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陕西高校观看《西京故事》学生座谈会
时间: 2011-09-22          点击量: 14389

521下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华商报在我院三楼会议室联合召开了陕西高校观看《西京故事》学生座谈会,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共九所高校的24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同学们竞相发言,从各个角度畅谈了《西京故事》给他们带来的震撼。以下为部分学生发言: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09级硕士生  程鹏斌

我是陕西人,小时曾听过传统的秦腔,因为接触的都是传统曲目的缘故,说真的,觉得表现的事情离现实生活挺远的。等到高一(2003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迟开的玫瑰》后,尤其是这次观看《西京故事》之后,我对秦腔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那完全是一种现代的艺术在诠释古老的戏曲形式,不管是舞台设计还是情节安排都是按照现代戏剧的形式来设置,人物命运的走向,戏剧矛盾的冲突,特别贴近现代大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和罗甲成一样,是通过高考的层层选拔来到大学,大一大二时那种心灵上对生活、对全新世界充满渴望,感到理想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新的世界观、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存方式,比较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多多少少有一些不适应,甚至有一些80后、90后叛逆的倾向,与罗甲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本剧最能吸引青少年之处,每个人一来到全新的环境之后总会有不解、迷惘的地方,有些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待遇和自信,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不可能所有人的境遇一致,所以他不敢面对现实,觉得父母提供的生活与原来设想的相去甚远,这种攀慕虚荣的心理已经在多数少年的心里有了牢固的基础,当他们来到大学的时候表现得就更强烈些。因此我们会看到罗甲成的种种表现和罗甲秀的各种行为。观看之后,觉得罗父的角色更感动人心,当一个男人面对家庭的变故,依然能处变不惊,即使发生儿子离家出走这样的悲剧依然挺起脊梁面对挫折,给家人撑起一片蓝天,这种人生的豁达是年轻人不能做到的。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罗父的年纪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两代人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就像对紫薇树的守望一样,不管如何艰难困苦,总要由心底的一份坚持在那里支撑着自己。我们很幸运地看到最后罗甲成和他父亲一样在守卫着紫薇树,这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也许多年之后罗甲成也会对自己的儿女讲述紫薇树的故事,那时紫薇树不再是罗家的精神象征,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扬,这种精神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反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珍贵,成为民族的脊梁。

我是学理工科的,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么好的剧目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演出,已是大家的共鸣。一次我在学校听到两位老师的对话,感慨万千,一个老师说:“你觉得秦腔怎样?”另一个老师说:“不怎样,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我听了之后特别感慨,这肯定是没有看《西京故事》的人说的,看了这部戏的人绝对不会这么说。现代的社会资讯如此发达,能让普通人关注的,除了口碑好之外就是宣传形式了,现代大型秦腔剧也可以借鉴美国大片那种宣传模式。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要利用各种方式来宣传秦腔,让更多的人欣赏现代秦腔的魅力,这比说多少对本剧的赞美之词更有力,希望各位同学能更多的宣传《西京故事》,宣传我们的现代秦腔剧! 

西安邮电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08级本科生  原璐璐

非常高兴参加《西京故事》座谈会。我不是第一次观看秦腔演出,之前在学校里观看过“青春版《杨门女将》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也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一部佳作——青春版《杨门女将》,这次又观看了《西京故事》,真是非常好看,秦腔这种艺术表现力很强,给人以很震撼的感觉。观看了《西京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将从“自尊”、“感恩”和“守望”三方面来谈我的感受。

1、自尊。甲秀和甲成这两个从山里走出来的贫困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甲秀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自立自强,贫穷使她更加坚强。而甲成,在大都市的虚荣和浮夸中迷失了自己,甚至觉得父母卖饼、姐姐捡瓶子让他丢人,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有他后来离家出走时说的“无尊严,毋宁死”,他不想被人看低,其实没有人看低他,是他自己对自尊的理解不够深刻。到底什么是自尊?自尊首先是自己要尊重自己,甲成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给自己定位,不能接受自己贫寒的家境,而是一味地追求虚荣、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以至几次劝罗父卖掉救过一家人性命的紫薇树,这是他自己不够尊重自己,他没有用双手和大脑来创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怀揣美丽的西京梦,却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去努力。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被虚荣和自卑笼罩下迷失了自己。甲成和甲秀就是最好的例子。

2、感恩。剧中给我最震撼的一句话就是在甲成和罗父说要放弃西京梦的时候,罗父说了“天塌地陷抽脊梁”,是啊,父母对子女苦心浇灌、殷殷期望,在听到子女这句丧气话时该有多伤心。甲成出走后罗父的焦急找寻,以及甲成被罗父找到以后一家人和甲成的对话,强烈的父爱与母爱震撼着整个剧场和每个观众的心灵——我们到底该怎样来感恩为我们付出这么多的父母!可是甲成不但不知回报父母甚至还埋怨父母,埋怨父亲的“窝囊”,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卖掉紫薇树让他风风光光上学、体体面面活人,甲成真是太不懂事了。一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赐予我们双手和大脑,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创造美好生活,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此外,感恩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物之间也是这样的。罗父与百年老紫薇树之间就有这样一种情感,山洪暴发那年老紫薇树救过他们一家人的性命,罗父就对老紫薇树有感恩之心,无论生活多么窘迫都不会卖掉老紫薇树,这也是一种感恩之情。

3、守望。  整部剧中还折射出一种难得的守望精神,罗天福和农民工群体对西京梦的守望,甲成甲秀对大学梦的守望,东方老人对千年国槐的守望,罗天福对老紫薇树的守望,以及从这种守望中引伸出的对信仰的守望,对民族根、民族魂的守望,这些都是当今这个时代缺少的宝贵道德精神财富,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坚守底线,不能失去做人的根本,我们这个民族更是要这样.

