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中国戏曲不是只有《三岔口》
时间: 2006-06-14          点击量: 4241
《三岔口》、《杨门女将》……是中国戏曲出国演出的惯例“菜单”,自认和国外观众存在语言障碍,长期以来,中国戏曲界一直把以展示技巧为主的武戏作为出国交流剧目,由此使西方观众常把中国戏曲等同于杂耍。作为中国戏曲的一次集体实验,由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重金打造的大型文化项目《试验中国·文化记忆》从3月23日起在柏林进行了为期近20天的十场演出。 近日,京、昆、川、越、秦腔五大剧种的五位表演艺术家陆续回国,虽然艺术家们对于德国之行感触良多,但面对每场演出长达20多分钟的谢幕掌声,他们无不感慨:不要低估了西方观众的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我们拿给他们看的中国戏曲,不应该只有《三岔口》。               (来源:中国戏剧家协会网) 东西方观众的思想一样 和以往戏曲出国以传统武戏为主有很大不同,《试验中国·文化记忆》在德国的演出,都是五位戏曲艺术家突破自己剧种程式传统的创新剧目,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和实验色彩。去德国之前,五位艺术家或多或少对西方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戏曲心存忐忑,因为即使在国内,这样的演出也会招致一些戏曲老观众的不理解。最终,演出的反响让艺术家们认识到,西方观众并没有因为语言带来理解障碍,更不会因为对戏曲形式的陌生,妨碍他们对艺术家作品中思想表达的认同。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的演出结束后,一位学习声乐的德国观众特地通过翻译找到后台,对秦腔高亢激越的声腔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赵志刚的《镜像红楼》同样如此,虽然《红楼梦》和越剧男女合演,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实在有些陌生,但文化差异依然没有影响观众对于越剧唯美表演和男小生声腔艺术的赞赏。 曾经出国演出多次的李小锋告诉记者,他们团曾在欧洲演出过一次全本《李慧娘》,戏演完后,西方观众说,《李慧娘》很像是东方的“人鬼情未了”。那一刻,他发现人心是相通的。所以,不要以为西方观众看不懂“文戏”,相反,有深刻内涵的剧目往往更能赢得他们的认同。至于所谓的语言障碍,李小锋说:“欧洲人的电视节目都有五六个版本的字幕,看字幕对他们是一种习惯,基本不存在语言问题。”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