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亲情、信仰与时代——观《西京故事》
时间: 2012-09-25          点击量: 4132

陕西科技大学艺工101 马路平

    在记忆里,小时候是听过秦腔的,每逢过年和十五的时候城里都会专门组织唱戏,那时候顶多也就是个凑热闹,真的一次都没听懂过!

    当《西京故事》第一场开始,钟声敲响,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那种观念——呈现在面前的已不是以前儿时的“戏”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戏,何等的令人兴奋与期待,暗自告诉自己应该认认真真的去“洗耳恭听”与心领神会了。

亲情

    随着舞台上的情节发展,思绪也进入了剧情而时起时落,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担忧,尤其是剧中老罗一家人寻西京梦的艰辛历程,更是触动了心灵中最脆弱的神经,为了整个家庭而终日劳苦的父母浮现于眼前而久久不能离去。那种伟大成就了世间最无法比拟的情感力量,生吾于世,甚微抚养,无所征求,一切文字,一切赞美与歌颂都显得何等苍白无力。也许他们没有带给孩子物质上的充裕,也许他们无法给予孩子深奥的人生教诲,但最朴实的行动下却总有着最真挚的爱,漫而四溢,潺潺不断。身为人子,又有何缘由不去如他们爱自己一样去回报于父母,虽然与其情相比微不足道,却总算是给心灵点点应得的慰籍,所谓百善孝为先,即是如此吧!

信仰

    对于老罗一直坚持护树,更是觉得做儿子的应该是支持老父亲的,因为老罗一家世代对紫薇树的感情已经不是金钱可以代替,这树是他们家对于祖先和生命,以及全村人对于西京梦的一个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不只是老罗要坚持,罗甲成以及所有后代都应该坚持去护树!这种守护已经跨越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延续,而成为一种精神的时代救赎。没有精神的时代是悲哀的,没有信仰的生命是苍白的,不管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坚守心灵中的高尚净土,并为之奋斗与拼搏。

时代

    在整个剧情中还有一个贯穿故事全局的就是部分城市人对于农民工的歧视与不屑。在他们的眼里,农民工是低下的没有文化的,不仅又破又穷而且脏兮兮的不讲卫生和文明,整个故事中房东老板娘从始至终的态度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她的那种吝啬、心胸狭隘与泼辣,让人顿觉小市民是那样的令人生厌,他们看不到农民工的勤劳质朴和善良,而是用门缝中窥视世界的方式去想当然的鄙视,却把自己放于一个人间上帝的姿态,殊不知平日的种种恶习相对于农民工的缺陷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多么的可悲、可笑。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总会存在着各种的相对不平衡,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正是有了这种不平衡的选择才有了更加有活力的竞争社会。作为这种社会食物链中的基础环节,农民工因为文化层次的缺失与对社会生产力贡献形式的相对单一性,而造成了其在经济上的拮据与物质上的缺乏,在这种形势下,再要求其能够如城市白领一样光鲜亮丽总归是不合情理的苛刻要求。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那些看似肮脏低下的活计哪个不是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放眼望去,那些边享受着他们劳动成果,边拿白眼去横眉冷对的所谓“城市人”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个人素质与修养了。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建设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宏伟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的概念是从建国,以至于建党之初就有的全民理念,这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什么政治任务,这是党领导下的伟大意志,是所有的国人都应该从血液里具备的最基础生存道德。虽然目前的社会中依然残留着那些目光短浅的小民意识,但民主与平等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历史进程,在众志成城的大踏步跨越中,那些“小市民”们定将自行惭愧而消失殆尽,就如剧中那些人间真爱的表现一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上所扛的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饯行的是党的意志与理念,在这种社会素质体现的“小事情”上自然要当仁不让,用实践去履行这不是义务的义务,将微薄之力融入时代的汪洋波涛。

    钟声再一次敲响,伴随秦腔民谣的响起,思绪也飞向了更远的地方。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