 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  08级本科生  杨洋

禁锢于时代的囚牢里,我猛然看见一束光。而后,泪流满面,嘴角上扬!

不知怎么的,就和大家一起坐在了《西京故事》的演出现场了。坦白说,看之前,抱着完成学校指派任务的心理,看完以后,真想狠狠抽自己一巴掌!真的庆幸自己来过,看过。

至于这部剧讲了什么,我在这先不说,只想把我的所得和大家分享,然后等你们也来告诉我,你们同样泪流满面了!

我是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里长大的丫头,对秦腔的所有印象就是乡里的村头小戏台上吼得震耳欲聋的高腔大调,饭都不让人吃安生!二十几个年头了,竟然没唱过一句。然而,《西京故事》的每句唱词我都细细地听了,念了。以前,肯定是不会主动去看秦腔的,但从此之后,我一定会在新剧目上演的时候,走进我们的秦腔剧院,再被深深地打动一次,再一次。表演艺术家们在传统的剧种上做的这种和时代相融合的变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台好看的剧目,更是对时代、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思考。对这样的表演,我欲赞美的言辞太多,但言语是苍白的,形容不了活生生的情感呀!我想,以后在秦腔剧团里和你们相遇时,我还是只能内心慷慨激昂,但却词穷语尽!

剧中提到老唐槐、老紫薇树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们村头的那棵老皂角树,眼前满是忙收时在那乘凉的叔伯姑婶们抹去的汗水和晒得通红的脸庞。是啊,和剧中的甲秀、甲成一样,我是农民的孩子,抬头看西京城的霓虹灯的时候,我也迷茫过;也会在看着父亲踩不实的右腿和白得过半的头发时想想自己选择大学生活到底是错还是对?我看《西京故事》的时候,剧中的父亲和女儿的坚持,让我想到了自己,多像啊!就像在说我和我父亲一样,所以,我的眼泪就稀里哗啦地奔涌而出了。但是,我收获的是一份肯定,一份要把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值当的坚定,一份我可以对世界大喊: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我拥有无穷的智慧与力量的骄傲!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会对生活、对情感有不同的体会和表达,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有机会看到《西京故事》,因为我想让你和我一样,拥有喧嚣后的宁静,拥有迷失后重拾的信心,拥有知爱还会表达的能力,拥有泪流满面后嘴角上扬的感受。

在此,我想以爱的名义,对《西京故事》的编剧、演职人员,对这部戏做过任何大大小小贡献的老师们表示我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为秦腔文化倾注的这些心血,谢谢你们为我们年轻一代上的这神圣的一课!

我有一个梦想:就算大地苍凉,我如朝阳,一如既往! 

 西北工业大学  机电学院08级硕士生  窦杨青

观看完这部戏,它给予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众口难调,这是自古的道理,从未有一部作品能够让全场的观众都屏住呼吸又掌声雷动,从未有一部作品能让全场的观众都湿透眼眶又斗志昂扬。因为这需要何等的气魄与力量,而《西京故事》恰恰就是这样悄然无声的做到了。

《西京故事》让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命运百般刁难,对于紫薇树,他用不变的誓言报答感恩;对于西京梦,他用勤劳的双手托起子女一片天;对于苦难的生活,他用永不低头的意念自强不息;对于现实,他用脆弱的脊梁扛起不屈的精神。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感恩、责任、执着、自强乃至压不断的精神脊梁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努力学习的。它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剧情当中,比对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灵魂。我想当我们继承并发扬了这些熠熠生辉的优点,我们一定能够成为精神领域里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07级本科生  任崇顺

观完全剧,我们被震撼了,沉浸在那支贯穿始终的秦腔民谣中,久久不能自拔,现场的好多同学还有我们的老师都是潸然泪下。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西京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从戏中的罗甲秀和甲成这两人的性格差异中可见一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温家宝总理53与各界青年座谈时给我们青年一代提出的“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五点希望。

还有一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跳脱时代背景的框架,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志的驱使下,不能深入理解的我们会产生很多逆反的思想和行为,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下,我们如何能把握好自己,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贫不折傲骨,富不骄纵张扬,能够自立自强,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观完全剧,兴奋加激动,更多的是感动,因我们好多同学的亲身经历跟剧情大致相似,所以最多的是发自心底、发自肺腑的深深的共鸣……

 

