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谁在为豪华昆曲买单?
时间: 2006-06-14          点击量: 4027
在《1699·桃花扇》中16岁的“李香君”与2l岁的“侯方域”是否青春逼人尚不得而知,从北京保利剧院二楼俯瞰,黑色大理石地面反射的灯光常常眩目。印象深刻的是史可法等忠烈战死而亡的那一连串翻身摔倒,是福王诸人的锦服闪闪发光的刺绣,以及下半场石小梅出场后昆曲韵味忽然呈现的时刻,由这些碎片式的感受连缀在一起而导致的那个侯李二人终成陌路的结局显出突兀似也就不奇怪了。把长篇巨制浓缩在三个小时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选取蕴蓄家国兴亡而非仅是儿女情长(如《牡丹亭》)的题材体现了田导一贯的豪放气度,虽然此番将士们的过招打得有些仓促,让人得出昆曲的武戏衰落在情理之中的结论,但我们还是期待孔尚任这一部当年震动朝野的传奇能给新世纪的红男绿女们或者一丝的触动。衣冠考究的女生踩着高跟鞋不断地从座位间穿过,她们无所顾忌的姿态提醒着“青春版”的市场策略似乎有些失效,华服、丽人,这些在影视剧中赚满眼球的手段放到偌大的剧场里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虽然申遗成功已近5年,但广大人民对这门艺术的隔膜并没有消除,为什么不是号称“国粹”的京剧首先当选遗产?是不是接下来颇受民众喜爱的越剧、黄梅戏等都将走上申遗之路? 作为一种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凝结了古典音乐的精华而能代表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杰作”,昆曲对中华民族的特殊价值在于由它提供了今人与先辈们相连续的感觉,这才是它首批人选的原因,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通则。相比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昆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一门经过文人打造后高度精致化的艺术,若非假以时日并辅以占典文化的熏陶,演员在气质上断难胜出,《桃花扇》的“青春版”与“传承版”之区别似乎就是在应证这个道理。 江苏省演艺集团借新锐导演拓展昆曲品牌,符合商业社会的法则,但操作策略不无矛盾。抛重金近500万,若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在北京仅演三场,前两场空位较多,投入显然难以收回;若以国家保护行为而论,就该降低票价门槛,吸纳更多对昆曲有兴趣的观众。那些懂得昆曲的少数文化精英族群所寻觅的是余音绕梁的情韵,那些慕名而来的新一代终不在乎戏装的华丽。连篇的报道把观众引向娇俏的佳人与丝绣手帕等副产品的售卖上,独独忽略了观赏昆曲的文化意义,于是这样一台 “靓丽”的昆曲无形中阻隔了我们与先人的联系,它似乎着意于勾起人的消费欲求,但同时亦让人怀疑:我们真的富裕得只想看豪华的昆曲了么?谁又在为豪华的昆曲买单呢? (来源:中国戏剧家协会网 作者:颜榴 )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