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大学生何以迷上秦腔现代戏
时间: 2011-09-22          点击量: 3957

《西京故事》引来众粉丝微博直播视频推荐——

《中国文化报》记者      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韩飞燕的博客:昨晚竟然去看秦腔戏了!竟然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听了一遍。虽然不懂这个领域的艺术,还是为这个题材感动了——《西京故事》。5231512来自新浪微博”

  “塔蓝图拉A:就这样,奇怪地被一种从没喜欢过的传统剧目俘虏了。昨天看了一场秦腔剧《西京故事》,疯了,太震撼了。希望有机会能去看的人,一定要看!!522916来自新浪微博”

  “刘伟:强烈推荐戏剧《西京故事》给各位同学们,很有意义,胜过各种电视剧、小说,即使你不爱秦腔看完也会改变态度,哪怕只相信我这一回。真的很好……5190557来自腾讯朋友”

  这是陕西高校的大学生们在看过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后在微博上发出的感慨。

  自从38亮相舞台以来,由著名编剧陈彦创作、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陕西戏曲首位“梅花奖”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的《西京故事》已经连演60余场,成为了西安街头巷尾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省委书记、省长等各级领导,到贾平凹、肖云儒等专家学者,再到最基层的普通百姓、农民工,只要看过《西京故事》的,无不为之动容。一传十十传百的好口碑,让《西京故事》一票难求。而今,这股热潮又刮进了陕西高校对秦腔不甚了解甚至持有偏见的“80后”、“90后”们,借“陕西省高校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大学生集中观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活动”的契机,走进剧场近距离观赏秦腔,完全改变了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态度,还自发成为《西京故事》的义务宣传“网络水军”,在微博、校内网、优酷视频等网站上进行大力“推销”。

一支自发的“网络水军”

  《西京故事》讲述了农民罗天福一家四口因儿女双双考上城里的重点大学,举家迁往西京“寻梦”的故事。一直以诚信勤劳为立身之本的罗天福,不顾腰伤起早贪黑劳作,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儿子甲成和女儿甲秀的求学之路,但甲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以至于将全家人拖向精神几近崩塌的边缘。罗天福强顶压力,即使日子再艰难也坚持不卖祖传的紫薇树换钱,两年后,甲秀自办了公司,甲成也学业有成,全家人都走出了曾经的阴霾,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下实现了“西京梦”。

  剧中涉及了一系列极具现实性的问题,如“农二代”面对生活重压的自卑与无奈,“富二代”生活的空虚与迷茫,农民工远离故土的凄凉和对在城市中被边缘、被歧视的愤怒等。

  照理说,这样一部主题较为沉重的戏曲作品,很难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更难以讨得年轻人的欢心。然而,《西京故事》却能让人笑中带泪、回味无穷。

  被艰难生活压不倒的罗天福,勤工俭学为父分忧的甲秀,急于挣脱困苦现状的甲成,叛逆的富二代金锁,泼辣的包租婆,妻管严的房东西门,睿智通达的知识分子东方爷爷……随着每个形象的饱满与突出,《西京故事》也浓缩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

  “我大(方言‘父亲’之意),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  编剧陈彦对于剧中带有强烈陕西方言色彩的对白和唱词,句句拿捏到位,屡屡令人拍案叫绝。而《非诚勿扰》、《阿凡达》、灰太狼甚至是“I  Love You”等英文元素的加入,更令台下的大学生神经兴奋。

  “我已经在校内网上分享了《西京故事》的视频,这么好的作品,比电影大片还好看呢,可惜知道的同学太少了!”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2007级本科生高杨看过《西京故事》后,便成为了秦腔的追捧者以及《西京故事》义务的“网络水军”。像高杨这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两个月来,仅新浪和腾讯上关于《西京故事》的微博就已超过500条,由拍客们摄下的《西京故事》精彩片段,在知名视频网站优酷网和土豆网上也已有数千的浏览量,这些大都是看过演出的高校学生们的“杰作”。

秦腔既不“老”也不“土”

   414,陕西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文决定,将观看该剧作为教育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全省高校大学生中进行推广,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陕西省首次大规模地组织高校学生观看秦腔演出。

  “听说是看秦腔,我们宿舍的同学都不愿意来,还打赌我们最多看半个小时就得‘撤退’。结果,我们不光看完了,还看得泪流满面、心满意足,最后大家还写了观后感。”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级本科生闫洁瑜说,没想到秦腔还能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感觉演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太有意思了!”

  《西京故事》同样也改变了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翟亮智对秦腔的刻板印象:“以前听秦腔,就一个字急!一句话拖很长,老是那几出戏,什么《三滴血》《十二把镰刀》之类的,剧情也不太能理解,还审美疲劳。这次真是完全颠覆了我对秦腔的印象,传统和现代的元素结合得很好,凸显了人性的善与美,以后我一定还会到这儿来看秦腔。”

  “我是河南人,这是我第一次看秦腔,以前感觉戏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今天才知道,现代的戏曲这么动人,能这样走近我们的心灵,引起共鸣。我现在充满了斗志。”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曹鹏表示。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已经成了我们宿舍的流行曲了,没事大家就哼哼。”西北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学生鞠俊杰说,剧中反复出现的这几句唱词,已开始在校园中流行。

写小人物  书大精神

  身兼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的著名剧作家陈彦,十几年来创作了多部现代戏,其中《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双双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个人两度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华编剧奖。此次《西京故事》的再度推出,也被誉为是“陈彦现代戏三部曲”。

  陈彦坦承,写《西京故事》,就是想表现小人物身上的一种生命精神和生活信念,温习一些看似平常却快被遗忘的恒常价值。“当人们开始不再觉得那些老实干事的人是最可贵的,那些凭诚实劳动获取报酬的人是最光荣的;当靠走捷径、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的人,成为了新时代大家所仰慕的英雄;当这些看似普通的价值颠覆,一旦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整个社会的根基就可能产生动摇。剧中的罗天福,就是这种朴素价值观的一个坚守者,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脊梁。”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让大学生们感动、感怀,萌发了对人生和现实强烈的关照与思考。“我们的年级越来越高,攀比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种浮躁正需要这样一剂精神的良药来对症治疗。”一位大学生看完演出后感慨道。同时,《西京故事》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了人生方向和精神支撑:“像甲秀一样,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看着罗天福,仿佛就看到自己的父亲,心里一直流泪。我也在勤工俭学,也曾失望过,彷徨过,但看了《西京故事》,我又勇敢起来了,只要有梦,肯下苦,日子就一定能过亮堂。”西安美术学院学生罗天骄如是说。

    (转载自2011530《中国文化报》)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