西安美术学院  国画系  08  本科生  李凌飞

在一个淅沥的雨天里,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现代秦腔剧《西京故事》,因不了解,大家难免觉得有些不情愿,一些同学一直在小声抱怨着。排队,进剧院,雨声已经被隔断在外边,但一场心灵的雨却悄悄落满我们心底。在舞台上,我们随剧情一起波动,在变换的灯光的映照里,每个人的眼角都挂着一朵朵晶莹的小花,那是我们心灵的雨水,那是我们共同融化在《西京故事》里的温暖又带着苦涩的泪滴。这么多年了,第一次感受到这种震撼,这不是美国大片能够带来的头晕目眩,不是传销广告营造的虚假泛滥,这是我们每一颗心灵在自己真实的故事里的震颤,是细雨中风信子带来故乡的消息,是暗夜里相思藤上刻满青春的絮语。

在随后的讨论会上,大家激动地陈述着自己的激动,每个人的心跳都在感动里起伏,每个人的发言都不同,但那种和《西京故事》一样的真挚感情正像窗外淅沥的雨一样淋湿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而我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作品,真的,没有完成。我在想,好的作品不是在解答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打开长长的思索,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绝的不是空气中电磁波的共振,是我们被深深打动的心弦悠悠的回响,是我们被淋湿的心灵久久的呼应!

《西京故事》,我们的心灵故事,我们灵魂深处绵绵不绝的淅沥雨声。

 当带着我们共同的青涩身影的甲成对自己背负着生活做人的双重责任的老父亲谈起“尊严”的时候,我们为自己的不懂事羞愧万分。尊严,难道只有那些被名牌被虚荣支起来的衣架子,被不知所措的浮躁撑起的假面子才是我们要的尊严?难道那淳朴的乡亲的信任和支持,难道那对生命的执著信念和坚持,那不卑不亢的默默劳作就不是尊严?如果这样,那我们宁愿永远不要那虚伪浮躁的假尊严!我们还小,其实我们早该长大,因为父母在默默里已经渐渐老去,像村口的树,是身边的人。我们多虚荣一天,父母就多衰老一日!

“体面的生活”,当我们对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万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无私地赐予了我们身体和颜面,我们从未想着回报,却去责怪父母没有给我们“体面的生活”,我们简直不该领受父母那无私的赐予啊!想起在老平原上日渐衰老的双亲,泪水只有淹没愧疚的伤心的鼻梁。不由得就想起海子的几句诗: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矮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凳子

     明天早上

     霞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踏黄昏

     我知道你日见衰老。

日渐衰老的岂止是父母的容颜,更多的是他们对我们即使轻狂荒唐依然毫无怨言的期望;他们毫无怨言,坚持,等待,在晨昏的守望里鬓发皆白!我们,站在这个更多的是美好和未来的城市,接受着永远是希望和进步的知识,真该收起青涩、浮躁和偏执,用坚持和努力进取回报斑鬓双亲,为这个伟大时代奉献我们青年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毅力!

为了我们共同的《西京故事》,为了我们心灵深处那淅沥的雨的洗礼!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0级硕士生   

我是第一次观看秦腔。当然,以前也听说过秦腔。我是河南人,是听着豫剧长大的,那我就由豫剧说秦腔吧。不管是豫剧或是秦腔,也包括其他很多戏种,貌似都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老人还可以,但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少对戏曲感兴趣。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缺乏创新,很难与时代同步。但是有的戏曲已经开始注意到这点,比如说豫剧。豫剧有一个现代经典戏目《我爱我爹》,讲述的是如何从精神世界关爱老人和孝顺老人的故事,因为其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现实结合的比较紧密,结果很广泛的流传开来,可以说在河南是家喻户晓。咱们的《西京故事》虽然说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是却和《我爱我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只有和现实紧密结合,贴近现实,才能永葆鲜活的生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西京故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后是唱词。有很多唱词非常传神,非常鲜活。比如有一句唱词,具体记得不是太清楚,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羊羔吮奶的时候都是双膝跪地的,何况人呢?它形象地传达了人应该知恩图报,感恩父母的信息。此外还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从大气苍凉的腔调中,可以感受到西京人乐观向上,拼搏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整部戏表达的是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思想,但是唱词也不乏幽默诙谐,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唱词和表演表达出来,这也是这部戏的一个成功之处。

最后是内容对我的一些启示。除了刚才说到的对父母的感恩,在面对生活上的挫折时,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力更生。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趟不过的河。怕只怕自己丧失斗志,自暴自弃。面对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应当脚踏实地,切忌心浮气躁。

 最后感谢所有演出人员和幕后工作者,为我们贡献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谢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09级本科生   

在黄土地上长大,在烟村院落中度过童年,秦腔的曲调经久不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源泉,慷慨激昂却又似懂非懂的曲风不经意的会萦绕在我的耳边。像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时不时的给我讲述着遥远而又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我个人以前不是很关注过秦腔,我也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喜欢听流行音乐,然而,前几天观看了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之后,让我对越来越被大家忽视的陕西秦腔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并为之虔诚的折服。

