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西安天天有秦腔”带来的启迪
时间: 2011-02-22     作者: 陶 冶      点击量: 2992

  网上传说,来西安旅游满足三大愿望:吃羊肉泡馍,看兵马俑,听秦腔,才会不虚此行。作为西安人,尤其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朴素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概就是吃羊肉泡馍和听秦腔了。
  以前,吃羊肉泡馍或许不费事,但听秦腔则要碰机会。尽管早在2006年5月,秦腔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人们还是感叹,市场经济,人们的精神生活多元化,秦腔这个西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似乎走下坡路了。当然,连国粹京剧都面临生存危机,何况咱陕西的秦腔呢!
  这一切,都随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2007年10月开始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今,千场演出已经顺利完成,可“西安天天有秦腔”却并没有谢幕。现在,不仅外地游客可以欣赏原汁原味的本土秦腔,而且本市居民,也有了自己钟爱的秦腔根据地。听秦腔,再不用等机会,可以想听就听,而且还听得起。有权威媒体评论,“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有了这样的特色,振兴秦腔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号称“百戏之祖”的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八百里秦川,陕西特有的黄土断崖,给予了秦腔外在的养护。只有在陕西,只有中国历史厚重的沉淀,才能出现秦腔这样的地方戏。秦腔展现的是一种激昂向上的民族精神。
  “西安天天有秦腔”告诉我们,任何文艺形式,都必须走与观众相结合的道路。剧目与市场对接,演员和观众互动,这样才能带来演出市场的繁荣。如果我们待在象牙塔里,脱离观众,任何研究成果都是纸上谈兵,任何设想都只是设想。
  “西安天天有秦腔”启示我们,不要低估观众对文艺生活的追求,不要推卸我们引导文艺市场的责任。正因为观众文艺生活选择可以多元化,就更加要求我们对文艺作品要精益求精。只要是精品,总会受欢迎;只要用心演出,自然会有市场。
  “西安天天有秦腔”提醒我们,优秀的演出团队,热情的观众群体,同样需要认真的组合推动。如果没有省财政的“文化惠民工程”,没有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没有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以低票价面向观众、还戏于民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达到座无虚席、一票难求的地步。
  “西安天天有秦腔”警示我们,文化艺术是一种软实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文艺发展就必须同步发展。群众的口袋丰富了,脑袋也应该丰富。及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团体的神圣天职。
  如今,“西安天天有秦腔”已经成为西安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祝愿“西安天天有秦腔”做大做强,誉满西安,光耀陕西,走红中华,走向世界!
  (作者系《文化艺术报》社长。本文转引自《陕西日报》2010年12月23日版)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