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传统秦腔的现代精神
时间: 2012-09-20     作者: 连希楠      点击量: 3999

2010级全日制MFA  连希楠

  《西京故事》是一出现代秦腔,它用古老的秦腔艺术为我们诉说了现代社会里在城市中辛勤工作的进城人的故事。《西京故事》以罗天福一家为主线,讲述了父亲罗天福为了儿女有更好的未来,放弃在家乡受人尊敬的教书工作和村长职务,到西京城打饼为生,以此支持儿女们的学业。然而父亲的辛劳换来的并非美满的生活,他的儿子因为受不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迷失,致使全家人为其担心受怕。西京故事很真实,它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社会,不仅是人物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古老戏曲要表达现代精神,无论在表演形式,亦或者剧本结构上都与传统戏曲存在不同。《西京故事》在剧本、表现形式和唱腔上的创造使得它更贴合戏曲现代戏的演出方式。

  《西京故事》在表演上并非如传统戏一般着重程式化表演,而是表演与剧本相互照应。演员着重塑造人物,剧本着重表现情境。相比于传统戏,它更重视戏剧故事的构造,可以说在这出戏中,表演是为故事服务的,但剧本也为演员留出展示戏曲传统表演的空间,表演与剧本结构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全剧的高潮展开在第四场,剧本也把留给演员单独发挥的唱段放在这场戏中。儿子罗甲成对童薇薇的告白被拒绝,使得他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顿时生成梦想破灭之感,接下来的唱段是全剧到此为止第一次出现的罗甲成独白唱段,由此开始,故事的矛盾进入父子冲突的高潮《西京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经历的最困顿和最劳苦并不只是和外界抗争,而是要和自己内心的抗争,剧本在此把大段的独角戏留给演员,为他们留出表现人物内心戏的空间。

  当儿子对现实失望,遇到父亲对其宣泄一通之后,父亲罗天福内心的痛苦也达到顶点。父亲在校园和在马路上的两段独角戏把一个为生活所累到顶点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为了圆西京梦举家进城,靠打饼为生,在这座城市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得到的却是儿子的不理解。当他独自一人挑着饼走出校园时,实景的舞台终于出现了戏曲舞台的虚拟性,罗天福“走出”校园,“来到”大街,布景随之变化,人物也瞬间来到车水马龙的大街。大街上的车声雨声让城市显得如此陌生,于是罗天福开始第二段独白唱段他也开始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怀念起家乡和安逸舒适的生活。然而当想起自己的出发的本意,自己的含辛茹苦,自己内心的不甘和不舍,人物的情绪和状态又峰回路转,决定不可轻言放弃。但当他带着稍微平复的心情回到家,却得知罗甲成离家出走的消息,人物和事件都在此陷入僵局,第四场在此戛然而止。

  第五场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延宕,如果说第四场戏是人物内心矛盾最纠结的铺排,那么更为重要的第五场是人物心结一环扣一环的解开,每个人物相互纠葛的情绪的疏通,以及由此塑造出来的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罗甲成回家后一家子相互间的交谈和情感的碰撞,交叠着把父亲这个形象树立起来,使得观众看到一个爱恨交加已经快被生活压垮却还要挺起脊梁的父亲形象。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先把父亲之前生活工作“窝囊”的深层背景揭示出来,体现了父亲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他人的尊重;然而即使如此儿子还是决定离开,这时父亲终于“投降”。在此编剧留出比第四场更多的空间给演员表演,从家乡的紫薇树到自己理想所受的打击,还有面对城市满然无措的困顿,以至对儿子苦口婆心到失望之极的情感,在这一段唱词中都尽情展现。生活的艰辛可以克服,最难过的是内心的声音无法掩盖。一个父亲的脊梁承受得起生活的磨砺却承受不起亲情的打击;反之,对于儿子来说也是,父亲的良好的愿望落实到现实中经受波折,反而成了对儿子自尊的损害

  所幸的是父亲的宣泄和倾诉换回儿子的大悟,罗甲成终于不再念想着用家乡紫薇树换来的钱来换取在城市生活尊严的捷径,而是要把家乡的气节一直传承下去。

  《西京故事》除了以罗天福一家为主线外,还同时穿插进行着其他家庭人物,这些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编织出一个真实的现代社会的面貌,串起进城人和城里人各自的生活,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都一一展现。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在一个人物身上概括了一群人的经历,使之成为一个形象。《西京故事》并不表现外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欺压,而是从这些人物的内心出发,让观众看到他们复杂纠结困惑迷茫的内心状态,他们是贴着地气生活的最真实的人物。

  所以《西京故事》感人,因为站在舞台上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神有气的人物。血肉神气无关地位身份穷富贵贱善恶美丑,而在于真实,真实能将戏剧的激情和热望传递到观众心中,让台下的我们与之一起经历哀乐悲喜,共通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就是剧本文学所能给一出戏提供的精气神。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