《西京故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导的一部大型秦腔现代剧,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走出农村的大学生进入城市之后的心理落差和重新确定生活方式、坚信生活理想、健全生活心理的艰难过程,传递着在任何生活际遇中都要挺直腰板、保持生活激情的精神信仰。当过乡村教师、做过村长的老农民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携妻举家进城开始了自己的“西京寻梦”的历程,靠家传手艺“千层饼”供养儿女读大学。结果女儿罗甲秀传承父志,一边勤奋攻读,一边既搞环保又拾废品以勤工俭学;儿子罗甲成却在浮华虚荣前背弃父志,指责姐姐拾废品丢了自己的脸,失恋后弃学出走甚至想自杀轻生。房东西门锁一家居高临下,利欲熏心。最终罗甲成经过千辛万苦的挣扎与思想的感化,重新确立了人生的价值观,走出迷潭与困惑,迈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从《西京故事》中折射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和心中的感慨。在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感恩之心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羊有跪膝之恩,鸟有反哺之情,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含辛茹苦的操劳了一生,为我们有一个锦绣的前程而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不惜砸锅卖铁为我们铺平道路,而我们,可能只因为追求一时的浮华而忽视了这些,罗甲成的趋名逐利,爱慕虚荣,让我嗤之以鼻;罗甲秀的淳朴奋进顽强不屈,让我心悦诚服;金锁的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甚至仗势欺人让我感慨万千。无论何时何地,  精神的纯洁远远高于物质的享受。时刻要提醒自己面对物质诱惑时要处若不惊。如今的我们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复杂社会,难免会在利益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丢失了平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渐渐从脑海中烟消云散,而这一部戏,恰恰让我们重拾遗失的文明,精神得到升华。

剧中,罗天福的诚实淳朴和一群村里人的憨厚让我回想童年的天真无邪;那隔年封笺之外人性最初的流淌和人格最初的凸显;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素颜朴实与自立自强……繁华的世界落寞了感动的依稀,红尘的匆匆埋没了恩情的留恋,尘世的茫茫搁浅了感触的承载,林立的高楼朦胧了灵魂的净水……而《西京故事》真真切切地贴近生活,情感丰厚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农民工罗天福、农民工子女罗甲成、罗甲秀和房主西门锁一家等人物形象。

 观看时,我注意到西门锁家房后的那棵千年老树与反复提到的罗天福家乡的那两棵已有七百年历史的紫薇树。千年是历史的一瞬,人生是大海的一粟,越时间之流,渡人生之舟,观剧中风雨,知心中冷暖。千年是历史的凝聚,是精神的凝结,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永远也不能丢弃的美德,老人的守望,让时间变浅,让内涵变深。梦在跳荡、变换,人在寻觅、确立。一棵千年老树与树的守望者在故事中守望着故事……

情到深处,溢于言表,这部戏所散发出的飘逸的芬芳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切切实实地感受它的炫彩辉煌与独特高雅……

西安理工大学机仪学    08级本科生  赵向南

当时怀着一颗好奇而激动的心走进戏曲研究院观看大厅,看完《西京故事》后,却是带着两行热泪,带着感动和感激走了出来。《西京故事》真实感人,切近生活,的确感动了去看戏的每一个人。

 首先,谈谈我对秦腔艺术的了解以及这是不是我第一次看秦腔。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村孩子,对于秦腔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听戏,看秦腔,而且我的母亲也是特别喜欢唱秦腔戏的,所以对于这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我还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了,这肯定不是我第一次看秦腔戏,但是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秦腔现代戏,第一部让我真正感动的秦腔戏。

其次,谈谈为什么《西京故事》这部戏能吸引这么多大学生的共鸣?

 第一个原因,这部戏不像传统的秦腔戏,使我们这些对秦腔陌生的80,90后听不懂。它是秦腔的现代剧目,唱词简单明了而且还带有对白和字幕,让我们都听得懂,看得明白。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西京故事》的故事情节贴近现实,真实感人。罗甲成、罗甲秀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自强不息,心怀梦想,在城市打拼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正是我们梦想实现过程和奋斗史的真实体现,所以才吸引了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的共鸣。

     最后,我说说这部戏让我最感动的几个人物。  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干部、前民办教师罗天福,以及他的女儿罗甲秀。罗父那种面对困难生活的坚强和执着,还有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深深地感动了我。特别是他对子女的关怀和关爱,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他用那永远压不弯的脊梁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他代表了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作为和甲秀一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善良孝顺,自立自强。作为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她并没有事事依靠父母,而是在学校勤工俭学,做家教赚取学费,借此来减少家庭的负担,减轻父母的重担。她善良孝顺,自强不息,善解人意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面对困难挫折,我们不能气馁,不能怨天尤人,而要自立自强,不断努力,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重复多次的那一唱“我大,我爷,我老爷…”慷慨激昂,气势雄壮,催人奋进,这一吼,吼出了西京人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坚定,吼出了西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亮出了西京人永远压不弯的脊梁。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秦腔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教育。我们年轻人也要更多的关注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获取更多的人生意义。

