯通,同时也包括生产经营的经验互学。两者需要彼此打开交流的大门,让爱艺术、爱戏剧的人得以自由进出,让传统的中国戏曲与本是舶来品的中国话剧,都得以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当代经营理念的注入,共塑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戏剧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
跳出传统职能的窠臼 强化保护曲艺的责任——“首届中国曲艺团
现代戏要善于在平凡中抒写崇高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