 西安理工大学  光信息09级本科生   

“秦腔”,在我来西安求学之前,只是偶尔会在网上看见,但却是非常陌生,完全没有概念。来到西安后,对它稍稍有了一些感觉,就只觉得像是兴庆公园里面那些爷爷奶奶们唱的那样,觉得好空洞,是没有曲调的瞎哼哼。直到这次观看了《西京故事》,完全颠覆了秦腔在我心中的看法,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由学校组织来到研究院门口,带着好奇与激动,我走进了剧院,一下让我惊住了,多么逼真的场景,那大树,那房屋,还有那一轮明月,一度以为它们都是真的,直接就把我带进了故事里。表演开始,我随故事摆布,演员们的一哭一笑也都粘贴到了我的脸上。或悲或喜,或焦虑或释然,几度哭泣几度欢笑,完完全全呆在故事里,看完不禁感叹:以后可以告别电影院,研究院就是我周末的归属啦!剧中一幕弟弟甲成看到姐姐捡塑料瓶后,那种不理解,觉得丢脸,对姐姐的怨恨,让我心寒透顶。而当父亲罗天福看到懂事女儿为减轻家里负担所做的事后,那种心酸,那种欣慰,那种心疼,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仿佛让每个人都走进了他心里,真真切切感受作为父亲爱莫能助的心理。回顾全剧一家人带着希望来到西京城,经历各种波折,生活的压力,房东的刁难,儿子的叛逆,女儿的就业,一家人坚强的生活着,最后儿子在离家出走后回心转意,女儿也创业成功,两位老人回到乡下去守望那两颗救命星紫薇树。故事触动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仅仅只是感动,更多的是带来了共鸣与反思。

怎样避免大学生心理的扭曲,虚荣心太强?怎样去帮助贫困生而又不伤到他们的自尊?很多棘手问题在剧中展现,也是现实生活中急切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大学生本人,只有自己调节好心态,不要轻易被外界所诱惑,稳扎稳打的做好该做的事,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学生的快乐,也能承担起大学生的责任。不忘感恩,不忘责任,这就是《西京故事》给我们最大的教育。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9级硕士生  郭黎星

之前并没有观看过秦腔,《西京故事》是我第一次正式观看秦腔。

我们的父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平时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忽略了对我们在思想上的教育,因此出现了像戏中甲成这样脆弱的心理,那么《西京故事》恰恰对我们青年学生起到了这样一个教育作用,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了我们的父母受的苦以及对我们的爱。

我想但凡是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思想教育活动,无论是什么样形式,我们都喜欢并且愿意观看。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08级本科生  翟亮智

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于秦腔并不陌生,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一辈子都是面朝秦岭,与秦腔为伴。打小起就听说过《三滴血》《十二把镰刀》等传统曲目,印象中的秦腔就两个字描述:急!吵!感觉经常是一句话要吼上大半天,加之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一直对秦腔没什么好感,甚至颇有抵触。

415,学校组织我们前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看了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之后,秦腔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彻底被颠覆了。至今犹记得那天舞台上忘情展示的演员,犹记得在场同学个个眼眶湿润,犹记得自己内心的波澜壮阔。从剧院出来后,我几乎天天都在网络上关注着有关《西京故事》的最新进展和学生评价。出乎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是,铺天盖地的赞扬声在各个门户网站与论坛中像炸开了锅一样随处可见。《西京故事》的成功绝非偶然,它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紧紧抓住了大学生的灵魂,让我们产生了强烈共鸣的同时又深受鼓舞,为更加坚定地迈向下一步人生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首先来说它的形式,我认为《西京故事》最亮的一笔在于它将秦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诸多现代元素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剧中出现了宠物狗、单反相机等多种体现现代都市气息的道具。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吸引我们年轻一代的眼球,不至于让我们感到陌生,进而能够使越来越多的我们接近秦腔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可以说,《西京故事》开启了秦腔的新纪元。

其次是内容。为什么《西京故事》让我们每个人看完心中都会暖暖的?我想就是因为它凸显了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善。细数所有角色,罗家四口、东方老人、街道办主任、房东家人、农民工、学校同学,所有的人都在倾力演绎着“善”,就连反面角色房东太太在发现鞋子不是老罗家人所偷之后都表现出了发自内心的悔恨,这其实也是善,我想每个看到这一段的观众心中也是满满的感动。在当今,社会矛盾凸显,生活节奏飞快,很少有人真正静下心去关注到底什么是善。其实,在我认为,如《西京故事》所表现得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论贫富贵贱都是善,都能谱写人生最美的乐章。

我们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西京故事》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共鸣与震撼,更是勇气与信念。我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却坚强的拾起了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会更加成熟、坚强的面对今后的道路,感谢《西京故事》!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本科生    刘小虎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有塌过腔。”这一声声激昂的呐喊,着实震撼了我的心灵。有幸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看了《西京故事》,被剧中的场景、人物震撼所吸引,那个下午一直有那样一股宏壮的声音在胸中激荡,那棵千年老树与树的守望者在故事中守望着的故事足以让我们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铭记在心。

第一次看这么大型的现代秦腔演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老罗一家四口在西京城里的故事为主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梦,都在走向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从来都很艰难,也许这个梦遥不可及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只要自己不放弃,那么我们就能够给自己的心灵塑造一方净土。汪丁丁说我们都在寻找一条“回家的路”,在《西京故事》中,虽然老罗一家是背井离乡而到西京城寻梦的,但是也是为了儿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想在城市中寄人篱下、饱受艰难呢?最终,所有人都是要走向回家的路,回家才是每个人永远的归宿。

老罗一家正如很多的农民一样,一辈子本本分分,恪守着做人的本分,从不敢逾越传统。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儿女都考上了西京的大学,所以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西京城,这里的西京城并不一定就是指“西安”,而是很多很多像西安这样的城市。他们在老家有很多老紫薇树,老罗始终守着这些树不肯卖也是守着自己的责任。而来到西京城后同样在居住的地方有这样一棵老树,这是编剧的用心良苦。而后来发生在老罗家的很多事让这个本来就拮据的家庭经历了很多的沧桑,但是就是这样,老罗他们一家最终在西京城圆了自己的梦,而后来又有了更多的“老罗”来西京城寻梦,这也反映了中国几十年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一些弊病,农民只有通过让子女上大学才能够走出大山,才能够去寻找自己的梦,也许我们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感触,使我们对那段历史以及现在真真实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那么这样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寻梦的过程中有所启发。

毋庸置疑,《西京故事》是一部好戏,她已经开始展现出现代秦腔剧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她不仅能够在陕西取得巨大成功,而且还会走向全国。作为一名大学生,观看了这个剧,我也有自己的“西京梦”,我也想在自己寻梦的过程中让自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面对寻梦途中已经碰到和将会碰到的许多磨难,我们不能像甲成一样自暴自弃,“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都要挺起脊梁做人,做铮铮铁骨的人。

西安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09  本科生   

首先回答《光明日报》老师的问题(你是不是第一次看秦腔?秦腔是不是和你想象的一样?你能否接受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以后会不会经常和同学去剧院观看秦腔?)。

我是陕西人,但是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没有很深的认识,也没有用心专门去了解过,第一次认真地欣赏秦腔是在去年由小梅花艺术团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有幸观赏了青春版的《杨门女将》,当时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戏,那是一部传统的剧目,看后被秦腔热耳酸心的唱腔深深震撼,由于有了上一次的经历,这次听说要观看这部《西京故事》时就很积极自觉地观看了,但《西京故事》带给我的冲击又是更深层次上的,因为这部剧与现实结合紧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或自己周围人身上重叠的部分,而且整部剧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囊括了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社会问题,从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阶层问题以及文化传承问题,最后又上升到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自强不息与爱慕虚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我心里久久回荡,这应该就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所要达到的效果吧——不只是可以享受观赏的过程,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在观赏过后能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一部戏是会在有限的时间内结束的,但是,思考是不应该停止的,否则就等于忽视了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它所要达到的更高更远的艺术价值了。

其次,就剧中的人物给我的印象谈谈我的感受:罗甲成,他不能接受自己生活的现实,总觉得自己过得低人一等,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做人”,觉得姐姐捡垃圾、吃同学的剩饭给自己丢脸了,这种虚荣加暴戾的心态使他一蹶不振,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定父亲的“西京梦”,然后做出辍学、离家出走等一系列伤害自己也刺痛亲人的事情,他的这种不能接受现实的心理让我想到一句话“我们应该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这是一种能够使人平静的心态,罗甲成就是因为缺乏接受现实的平和心态,从而心里有些扭曲以至于做出了伤害自己和家人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先接受生活现状,然后像他姐姐罗甲秀一样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在一家人的辛酸泪中醒悟过来,面对现实,重振旗鼓,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硕博连读。

罗父:罗天福,他作为老实本分、勤劳朴实、坚毅执着的农民形象的代表,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一家人以及全村人的期望,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正因为此,他在自己的“西京梦”被儿子彻底诋毁时,在痛定思痛后又挺起了那“从来都没有塌过腔”的脊梁骨,以自己坚毅的品质成功的影响了儿子和周围的人,他不是“窝囊”,是有大智慧,是大智若愚,他身上有一种大气,一种默默的坚持,一种无言声张的厚实,他把自己的这种品质贯彻到底了,最后圆了自己的“西京梦”。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最缺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08  本科生  鞠俊杰

首先,我是一个山东人,老实本分。来西安上大学三年,即将毕业步入社会,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也在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人生定位,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大学里大部分同学是陕西本地人,他们朴实直爽,奋发上进,讲义气,有很多我值得敬佩的地方,直到月初观赏了《西京故事》这部戏,我真正地被陕西人的精神打动,用“勤劳朴实,铁骨铮铮”这两个词语来形容陕西人的精神品质最合适不过了,戏里那句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秦腔民谣更是这两个词语的最佳诠释。

看完这部戏,我真正认识到,陕西人奋发上进,为了信念坚定不移的那种铁骨精神,不只是值得敬佩,更是值得我们不懈学习的。戏里罗父的脊梁被沉重的担子压得直不起来,眼看要垮掉,但是心中的信念铸就的铁骨铮铮绝不会让陕西人刚毅的气力塌腔。

十三朝古都西安辉煌的历史就是由千百万个罗父铸就的,“勤劳朴实,铁骨铮铮”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部戏的艺术层次不必多说,教育意义更是难以言表。它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只是在人生观的教育层面,它已经彻彻底底影响到了很多青年人的灵魂。看完这部戏,灵魂无不得到升华。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大学生,80后、90后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美好时光长大的,父母多数是知识分子,对我们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我们都知道,奋斗都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有一个充实的人生,琐琐碎碎父母的谆谆教诲,孜孜不倦老师的辛勤指导,都在为我们的人生确定方向。可是经历了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教育,我们真的是缺少一种彻彻底底震彻心灵的教育,《西京故事》这部戏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用传统艺术的方式,修正了我们游离的灵魂,让我们浸渍在浮躁的花花绿绿的社会里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希望教育机构能够参考这种教育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受益。

观赏了《西京故事》,心中因为浮躁的社会产生的空虚一扫而光。它给了我们脚踏实地充实生活的动力。

 长安大学统计学专业  07  本科生  闫洁瑜

《西京故事》这部剧我看的比较早,当时是通过华商报组织的读者活动和同学一起去的。去之前我们对秦腔艺术一无所知,周围的同学也表示不理解,认为秦腔只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才喜欢,但当我们流着泪看完整部剧,那种心潮澎湃和感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之后学院和学校分别组织了观看这部剧的活动,每一位看过的同学都受益匪浅,其中唱词还一度成为大家交流的热点话题。

《西京故事》选取罗天福一家人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的是成千上万农民工家庭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生活打拼,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社会生存,却无法得到城里人的尊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我曾经也歧视过农民工,认为他们文化低素质差,是城市的污点。这也反映了现代人“笑贫不笑娼”的畸形心态。为什么我们对于靠自己双手的人不能给予尊重呢?

另外,比起罗老师的坚韧,甲秀的自强,我更喜欢的是甲成这个角色。这个角色没有从正面展现农民勤劳质朴、坚强自立的优秀品质,而是从反面刻画了一个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迷失方向的年轻人。他浮躁、虚荣、叛逆,而这正是现在大多数青年的真实写照。在进入大学后,家庭条件的参差不齐让很多同学开始把精力放在攀比上,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养成。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自我严格的要求。我们不能指望父母的奋斗成果,而是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奋斗,勤勤恳恳的去工作,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最后我想借这次机会向剧作人员,演出人员,以及所有为这部剧付出的幕后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你们辛苦的工作,让我有了这次受教育的机会。谢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2010  本科生   

观一部好的戏剧,应问一个好的问题,而我想问的是:光给大学生看《西京故事》这部优秀的戏剧,是否已完全发掘了它的价值?

《西京》给我的震撼是毋庸置疑的,可我最在意的是它点醒了我,那它又点醒了我什么?大学生的虚荣生活观是一种社会病,而《西京》是一剂良药,几近做到药到病除,可去的是根,还是治的是标,单纯解决大学生的虚浮是否是足够的呢?很明显病的根不在大学,在那更多的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同学身上,高中生有之,初中生有之,小学生亦有之。我是半个城市人,我10岁进的城市,我在村里下过沟上过树,我清晰地记得我搬入城市那天看到的小女孩,她很漂亮,相当的漂亮,但漂亮的不是她的人,而是那身衣服,与当时我身上土气的衣服相比,那真的很漂亮。  我当时没跟她打招呼,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应该是有一丝丝的羡慕与自卑吧!很明显在那之后我硬是要母亲买衣服。这是一个10岁小孩的虚荣!

又好像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一样,她有个弟弟比较叛逆与虚荣,她正好借《西京》教育他弟弟,她弟弟无疑是幸运的。问题是这世上有千千万这样的弟弟,可是否有千千万这样的姐姐,他们应该让谁去帮助?《西京》中的最大“主角”农民工兄弟,他们的儿女假使一天突然进城,是否能抵抗住大都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甲秀一样把住本心,艰苦奋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甲成一样浪子回头,那这些人怎么办!今日的《西京》帮助了一批学生,可明日又有新的一批来到都市,此根尚未除啊!!!

为此,我们是否能将《西京》的传播面设定得更广一些!

 西安交通大学  中文系  07级本科生  王雪枫

看过《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这三部戏,可以说每场戏我都是在感动与启发中度过。就《西京故事》来说,我看过两次,也引起了我很多反思,农民工如何才能获得城市生活的公平对待和合理尊重,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去尽可能缩小城乡人在思想观和物质生活上的差异,我们又将通过什么途径,历经多长时间才能缓和社会现状。在戏曲舞台上,剧作是通过相对和谐、相对平缓的艺术表达方式将社会问题呈现出来,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看到了问题,我们就不能逃避,应不断探究,不断深挖在问题背后所存在的时代因素与社会隐患。

在此之前,或许有很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很少走进剧场,也很难安下心来观看戏剧,但《西京故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识,它演绎的是在我们身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生活故事,塑造的是与我们形同类似的底层百姓原型,它的真实、亲切,足以感动每一位观众,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这部剧成功地昭示出年轻一代在当下社会所缺失的正确的、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那些传统的珍贵的寻常价值,让老百姓去温习那些现已或多或少被大众所忽视,所埋没的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对于我个人而言,它带给我的是洗礼身心的精神力量,让我可以重新认识现实的种种问题,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认为《西京故事》不仅仅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它带给青年人的精神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很感谢戏曲现代戏对我的文化熏陶,让当下浮躁与盲目的我,能够在如今喧嚣浮华的社会背景下,找到一个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或者说前所未有的能够进行心灵沟通,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大众话语平台,社会需要这样的戏曲艺术,时代也需要这样优秀的剧作。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09级硕士  生张承志

429下午,我观看了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触动非常深,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感情细腻,一幕幕的冲突扣人心弦;舞台场景优美布置加上灯光效果,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演员的精湛演出,表演非常投入,感情细腻,动作到位,把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令人回味许久的好戏,带给我许多的共鸣,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追求博爱平等。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农民工,城市的屋檐下,角落里,马路边,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天晴下雨,我们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农民工为城市做了那么多,但他们生活得却很艰辛。农民工盖了楼,自己住在窝棚;农民工修了马路,自己开不上车;农民工安装了煤气管道,自己烧着蜂窝煤……  农民工在城市里应该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尊严,活得像城里人。

其次,我们应该追求理解和谐。农民勤劳、纯朴、细心,市民懒散、较真、泼辣,两者生活习惯和说话方式不同,有时难免会产生冲突,冲突归冲突,但大家的心是善良的,是归真的,真、善、美在他们的心底,最终大家和谐了,理解了,农民和市民最终相拥流泪了。

再次,我们应该追求自强不息。无论年长、年少,无论穷人、富人,无论农民、市民,人无完人,都会浮躁、虚荣,都会气馁、彷徨,但坚强和执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信心是精神根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像剧中“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似有低回哽咽,但终究气血充盈,高昂向天;梦在跳荡、变幻,人在寻觅、追求。

最后,我作为一名西北工业大学的航天人,我在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要继续秉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展现出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坚强,展现出永远压不折的脊梁!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博士生  胡友笋

列宁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中国戏曲是典型的大众艺术,无论溯其源头还是究其本质,都与现实社会、市井人生密切关联,并以其日臻成熟和完善的形式,在其传延数百年的史实里,传达着对社会现实与时代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然有清以降,随着戏曲走进庙堂,戏曲在声誉日隆中则逐渐演变成“贵族的艺术”、“小众的艺术”,甚或是部分从业者所津津乐道的“高雅艺术”、“精品艺术”,成为需要进入博物馆如古董瓷器般加以精心供奉和呵护的“传统”和“遗产”,而逐渐丧气了其连接地气、关注现实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进而也与当下普通大众的价值关切和审美取向相去甚远,更不用说深刻表现当代生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京故事》之所以能令专家叫好、观众叫座,很大程度上正在于其主动承续了戏曲反映现实、贴近大众的优秀传统,表现出对当下社会热点、民生难点、时代焦点问题的积极而强烈的艺术性介入。

诚如剧作者陈彦所说:“《西京故事》是一部接地气的戏。”该剧准确把握到了当下社会普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通过罗天福一家人在城市寻梦过程中的艰辛和悲欢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生存群体的“苦”与“乐”以及社会基准价值的“常”与“变”,也反映了青年一代在社会变革中由精神迷失到被唤醒的过程。如果说,剧中主人公罗天福一家人的生活是故事的“点”,进城民工的底层生存和新一代青年的人生彷徨是故事的“线”,那么当下现实的诸多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问题则构成了故事的“面”。而这“点”、“线”、“面”的经纬交织,又真切、生动乃至全息般地再现了当下中国的真实图景。说其真切,乃因剧作题材和内容与今天的社会现实是如此地接近和富有同步性,诸如民工进城、底层生存、学生就业、房租涨价等正是时下的新闻话题。言其生动,乃是戏曲舞台的立体性和流动性营构、表演者贴近人物的细腻表演,使观演者无不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审美满足。至于全息般再现,则因为城乡对立、贫富悬殊、观念冲突以及民工生存艰辛、社会恒常价值萎顿等社会万象与生活矛盾都在这部戏里得到了既典型又生活化的表现。

应该说,近年来的“底层文学”、“打工文学”业已关注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并对其底层挣扎和艰辛给予了多方描绘。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所谓的“底层写作”热衷于展示底层群体的惨烈物质生存状态,暴露其精神世界的荒芜,而鲜有对其温暖人生和可贵品质的发掘和揭示,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感发人心的精神力量。

与之相比,《西京故事》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展现了底层生存的硬度,而且还以动情的表演展现出了底层生活的温度和底层人性的高度。诚如剧中六次响起的主题曲“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底层生存的艰难并未消蚀这一特殊群体恪守诚实劳作、勤劳致富的朴素价值观念和人格信仰。剧中罗天福父子俩因“卖不卖老家那两棵老紫薇树”而产生的对话和矛盾,以及父亲无奈向自暴自弃的儿子跪地“投降”的情节,真切展现了勤劳致富和自立自强等社会恒常价值在当下社会所遭遇的冲击、质疑和尴尬。然而,该剧并未停留在对此乱象的揭露和展示层面,而是在打动人心的表演中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恳认了诚实劳作、自强不息这一社会恒常价值。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该剧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和朴素情怀的热切关注、对底层民众道德光彩的热情发掘和展现、对社会基本价值的真诚确认和思考,既难能可贵,也使其获得了连接现实人心的温度、深度和高度。

概言之,正是富有冲击力的现实题材、强烈的情感共鸣乃至直逼人心的价值追问,使得《西京故事》真正成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一出戏。进而言之,与其说《西京故事》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表明了包括秦腔在内的戏曲艺术从来不缺乏良好的群众基础而只是缺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优秀剧本,毋宁说是也为今天的戏曲创作和发展指明了前行之路——只有承续其关联现实的传统,寻找切入当下生活的关节点,艺术性地表现大众人生关切,才能重新引发时代新感动。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